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美德科學家呼吁結束各自為政,啟動國際微生物組計劃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10月29日,中國、美國、德國的三位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撰文呼吁啟動國際微生物組計劃。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趙立平是文章作者之一。他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國際微生物組計劃(Inter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 IMI)可以類比人類基因組計劃,目的是集全球之力,揭開微生物世界的更多秘密。
1985年,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測序人體內30億個堿基對(bp)基因組的計劃,隨后,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研究。歷時1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完成,其間DNA測序技術被革新,基因測序成本不斷降低。
趙立平等人的文章稱,人們通過分析人體表面和內部的微生物,開始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而人們也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微生物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對于區域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文章稱,兩個主要因素阻礙了人類對微生物的認知。一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碎片化”,二是微生物相關研究之間缺乏協調合作。
2005年之后,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包括美國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MetaHIT(歐盟和中國參與)以及日本的人體元基因組研究項目等。但這些研究計劃生成的大量數據,難以被整合或者比較。原因是它們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實驗材料或研究方法。文章稱,“缺乏協調的、不同國家各自為政的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必定會浪費研究者的精力和納稅人的金錢?!?/p>
三位科學家認為,“國際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產權保護問題一直困擾著各種計劃和項目的數據共享。IMI可以對解析研究數據、發表論文和申請專利非常重要的元數據(Metadata)加以整理,并控制對這些元數據的訪問權,以此解決數據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糾紛。
趙立平表示,IMI主要為了達到三個目標:籌措充足的研究經費、統一的研究標準、協作整合。具體來說就是,在得到足夠研究經費支持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機制,統一不同國家中不同的微生物組的研究標準,并對這些研究數據進行整合,以發現對全球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有重大影響的微生物生態過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