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觀察|“阿拉伯之春”翻篇?“民主樣板”突尼斯時隔十年又變天
十年前點燃“阿拉伯之春”抗議之火的北非小國突尼斯,又一次“變天”了。
7月25日,突尼斯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抗議政府抗擊新冠疫情不力,缺乏有效措施改善經濟,示威者要求解散政府和議會。突尼斯總統賽義德隨即宣布,依據憲法相關條款,他決定解除總理兼內政部長邁希希的職務,暫停議會活動并取消所有議員的豁免權。
此后,賽義德又陸續解雇了數十名政府高官。8月3日,突尼斯駐美大使納吉姆丁·拉赫爾成為最新一名被解職者。
雖然突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力,但在關乎民生的經濟、社會領域,起主要作用的還是總理領導下的政府,賽義德在此背景下作出了解散政府的決定。不過,由于此舉沉重打擊了曾經民選上臺的議會第一大黨“復興黨”,很快被曾經支持突尼斯民主進程的西方媒體批評為“獨裁”,甚至“政變”。
突尼斯雖然被西方認為是和平過渡的“民主模板”,但還在從60年的強人政治中復蘇的突尼斯社會仍然沒有完全步上發展的軌道。沿海城市的富裕精英和不發達內陸地區的貧窮大眾之間,依然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十年前“阿拉伯之春”抗議活動最先爆發的突尼斯布爾吉巴大街。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
經濟持續萎縮,失業率不斷上升,政黨未停止權力爭奪,越來越多的突尼斯人相信,民主沒有為他們帶來美好生活。在“阿拉伯之春”的發源地,又一場變革或已悄然來臨。
從“素人”到“強人”
2011年,執掌突尼斯23年的第二任突尼斯總統本·阿里在“阿拉伯之春”中被迫下臺后,時年85歲的資深政治家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Beji Caid Essebsi)成了突尼斯過渡時期的總理,并在三年后當選總統,成為突尼斯第一位民眾直接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
2019年7月25日,92歲高齡的埃塞卜西因病去世,次日,突尼斯議會議長宣布提前舉行大選,突尼斯轉向了“阿拉伯之春”后又一次重要的政治格局重組。當年10月,曾經籍籍無名的獨立候選人,連競選活動都未參加幾場的“素人”賽義德出人意料地以絕對優勢當選總統。
對于政治精英來說,賽義德是個局外人。多年來,他是一名低調的法學教授,他習慣于用一口標準的古典阿拉伯語對民眾宣講,通常涉及憲法問題,他木訥的舉止也讓自己收獲了“機械戰警”(Robocop)的外號。
“‘阿拉伯之春’后,突尼斯經歷了長達8年的政治轉型的同時,政治精英間的斗爭也變得愈發強烈,加上突尼斯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停滯,民眾已經厭倦了突尼斯層出不窮的政客。”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從事北非研究的張玉友博士曾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采訪時表示,賽義德的當選是突尼斯民眾“集體行動”的體現。
然而,正是這位素人總統,大刀闊斧地解雇了數十名政府高級官員。賽義德也得到了突尼斯軍方的支持,軍隊根據他的命令包圍了議會和政府大樓。近幾日,突尼斯安全部隊又逮捕了多名反對賽義德決定的議會議員。駐突尼斯的美國記者報道稱,突尼斯政府限制了記者的活動。
與十年前熱衷于推翻“獨裁者”的年輕人們不同,這次民眾大多選擇了站在總統一邊。事實上,與當選時相比,現在的賽義德在民眾當中的支持率有增無減。據突尼斯民調機構Emhrod 7月28日發布的數據,近九成的突尼斯支持賽義德的行動,該公司在2019年大選前的民意調查與最終結果相當接近。
生活在中國的突尼斯學者拉娜(化名)對澎湃新聞表示,他對突尼斯近日的“變天”并不意外,“這是早晚的事,突尼斯總統沒有別的選擇,不采取行動,情況只會更糟。”
此次被解職的總理邁希希曾由賽義德本人任命,但當邁希希近幾個月解雇了多名被認為與總統關系密切的部長后,兩人的沖突擺上臺面,賽義德后來拒絕批準內閣改組,議會幾乎停擺。值得注意的是,邁希希雖然不隸屬任何政黨,但得到了議會第一大黨——伊斯蘭政黨“復興黨”的支持。
有人警告,有人力挺
議會議長、復興黨領導人拉赫德·加努奇起初指責賽義德發動政變。加努奇強調,根據憲法,總統在啟動緊急措施之前必須與總理和議長協商。當軍隊阻止議員進入議會時,加努奇在議會外靜坐,呼吁支持者走上街頭“保護革命和人民的意愿”。
然而,賽義德的舉動是否被視作政變,曾經支持突尼斯民主進程的美歐仍持觀望態度。不過,美國與歐盟盡管表態謹慎,還是對賽義德發出了警告。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7月29日表示,敦促突尼斯總統賽義德在“奪取治理權”后采取行動,讓該國“走上民主道路”。布林肯當日與賽義德舉行了對話,期間他表示擔心突總統采取的步驟違反憲法。一位不具名的歐盟發言人本周則表示,呼吁突尼斯各方尊重憲法和法治,“保持冷靜、避免訴諸暴力,維護國家穩定。”
站在美國的角度,自2011年以來,突尼斯是一個基本成功且并無爭議的“民主樣板”,美國外交政策機構當中的許多人贊揚突尼斯十年前作出向民主過渡的決定,也肯定其在更廣泛的“阿拉伯之春”中發揮的啟發性作用。在美國國內,無論是政客還是媒體,已經有不少聲音要求政府“幫助捍衛突尼斯年輕、脆弱的民主”。
十年過去,已經有證據證明,美國曾試圖有組織、有策略地對突尼斯等阿拉伯國家進行民主改造。法國情報研究中心主任埃里克·德納塞(éric Denécé)在其主編的《阿拉伯“革命”隱藏的另一面》中認為,阿拉伯之春”中運用的所有技術,都在前南斯拉夫及東歐的“顏色革命”中使用過,包括號召公民進行非暴力抗議、支持非政府組織、發揮媒體的中心作用、實行政治施壓等。
“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參與到‘阿拉伯之春’當中的博主、所謂的‘意見領袖’此前都參加了一些美國組織、資助的民主項目,這并非秘密。我們從過去的很多跡象中可以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試圖利用阿拉伯國家存在的問題,這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場‘革命’的發生。”德納塞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但是美國并未獲得其期待中的成功,穆兄會的上臺便是一個例子,美國最后可能發現,這場運動反而是伊斯蘭主義者的‘陰謀’。”
突尼斯布爾吉巴大街盡頭的獨立廣場。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圖
“復興黨”為突尼斯議會中的最大黨,這支政黨曾在“阿拉伯之春”后的首次議會選舉中一舉獲勝。但與穆兄會一樣,后來這支伊斯蘭政黨也被質疑“偷走了‘革命’果實”。
然而,相比于埃及出現的軍隊奪權并對當選的伊斯蘭政黨進行鎮壓的情況,突尼斯選擇了一條和平的道路。突尼斯前總統埃塞卜西曾促成自己領導的“呼聲黨”與“復興黨”達成權力分享協議,從而使“阿拉伯之春”之后突尼斯的政治局面趨于穩定,但埃塞卜西執政后期,二者的合作出現裂痕,“復興黨”的支持率也不斷下滑。
從近日的表態來看,失敗的美歐也無意再插手北非政局。十年過去,他們的心態已轉向務實。在歐盟,比起突尼斯是否民主,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國家更看中的是突尼斯可否維持穩定,從而遏制難民北上入歐。土耳其國際廣播電視臺(TRT)的一篇分析指出,歐美在突尼斯的安全利益是高于該國民主的優先事項,“盡管西方官員警告了突尼斯,但在中短期內突尼斯與西方伙伴之間的關系顯然有一定靈活性。”
在“阿拉伯之春”曾經掀起巨浪的埃及和險些受波及的海灣國家,賽義德的舉動卻廣受好評。和突尼斯國內的反對者一樣,這些國家認為突尼斯“復興黨”與穆斯林兄弟會有著密切聯系,并指控該黨教唆恐怖主義,但“復興黨”一直對此否認。
半官方的沙特媒體《歐卡茲報》以“突尼斯正反抗穆兄會”為題作了報道,阿聯酋的主要新聞媒體24Media稱贊賽義德的舉動是“拯救突尼斯的勇敢決定”,埃及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艾哈邁德·穆薩則直言:“阿拉伯世界正目睹穆兄會的最終垮臺。”
“倘若是穆兄會掌權,突尼斯確實是民主的,但這是形式上而非內容上的。”《金字塔報》政治分析師賈邁勒·阿卜杜-賈瓦德認為,“出于這個特殊原因,賽義德總統在人民的支持下,決定將突尼斯從政治伊斯蘭和宗教獨裁的威脅中拯救出來。”
“十年之癢”?
為了挽救局面,“復興黨”表示已經準備好同時提前舉行議會和總統選舉,“以保證對民主進程的保護”,但重新選舉在民眾當中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不滿。在經濟和社會危機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重新選舉也很難滿足議會第一大黨的利益。
法國《世界報》刊文指出,腐敗嫌疑也有損“復興黨”在民眾心中的形象。突尼斯司法和金融中心已從7月14日開始調查2019年議會選舉中三個候選政黨的競選資金問題,其中就包括“復興黨”,該黨被指涉嫌在競選期間接受外國資金和來源不明的資金。
突尼斯政治思想家哈馬迪·賴西對《金字塔報》表示,突尼斯的伊斯蘭力量與埃及一樣,在2011年經歷了所謂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有些人喜歡將突尼斯的‘復興黨’描述得比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更開明、接受與世俗主義政黨的合作。然而,突尼斯過去十年的政治事態發展表明,‘復興黨’與埃及的穆兄會一樣,都利用民主來推進他們的激進議程,并獲得權力。”
盡管被“復興黨”譴責,但不少突尼斯人對對賽義德的舉動充滿希望。在路透社的報道中,在突尼斯的貧困街區,56歲的居民法赫雷丁表示,“我向投票給他的人致敬。他是個好人。我希望他可以帶領我們走出黑暗,進入光明。”
十年來,突尼斯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持續上升。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突尼斯經濟去年萎縮了8%,失業率據估為17%。與此同時,新冠疫情的破壞性影響也在顯現,人口僅有1100萬的突尼斯是非洲感染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至今已有近9萬人死亡。這些殘酷的現實讓民眾感到絕望,他們厭倦了政治斗爭,也對議會和政黨失去了信心。
“(對賽義德舉動)滿意的人認為這是唯一的出路,尤其對‘復興黨’的措施讓他們稱快。不滿意的怕未來,因為感覺未來不明朗。”拉娜說道,“暫時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不過未來怎樣還要繼續觀察。他在摸索新的方法,我們也只能跟著看看結果。”
“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我希望我們不會發生另一場拉比亞事件。”一名曾在本·阿里時期遭政府逮捕的前活動人士對《世界報》表示了內心的擔憂。2013年塞西發動政變上臺引發被罷黜的總統——穆兄會領導人穆爾西支持者的大規模抗議和靜坐,當年8月14日,埃及政府和安全部隊驅離開羅拉比亞廣場等地的穆爾西支持者,之后全國各地爆發沖突,造成一百余人死亡。
但有分析認為,突尼斯當前局勢與埃及2013年時仍有很大不同。塞西當時作為國防部長,得到了埃及武裝部隊的大力支持,而賽義德只是一名文官總統,缺乏軍方相同水平的支持。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一篇分析指出,突尼斯還擁有強大的工會系統和比埃及更為活躍的民間社會團體,突尼斯的非政府行為體可能會發揮重要的調解作用。
8月4日,“復興黨“領導人加努奇的態度也似乎出現了軟化。他在社交媒體臉書上發表聲明稱,總統的干預應該是一次改革的機遇。
現年63歲的總統賽義德近日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引用了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的話:“我今年67歲了,到這樣的年紀才開始獨裁者生涯,這話可信嗎?”他還在采訪中承諾:“不會剝奪突尼斯來之不易的自由。”
“也許你已經從華盛頓看到了,血是怎么流的。”賽義德在這次被美國記者認為早已“安排好了”的采訪中,將1月6日美國國會山騷亂的制造者與突尼斯議會的“竊賊”相提并論。
后來,這段采訪視頻出現在賽義德的臉書頁面,評論幾乎都是民眾的贊成聲。“教教他們。”一條評論說道,“自由意味著什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