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諱談王石,田樸珺“蹲下來”生活:住得起五星酒店非我想要的
“你好,我是田樸珺。”
肩披黑色中式西服,著白底花襯衣、黑西褲,田樸珺迎面走來,伸出右手,自我介紹。
在上海靜安香格里拉酒店55樓落地窗前,田樸珺甫一落坐,便看了看手表,笑著說:“我們開始倒計時吧。”
田樸珺的時間掐得很緊——10月20日到上海,21日上午參加2015金投賞國際創意節,中午與合伙人午餐會議,下午接受采訪后,趕五點多飛機回北京。
自紐約留學歸來,她出版了《習慣就好》一書后,轉投新媒體創業,創辦影視公司,先后拍攝《謝謝你,紐約》《謝謝你,米蘭》等系列高端訪談紀錄片,成了不折不扣的“空中飛人”。
問及為何工作如此賣命時,她面帶微笑,向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坦言:“因為熱愛,就這么簡單。”
2012年年底,因與地產大佬王石的戀情曝光,田樸珺被推上風口浪尖。一度,她就讀過的長江商學院成了調侃談資。“黑歷史”也被翻出,非議排山倒海而來。
“我肯定沒有寫的那么壞,反過來,我也不認為自己有寫的那么好。”田樸珺不諱言自己也看網友評論,有時還會樂出聲,“有些蠻幽默的。”
近期,她最大的“熱鬧”當屬和王石的訂婚。
然而,前一秒還對工作創業侃侃而談,后一秒被問到“王老師”“結婚”時,田樸珺收了聲,笑容也拘謹起來,全然不似之前滔滔闊論。
諱言終身大事
9月14日,田樸珺與王石在米蘭購買百萬婚床的照片曝光。有報道稱,兩人在倫敦舉辦了豪華訂婚宴,怡和家族成員、丘吉爾家族成員、查爾斯王子表妹等世界名流到場。
9月29日,田樸珺在微博曬出一枚大鉆戒,寫道:“好看嗎?I Love it.”
一時間,爭議狂瀾而至。
隨后,她發微博澄清:“沒什么興趣和誰比鉆石大小,所謂‘巨鉆’其實是易拉罐拉環做的。Fendi家族最年輕的女兒Ilaria Fendi設計的戒指,佩服她的想象力,用再回收的材料改造,時尚又環保。”
此時,這枚惹事的戒指,正戴在田樸珺右手上,左手戴著另外兩枚裝飾戒指。聊到興起時,她會伸手比劃,或不自覺地用手轉轉戒指。
當下,田樸珺仿佛身處涯岸,隨便扔個石塊就能引發漣漪,也激起如潮的詬病。可她自己似乎并不在意,除了諱言“終身大事”。
“工作這么忙,喜事怎么安排?”
“工作室在招人,這是真的。我特別開心有些大平臺,今年削減了招人預算,雖然跟他們沒法比,但工作室確實想招到合適的人,請更多人把品牌做大、做好……”
“安排在今年有可能嗎?”
“順其自然吧。該招人的招人,現在我到哪都是問,有合適的人嗎?找人不難,但找合適的人不容易,能找到合適的人是福氣。”
當問到工作這么忙,王石會否有異議時,田樸珺笑了,“不會,我們兩個都很忙。”
至于一個月能見幾面,她直言,盡量湊時間,“沒有刻意說一個月見幾次、幾天,最重要的是交流。”
謎樣“朋友圈”
羅斯柴爾德家族、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斯蒂芬·歐倫斯、馮侖、張朝陽……
在田樸珺的“朋友圈”里,這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政商大佬們悉數亮相,免不得讓人猜想是否獲益于王石——《南都周刊》曾在2014年跟訪王石與日本東京建物株式會社會長南敬介、褚時健等人交往,可見其社交圈之廣。
然而,在《習慣就好》中,田樸珺卻透露:“認識王老師之前,圈子蠻‘高端’的,跟王老師交往后,反而因為他不愛交際的緣故而疏遠了。”
在《謝謝你》系列紀錄片中,能感受到田樸珺“挖掘”大佬的能力。紀錄片嘉賓從世界“第四大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到Fendi家族最年輕的女兒、意大利著名足球教練里皮等都來頭不小,他們是怎么認識的?
“這或許就是緣分吧。我不是很愛社交的人,也不太知道社交技巧,但我知道基本禮貌、對朋友的方式,這是基本品質、素質。坦誠交流就好,沒必要太刻意。帶著太強的目的性,這些能干的人會瞬間捕捉到,簡單反而更好。認識后能否長期交流或做朋友,還要看點滴的事情。”田樸珺如是回答。
同時,她還將此歸功于國家背景,“不可否認,這離不開一個國家的背景。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大,他們對中國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
國家實力確實會影響個人海外地位,但一面之交就能和“大佬”們無話不談?
“有個詞叫吸引力法則。當身上帶著正能量磁場時,別人感受得到。人和人之間是有磁場的,能通過語言解釋嗎?語言有時是最多余的。凈化好內心,吸引力法則自然會來。”
在《習慣就好》封底上寫著“不煲雞湯,只啃骨頭”,但在田樸珺的言談間,依然透著“雞湯”味。
田樸珺與Carla Sozzani擁有高大上的朋友圈,壓力也不小。田樸珺忍不住吐苦水,在拍攝《謝謝你,倫敦》時,因合作伙伴“爽約”,只好請朋友提供敲門磚,自己聯系,“現拍現找,壓力很大。”
田樸珺喜歡稱王石為“王老師”,但有時也會用“朋友”代替——澎湃新聞問及某段談話的“朋友”是否是王石時,她一笑承認。
拼命“田女郎”
“王的女人”是田樸珺一直想擺脫的稱呼,她想做獨立女性。
田樸珺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愛工作閑不住,“獨立女性首先要經濟獨立,然后是思想獨立。不光是女性獨立,所有人都應是獨立的個體、人格才會帶給人快樂。”
或許因此,田樸珺拼了命工作,可在地產業已有斬獲,為何要在新媒體重辟疆土?
“據調查,未來80%的內容都將視頻化。在視頻上,我們公司區別于其他新媒體的是內容偏高端。目前互聯網業態總體偏大眾,真正做高端、高品質視頻內容的不多。”
觸及工作,話匣子一下打開了。田樸珺調侃自己用“大炮打蚊子”,即用4K設備拍節目,“片子可投放院線,所以在米蘭和倫敦的首映選在院線播放。”
在大銀幕播放,但凡有一個鏡頭多余或不美很容易穿幫。對此,田樸珺很自信,表示能交份好答卷給好友金磊(中國好聲音總導演),“我們在這塊還是領先于行業整體水平的。”
田樸珺幾乎三句話不離工作。
“這個模式可復制嗎?答案是yes。”“下一季會做全新模式,可以看視頻買產品,這更像新型淘寶,但我們希望幫大家提前篩選,更精準。”“第一次帶團隊出國壓力很大,可成片出來后,會忘了苦。”
一只手正向新媒體分一杯羹,另一只手則伸向了游戲這塊大蛋糕——田樸珺還計劃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推出一款養成類游戲。
“小時候唯一喜歡玩的是‘地產大亨’,教會我理財和地產常識。我認為,小朋友可以邊學邊玩。于是找了專業團隊,沒想到一拍即合。”
如今,生活塞滿工作,田樸珺在《智族GQ》雜志上的專欄不得不停更,“我很想寫,但時間有限。”
談及專欄引來的風波,她頓了頓,接著說,“有些話可能要過幾年才能說,有些話這輩子都不見得能說。還是時間沒到吧,等到了我可能會說,或者到那時就沒意義說了。”
“蹲下來”生活
“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出國留學,可能書沒念完的緣故。既然不用靠洗盤子賺學費,為什么不去?放下一切,去美國過普通留學生的生活。”田樸珺緩緩道出“離開”原因。
當時,朋友們都非常反對,但中戲肄業后,她放不下出國學表演的念想,“要是等有了家庭孩子就更離不開了。”
住沒有窗簾、空調的房間,出門靠走或坐地鐵,平時和同學AA制吃飯……這樣的生活,在田樸珺眼中很有趣,“同學帶去吃好吃的,倒兩趟地鐵,花半個小時,到了一看是漢堡。這也很好啊,為什么不嘗試這樣的生活?”
這段經歷滋養了田樸珺,她開始思考“新錢”與“老錢”的不同,“中國處在‘新錢時代’……‘老錢’跟‘新錢’的區別在于,一種更喜歡展示,一種更喜歡往回收。不是說哪種好或壞,但達到一定沉淀,你才知道人家為什么這么做。”
“我更渴望樸素生活,過得更普通。每周末王老師會來紐約看我,兩人去超市買吃的,拎著塑料袋回家,住沒有空調的房子,沒人想象得到。我住得起豪宅、五星級酒店,但這不是我想要的。”那時,王石也正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
田樸珺坦言,特別喜歡這種狀態,放得下、蹲得下。
她笑著說有個個人理論,“把自己抬高,萬一命里受不起怎么辦?就是我可以在五星級酒店吃頓飯,也可以和朋友吃地攤,或許能平衡福氣。”
【對話】
談非議:我消化負能量的能力挺強
澎湃新聞:放得下也是常說的平常心,但網上對你爭議很大,認為你高調、愛折騰,這和平常心形成落差?
田樸珺:這是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的區別。如果任何事情變成工作,我就必須是工作狀態。怎么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品牌,是我的使命,也是為公司做的。并非我是公司老板,就有特權不用做什么,反而會把更多時間投入工作,要帶來更多宣傳。所以,我承認在工作上并不低調,也不是極度高調。但如果我不想說工作、不愿做宣傳,那出來工作干什么?
但生活是另一回事。我不太愿意聊個人生活,生活是隱私,不愿分享今天如何。這并不是落差,是兩者的不同吧。
澎湃新聞:你不愿聊個人生活,但喜歡在微博分享小感動或驚喜,包括之前曬出王石做的紅燒肉……
田樸珺:那是很感動的瞬間,我也很喜歡吃,所以我就……而且那時也沒人知道我是誰,我也沒說什么,只想記錄下這個片段。
澎湃新聞:沒想到會被挖出來?
田樸珺:完全沒有。我們中國網友真的挺厲害,所以千萬別做虧心事。(笑)
澎湃新聞:這件事后,越多人關注你,評論也越不堪,你會看評論嗎?
田樸珺:會看。有喜歡你的人,就有不喜歡,這很正常。但我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還挺強。
佛家有個詞叫業障。如果有人罵你,其實是在幫你消業障。所以,我看了沒覺得有什么,甚至會哈哈一笑,找到很多笑點,挺好玩。因為你知道自己是什么狀態,不用證明,證明是徒勞的,對我沒有影響。
現在太多人喜歡用“脆弱”這個詞,其實女性可以比想象的更強大有力。為什么要在乎別人對你的評說?其實有人說“我很喜歡你”,反而會讓我有點緊張。喜歡或不喜歡,保持你的態度又怎樣?做好自己,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很多交集。
談婚姻觀:自己覺得有幸福感才最重要
澎湃新聞:近期你的“終身大事”備受關注,你今年已過30歲,是否被家人催過?社會上有種觀點,上了30歲還未結婚被叫“剩女”,之前有此困擾嗎?
田樸珺:我心態特別年輕,20歲后沒過過生日,是自己不愿過。家人不會刻意提,因為我很不喜歡慶祝的感覺,別人專門為我慶祝,我會很緊張。不過生日會有錯覺,每次想起,好像時間就停在那了。有時會忘了自己多大,真不騙你。
心態年輕,也許是保持年輕的秘訣。這次在英國,我采訪了Viviene Westwood,她74歲,仍然性感,很有魅力、很酷。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沒有意義。無非是在經歷的365天中收獲了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女孩過了30歲是否成“剩菜剩飯”?實話實說,我覺得自己18歲時特別不自信,什么都不懂,命運好像完全要聽別人安排。但這些年成長讓我可以試圖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上,這特別好。我希望每個女性、獨立的個人學會掌握命運。當掌握命運時,年齡多大重要嗎?活得滋潤、快樂就好。
澎湃新聞:現在社會語境仍環繞著一些說法,“年紀越大越嫁不出去”“工作好不如嫁得好”等,這些現象你怎么看?
田樸珺:我們正在考慮做幫助女性的事情。我父母很開放,他們從沒跟我說過,“什么時候該結婚”“是不是要生小孩”。我媽媽特別可愛,我問她,“你希望我嫁人還是不嫁人?”因為她同學、朋友的小孩都結婚了,有的都當奶奶、外婆了。我媽說,“我希望你幸福。如果結婚不幸福有什么用?你不結婚,每天忙得很快樂,我就替你快樂。”
其實,自己覺得有幸福感最重要。當然,家人的感受會隨著社會觀念改變而改變,這不是一人能做到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要意識到怎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找到自己的坐標。當你成為坐標,就不怕對的人來找到你。當你一直隨波逐流,就只能抓個人當救命稻草。
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好保養,外表狀態是自信來源,要做好自我管理。
澎湃新聞:你曾說,對于上一段結束的感情并不怨恨男孩絕情,只怨自己沒有讓人離不開的絕對優勢。為何這么想,現在有絕對優勢了嗎?
田樸珺:把握自己吧。其實沒有考慮過誰離開誰或怎么樣,都是緣分。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哪一個不對都合不上。我也蠻感謝身邊朋友以及前任,他教會了我,與其做“二十四孝”女友,不如好好做自己。這一點也想告訴正在戀愛、失戀的女生,或離婚的女性朋友,請不要為了別人放棄夢想,做自己該做的事。社會這么多誘惑,你何必糾結?
澎湃新聞:此前你說,“我沒有刻意回避什么,生活就是要大大方方。”前面說不愿分享生活,這里是否對立?
田樸珺:分享是把很多自己與他人的故事放在臺面上,我也很想,比如有些甜蜜的、快樂的,像戀愛中的女生一樣分享。但有個很可怕的規律,就是很多人秀完恩愛,過兩天突然分手、離婚了。我說,天啊,千萬別中了這個魔咒。所以,還是不要談過多私人事情。
大大方方是因為我們是在一起,沒有刻意規避,沒必要說沒有(在一起),或撒不必要的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