- +1
7年15萬張照片,野生電工攝影師記錄綠皮車里的百態人生
一貫以獨特的專業水準而著稱的連州國際攝影節,這一次在年度大獎的評選上沒有太多的糾結和爭議。來自無錫的攝影師錢海峰以一組充滿人情味的《綠皮火車》贏得了評委會多數人的青睞,而在評委會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展出現場的普通觀眾也對這一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們說得最多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動”。
11月23日晚,頒獎晚會現場,《綠皮火車》的攝影師錢海峰快步跑上領獎臺,接過美國休斯敦攝影節藝術總監、創始人溫迪?瓦曲絲為他頒發的2015連州國際攝影節“刺點獎”的年度大獎。他看起來有些激動,舉起手中的獎杯,對著屏幕上他曾拍攝過的對象說:“這個獎不是屬于我一個人,而是應該屬于他們(火車上的乘客),我是替他們來領獎。”現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錢海峰(左一)在頒獎現場。不懼比較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輸入關鍵字火車、攝影,王福春的一組《火車上的中國人》是此類作品中繞不過去的制高點。錢海峰并不否認這組作品帶給他的震撼和靈感,他深深地感受到“火車”已經不是火車了,不再單純地只是交通工具,它就像是一個小社會,充滿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說錢海峰最初的拍攝只是為了記錄自己的出行方式,王福春的這組作品讓他更有意識地去選擇,就在車廂里記錄那些乘車人的生活。
2013年11月14日 烏魯木齊到徐州的L208次列車。現在,盡管火車還叫火車,但智能手機的普及,動車、高鐵的同向單人坐椅以及高速度、高票價的運營方式輕易就間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綠皮火車雖然緩慢、擁擠,但面對面的乘坐方式讓人們自然地交織在一起,也不得不在別人的眼皮底下活動,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影響或牽扯到其他人,乘火車仿佛是一次社交或趕集,綠皮車車廂是一出出人間戲劇的活舞臺。于是,7年,227趟穿越在中國的各個城市、鄉鎮的綠皮火車,錢海峰累積了多達15萬幅影像,一次次的快門背后是中國大地上激蕩的裂變聲,還有深沉而本真的生活面貌。
2014年1月24日,無錫到懷化。2014年2月7日,成都到上海。2014年2月26日,昆明到攀枝花。2014年10月7日,大連到吉林。王福春的《火車上的中國人》背景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候遠行綠皮火車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坐火車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思想上的先進,是為了謀求一些發展。而錢海峰從2008年開始拍攝,是在改革開放取得成就以后,高鐵動車快速發展的時代,乘坐綠皮火車不是必須的選擇,打工者或是山區百姓成為錢海峰鏡頭下的主角。
2015年5月26日,內江至昭通5635次列車上。2015年1月26日,霍林郭勒至庫倫4374次列車上抽煙的婦女。讓照片說話而不僅僅是唯美
1995年為了給自己初生的女兒拍照片,錢海峰花了兩年的積蓄買了一臺美能達X-700單反照相機,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琢磨并愛上了攝影。由于酒店電工工作的便利,他有機會較早就可以通過衛星電視看到國家地理等節目,電視里的地質地貌風光和奇異的人文成為錢海峰攝影最初的啟蒙。隨后多年的背包獨行讓他見識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漸漸改變錢海峰對旅行的看法——中國很大是走不完的。他曾表示自己的計劃和理想就是只要走得動,就會在路上并記錄路上看見的,并希望所記錄的影像是可以說話而不只是唯美。
2014年10月8日,敦化到白河。2015年1月27日,烏蘭浩特至阿爾山4345次列車上。當前,攝影圈在尋求突破和創新的同時,也在質疑著直接攝影的走向和力量。對于專業的擔憂,包括對他本身創作手法傳統的聲音,錢海峰認為所謂記錄照片,就是用自己眼睛看到的視角來記錄,他們見證即將消失的歷史,讓大家看懂就好,而不是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解釋。
2015年8月14日,烏魯木齊南至哈密7552次列車上。追火車的人
生于1968年,出身電工的錢海峰自有一套在旅途中生存的法則,作為同樣的打工者和低收入人群,他選擇平視,在被攝者同意或不設防的狀態下捕捉那個精彩的瞬間。誤會和困難也不是沒有,如果有人不滿意,他就直接刪除照片。但他的真誠換來的更多是微笑:“我會把自己拍的照片用微信,或者別的方法給那些我能聯系到的被拍攝者,他們也會給我一些很有意思的回饋,還有人用毛筆給我寫了信,這讓我覺得他們是認可我的,也是他們在不斷的支持我。”
“作為一名出遠門的行者,他既是一名旁觀者,又是其中的一員,他用自己的眼睛仔細打量著車廂里視野所及的每一個角落。與其他旅客一樣,感受擁擠、嘈雜和污濁,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友善。他的影像質樸而平靜,平常視角的運用親切而不露匠氣,細致入微的觀察又將人們乘坐綠皮火車的無奈與泰然的復雜心態,巧妙地呈現在觀者面前。錢海峰以他自己的方式來紀念即將消失的綠皮火車時代,來紀念自己曾經癡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哼唱了一曲綠皮火車時代終結的挽歌?!?策展人唐浩武這樣評價道錢海峰的作品。
2015年1月28日,海拉爾至塔爾氣6238次列車。2015連州國際攝影節將原有的多個獎項縮小到兩個,并更名為刺點攝影獎。年展總監段煜婷解釋說:“‘刺點’一詞來自羅蘭·巴特的《明室》,我們通過這個詞傳達出來的一種精神就是連州攝影節的價值觀永遠都是在追求實驗和創新,我們希望在這個平臺展出的藝術家不是那些功成名就的藝術,我們希望藝術更有自由的創新和挑戰,所以這個“刺點”象征著某種突破,某種刺痛,在藝術作品中往往這樣的“刺點”是最為可貴的?!?/p>
也正因如此,評委會認為錢海峰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度、力度,還勾連出了中國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比起在新的攝影樣式下越發虛以委蛇的揭示與批評,看似傳統的錢海峰發出更有力的聲音。
而錢海峰本人關心的是,如果得到更多的認可,列車員能不能少一點阻止,讓拍攝更容易一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