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議論|“藝術大師”扎堆進商場展出,能不能專業一點?
“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標志著中國民營資本開始介入高端藝術特展行業,去年上海天協主辦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不僅開啟了高端藝術特展進商場舉辦的先例,也激勵了今年更多的民營商業機構積極投身高端藝術特展的行列中。
高端藝術特展無疑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它正在快速增長和飛速發展中。同樣是華人地區,臺北的經驗或許更有參考價值。通過20年左右時間的培育,臺北已經擁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參觀人群。以一個為期3個月的高端藝術展覽為例,平均的參觀量為20萬-30萬人次;而一個優質高端藝術特展能夠達到的參觀人數是50萬-70萬人次。事實上,2014年“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在3個月的展期內總共吸引了近40萬人次的觀眾。
2014年5月10日,上海K11商場地下,正在上海舉行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迎來觀眾如潮。 高劍平 澎湃資料或許,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很多民營商業機構今年開始扎堆舉辦各種名義的所謂大師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高端藝術特展目前正在呈現“井噴式”增長。與此同時,展覽“撞車”現象、作品“真偽”之爭、展示場地狹小、布展不夠專業等一系列問題開始暴露無遺,亟待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的管理和規范。
首先是展覽題材的同質化,“撞車與扎堆”現象屢見不鮮。
像今年“達利”展覽同城撞車現象,在世界展覽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一城之中幾乎同期就有兩個“達利”展覽舉行——上海天協文化選擇在上海更具有地標性的外灘十八號,國慶長假之前的9月26日開啟“瘋狂達利藝術大展”。一個月之后的11月5日,“跨界大師·鬼才達利”超現實主義大展也將在K11拉開帷幕。在展覽大幕尚未拉開前,主辦雙方就開始同室操戈,質疑作品的來源和真偽,提前進入惡性競爭的狀態。這場由商業之爭導致的真假之爭,由于監管的缺位,本來可以避免。
剛剛過去的那個暑期,一個題為“你就是藝術——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作品展”在南京東路353號舉行。2013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曾經就做過類似的展覽,當時的展覽標題為“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恒”回顧展。
類似的還有,“傳奇·畢加索藝術大展”于10月28日在上海環球港揭幕,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的“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尚歷歷在目。
如果說“達利”展的“撞車”現象是迫于不知情,那么扎堆做“安迪·沃霍爾”展和“畢加索”展顯然是有意為之。這些民營商業機構似乎都將目光瞄準那些有限的具有廣泛知名度和話題性的大師資源,卻嚴重忽略了觀眾的審美期許。試想,再怎樣牛的藝術大師怎能經得起如此的輪番轟炸?展覽題材的同質化不僅提前破壞了高端藝術特展這個新興行業的生態環境,也必將讓那些剛剛躋身這個行業的民營商業機構付出慘痛的教訓。
其次,非專業展覽場地辦展的局限與不足,嚴重影響觀展效果與心理體驗。
自“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之后,越來越多的高端藝術特展選擇在一些商業綜合體內舉辦。對于民營資本來說,選擇商場的優勢顯而易見:不需要支付場租,也無票房的分成。要知道,舉辦一個高端藝術特展,場租是一筆很大的費用。比如,“2011畢加索中國大展”租用世博園中國館,租金是1000多萬元。去年,他們改而選擇K11購物藝術中心舉辦“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最大的實惠是無需支付一分錢的租金。所以,節約場地費用,等于是最大程度地節約了成本,這是為何今年這么多高端藝術特展頻頻選擇商場作為落腳地的根本原因。
當然,除了節約成本,商場交通便捷,還能與購物休閑娛樂結合在一起帶來一定人氣,但商場作為非專業展覽場地,承接高端藝術特展的局限與不足不言而喻。場地的空間高度就常常不能滿足作品展示的要求。“瘋狂達利藝術展”中,有一幅尺度巨大的油畫作品《意亂情迷》,高5.2米、寬11.5米。盡管外灘十八號樓四樓相比起K11僅有2.8米的層高來已經高了許多,但遠遠不能讓這幅《意亂情迷》站直了,更不要說留有余地,無奈之下只能傾斜著放置,不巧前面又有兩根水泥柱子擋著,嚴重影響了作品的觀看效果。
再比如購票、等待、入場、疏散等空間的嚴重不足。去年“莫奈特展”期間,話題最熱的是排隊現象,觀眾們不斷吐槽,為了看場展覽需要花費2-3個小時的排隊時間,且排隊的地方既昏暗不明,又擁擠不堪。商場的性質,決定了不會像專業場館那樣去作展覽方面的考慮與設計。
除此之外,燈光配置、運輸通道、恒溫恒濕、輔助設施等等都明顯捉襟見肘。
9月25日,達利的大批杰作在上海外灘18號集中展出。 高劍平 澎湃資料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孰輕孰重?長遠利益與近期回報如何平衡?
“瘋狂達利”展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展廳內展示近300件達利的作品,內容涵蓋大型雕塑、巨幅繪畫、黃金飾品、琉璃藝術及經典家具等,因此出現了許多極不專業的布展場面。
其一,整個展覽設定了很多個不同的主題,主題與主題之間的界限不明,邏輯不明確。其二,很多沒有題材和內容關聯度的雕塑作品被歸納在同一個區域,擺放在同一個雕塑基座上,中間還不知所云地被擠進去一個醒目的紅唇沙發。其三,展墻上的畫作,密密匝匝,畫作與畫作之間根本空隙不夠,有的一面展墻上同時放置兩排甚至三排。其四,由于同一個區域內作品太多,所以導致作品與作品互相干擾,互相打架。觀眾無法靜心專注地去欣賞一件作品,目之所及總會被或遠或近或旁邊的作品所影響。因此,展示效果十分混亂,如果誰想在“瘋狂達利藝術展”中拍攝幾張理想的觀展照片,那是一件挑戰性很大的事。
有人會說,K11相比于外灘十八號,層高更低,還位于地下,不通風,展示效果也不理想,“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不照樣取得了成功?我想說,這一方面說明了市場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觀眾一定的膜拜和盲目從眾的心理,以及很多的偶然因素。然而當一個行業或市場越來越成熟和趨向理性的時候,想要主辦一場成功的高端藝術特展,除了藝術大師本身的社會知曉度和影響力之外,更多的將依靠展覽的創意和展示的效果這兩大更為本質關鍵的因素。因為說到底,觀眾有選擇觀看的權利,也有選擇不看的權利。而決定他們觀看還是不觀看,除了內容,就是效果。所以內容的同質化競爭,展示效果的混亂無序,對于這個行業來說都是致命傷。
因此,高端藝術特展既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行業,也是一個相對稚嫩、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市場,還是一個監管不力、規則不全的領域,需要政府、民營資本、專業人士、媒體、廣大觀眾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關心與努力,才能朝著更為健康和良性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上海油雕院美術館副館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