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紐約大都會所藏中國書畫,是美國學會欣賞中國文人傳統的見證
今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成立百年。為此,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觀眾奉上了一系列以亞洲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其中之一是2015年10月31日開幕的“紐約大都會館藏中國書畫精品”特展,展出從唐朝至今的歷代筆墨精華,如韓幹《照夜白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傳》、李公麟《孝經圖》等。110件作品將分兩期展出,第一期時間為2015年10月31日至2016年4月17日。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助理主任史耀華(Joseph Scheier-Dolberg)日前接受了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專訪。他認為,相比中國歷代王朝的宮廷收藏,西方認真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的歷史并不悠久,美國則開始得更晚,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主要擴張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都會(亞洲部)典藏的一個特別之處是,由于藏品體系是在美國人開始學會欣賞文人傳統的時期建立起來的,所以非常具有代表性。
回顧紐約大都會對中國書畫經典的收藏,不能不提1930年出生于上海的方聞,他于1971年出任大都會亞洲部主任,他在任時提出,中國書畫一件件地搜集為時已晚,必需收藏“收藏家”,而被收藏的“收藏家”便是王季遷(1906-2003)和顧洛阜(John M. Crawford,1913-1988)。王季遷于1997年將董源《溪岸圖》、五代《乞巧圖》等在內的12件藏品捐贈給大都會博物館。大都會曾特辟“王季遷家族藝術館”,將其歷時70年收藏的60余件中國歷代繪畫珍品陳列于此。
在顧洛阜看來,自己只是古代書畫暫時的守護人,在歷史上,這些文物只能短期地擁有,但必需善為珍存,以期傳之久遠,他認為公共藝術機構是文物最好的歸宿,而這個“公共機構”就是大都會。1984年,大都會展出顧氏收藏,177件。
史耀華還提到一位人們并不熟悉的約翰·福開森(John Ferguson)先生,他的“收藏在1913年被大都會購入。福開森的收藏理念超前于他的時代,但可惜由于他缺乏足夠的鑒定水平,所以他的許多藏品現在已被確認為偽作。然而,‘福開森典藏’(the Ferguson Collection)是美國博物館界作出的第一個試圖建立中國文人書畫體系化收藏的嘗試”。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助理主任史耀華澎湃新聞:此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100周年的中國書畫精品展展出館藏精選的110幅畫作,這批作品在前期遴選時有什么樣的標準?
史耀華:我們此次展覽的目標是為觀眾呈現最罕見的精品畫作。在中國唐、宋、元三代的繪畫中,我們典藏有一些畫家世所罕見的珍品,以及一些孤本,比如韓幹的《照夜白》,李公麟的《孝經圖》,耶律楚材的《行書贈別劉滿詩》,周東卿的《漁樂圖》。
此外,對于尤為著名的畫家,我選擇了一些足以彰顯其風格的代表作品,諸如馬遠的《月下賞梅圖》,趙孟頫的《吳興趙氏三世人馬圖》。至于清代的作品,則囊括了王翚的《康熙南巡圖》和徐揚的《乾隆南巡圖》,它們不僅兼具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對一般觀眾也有著強烈的視覺吸引力。
孝經圖,北宋,李公麟康熙南巡圖,清,王翚澎湃新聞:在第一期的展品中,有幾幅書法出自于宋代皇室,你們是如何理解宋代政治和藝術的關系?
史耀華:在古代中國,統治者往往擁有著王朝最龐大而瑰麗的藝術收藏。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梁武帝,降及唐宋的帝王,一直延續到清代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乾隆皇帝擁有集中國藝術瑰寶于一人的盛世典藏。在古代中國的語境下,藝術不僅被視作美的體現,更是帝王使其統治合法化的手段。
澎湃新聞:此次,有宋代趙孟堅和元代趙孟頫的作品,趙孟頫出身宋代宗室,卻在元代為官,在美國你們怎么看待他的書畫?
史耀華:西方研究者對中國古今學者關于趙孟頫的評述是熟悉的,因此他們也了解趙孟頫對宋室宗族不忠這一傳統評價。和中國學者的觀點一致,西方研究者也認同趙孟頫作為一個畫家和書家,在元代早期斐然藝壇,擁有無出其右的水平和聲譽。
人馬圖,元,趙孟頫澎湃新聞:在展出的畫作中,有些畫作的中文名與譯名特別有詩意,比如韓幹的《照夜白》(譯作Night-Shining White),這樣的命名方式是何時確定并沿用的,或者說如何用英文來傳達這樣帶有中國傳統美學意涵的詞匯呢?
史耀華:能夠將某種語言原有的詩意和華美轉譯出來,一向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事情。可能這在漢語中尤其如此,因為漢語的寥廖數字便可蘊含深遠的意義。《照夜白》這幅畫作的英文名字,是于1970年確立的,并自那時起就在本館沿用至今。
照夜白圖,唐,韓幹澎湃新聞:西方對中國書畫的收藏和研究并不悠久,美國則開始得更晚,大約肇興自上世紀20年代。自那時至今,美國對于中國書畫的認識有哪些改變?目前美國對中國書畫的研究,相較于中國本土研究有何不同之處?
史耀華:實際上,美國收藏家從19世紀晚期就開始對中國繪畫產生興趣了。到了1913年,在波士頓和諸如查爾斯·蘭·弗利爾(Charles Lang Freer)等收藏家的手中已經有大量的中國藝術收藏了。一般而言,這些早期的收藏受到了些許日本鑒賞品位的影響,所以在諸如佛教美術和明代宮廷藝術等被傳統中國收藏家所忽視的領域就會更強。
在1910年代,一個名為約翰·福開森(John Ferguson)的人開始基于中國的鑒賞品位收藏中國藝術,藏品主要聚焦于書畫。這些收藏在1913年被大都會購入。福開森的收藏理念超前于他的時代,但可惜由于他缺乏足夠的鑒定水平,所以他的許多藏品現在已被確認為偽作。然而,“福開森典藏”(the Ferguson Collection)是美國博物館界作出的第一個試圖建立中國文人書畫體系化收藏的嘗試。
除了福開森,其他早期的收藏都聚焦于肖像或特定的風景主題。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收藏家才開始對書法和文人畫產生真正的興趣,并于七八十年代起進行更廣泛的收藏活動。這正是大都會(亞洲部)典藏的主要擴張期。大都會(亞洲部)典藏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由于藏品體系是在美國人開始學會欣賞文人傳統的時期建立起來的,所以非常具有代表性。
澎湃新聞:《美國顧洛阜藏中國歷代書畫名跡精選》一書中提到,20世紀初期大都會曾在亞洲藝術品的收藏中與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弗利爾美術館形成競爭關系,這種格局的現狀如何,或各自的學術和展示特點是什么?
史耀華:在美國博物館發展的早期,各個城市的精英出于對市民榮耀的追求,為建立最強的博物館收藏而互相競爭,其收藏的覆蓋面也遍及眾多領域。現在的情形則大為不同——每個博物館有著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并據此開展展覽和收藏活動。大都會在宋元時期的書畫、晚明清初的文人畫和清代正統派繪畫這三部分的收藏尤為突出。
睢陽五老畢世長像,北宋,佚名澎湃新聞:亞洲部在此次一百周年的展出系列中,有書畫精品展,有單獨的漆器和織物展,卻沒有單獨的瓷器展覽,這是為什么?
史耀華:紐約大都會最早的中國藝術展區是Great Hall Balcony(200-205號展廳)的中國陶瓷區,并一直延續下來,構成了大都會常設展覽的支柱之一。在那里可以看到包括瓷器在內的各種陶瓷工藝品,現在對大都會而言是重要的展區,未來也不會改變。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他們步入大都會后看見的第一個亞洲藝術展區!該展區也有在為今年亞洲部100周年的慶祝而辦展。
澎湃新聞:新媒體給博物館界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可以談談此次展覽在策劃布置和后期推廣上與新媒體的聯系嗎?
史耀華:大都會的數字媒體部門(Digital Media Department)是基于博物館平臺的數字媒體技術的引領者。在它的帶領下,我們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將博物館的資訊傳播到各地。在中國,我們有著西方博物館中粉絲量最高的微博賬號,同樣的發布內容在微信平臺上也可以看到。通過數字媒體的運用,我們致力于觸及世界各地的觀眾。
澎湃新聞:前幾年上海博物館60周年之際,曾與紐約大都會等美國博物館合作舉辦過“美國藏中國古代書畫珍品展”,在上海轟動一時。亞洲部未來幾年中還有什么精彩的展覽規劃,會考慮和中國的博物館建立不同于借展層面的互動與合作項目嗎?
史耀華:我們始終與全球相關領域的事業伙伴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我們每四到六個月會更新一次展覽內容,到時就可以看見新的展品。請持續關注我們未來的展覽資訊。
(黃松、朱恬驊對本文亦有幫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