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與洪共存|德國的世紀洪水:何以至此
7月1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前往美國做短暫訪問,得到熱情接待。然而其樂融融的氣氛卻很快籠上一片陰影:歐洲西部遭遇極端氣候,暴雨引發洪水和泥石流,給德國西部帶來慘重災難,其中的重災區是萊茵蘭-法爾茨州北部埃菲爾山脈邊緣的阿赫韋勒區。據最新數據,此次洪災死亡人數已上升至188人,仍有多人處于失聯狀態。當地官員稱之為“二戰以來的最大災難”,而更有專家表示,這場洪水是德國近500年甚至千年以來的最嚴重災難,它也因此被稱為“世紀洪水”。
造成這次洪災的直接原因是超強暴雨,這一類極端氣候近幾年在歐洲頻頻出現,被視為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但在德國這樣社會治理良好的發達工業國家,出現這樣令人震驚的災難,是否可以完全歸咎于極端氣候?
“預警早已發出”
據重災區萊法州的內政部長雷文茨(Roger Lewentz)所述,洪水襲擊阿赫韋勒前的傍晚,當局報告說下了暴雨,州里組成了危機應對小組,消防隊和救援隊備好了沙袋,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洪水會達到這樣的規模。
但專家的說法與之不同。氣象專家申克(Jan Schenk)在焦點雜志的訪談中表示,德國西部地區的強降水早在前一周的周五就已有預報,“氣象模型呈現劇烈波動,顯示將有強降雨,最遲在周一我們就已經知道德國西部將會發生洪水?!备鱾€氣象部門都對暴雨做出了準確的預報,洪災來臨前夕的周二上午,德國氣象局對阿赫維勒地區發出了最高級別的紫色暴雨預警,提示河流水位即將暴漲。
而歐洲洪水預警系統(EFAS)則在更早的時候發布了“極端洪水警報”,這個級別的警報意味著可能發生危及生命的洪水。EFAS系統由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創建,可提前3-10天提供洪水預警信息。該系統于2012年投入使用,已多次成功協助歐委會、成員國和區域積極采取必要的洪水預防措施。
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家克洛克(Hannah Cloke)教授曾參與過該預警系統的運作,她在Politico雜志上撰文,對于德國此次洪災的應對提出了嚴厲指責:“我本以為民眾可以被疏散,2021年了,一個洪災不應該有這么多人死去?!钡A警系統發出警報后,疏散民眾是各國政府的責任,而這次德國各級政府顯然都沒有做到這一點,她因此指出這是“制度性的重大失敗”,德國缺少一個全國性的洪災應對手段。
警報鏈是如何斷裂的
那么,這些警報為何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個原因當然是百年不遇的洪災,政府和民眾對持續強降雨可能帶來的危險都缺少足夠的重視。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預警未能及時通知到民眾。
德國當前使用的災難預警應用主要有兩個。KATWARN由弗朗霍夫公共通信系統研究所開發,2011年投入使用,它既是智能手機應用,也可使用各種其它通信渠道,在危險情況(如大火、炸彈、環境災害等)下傳播民防信息和災害預警。
2015年,德國聯邦公民保護和災害援助辦公室(BBK)又推出了一個名為NINA的預警應用,提供各種危險情況下的重要民事保護警告,如危險物質的擴散或火災,德國氣象局的天氣預警和聯邦各州主管部門的洪水信息也被整合到警告應用程序中。2019年,兩個預警應用開始共享預警信息。這次的極端天氣預報也及時觸發了KATWARN和NINA,二者均及時發出了預警。
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僅靠手機是遠遠不夠的。很多人,尤其是老人等弱勢群體,沒有智能手機,或者不會時時關注手機信息。手機只能是傳統警報形式的補充。在洪水來襲之夜,該地區的各個市鎮幾乎沒有發出或及時發出任何其它形式的警報,諸如響亮的警報、擴音器公告、廣播信息、架設著擴音器的流動警報車等。整個地區,只有伍珀塔爾在收到災害控制部門的預警后,于當夜拉響了警笛,開出了流動警告車,并在廣播電臺發出了特別播報。該市由此成為正面典型,但媒體的點評也非常無奈:“理所當然的事倒成了例外”。
一直在努力,何時能成功
其實,預警問題早已在德國引起重視。聯邦公民保護和災害援助辦公室2020年起把每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四設為全國警報日,并在第一個警報日2020年9月10日舉辦了全國性的警報演習,以通過警報演習提高民眾對危機狀況的警惕性,并測試各種警報裝置及途徑的有效性。這次警報演習是德國3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但在當天卻遭遇慘敗,多地一片寂靜,民眾沒有等來警笛聲,NINA手機應用也延遲了半個小時才收到警報。
這次失敗使得德國最高防災官員引咎辭職,聯邦內政部長澤霍夫(Horst Seehofer)承認許多地方的警報器早已年久失修。此后聯邦政府著手與各州協調建造和升級警報系統的方案,并向各州提供了總額為8800萬歐元的建設資金,同時致力于建立起一個全國警報器位置圖。但迄今為止,無論是警報系統的建設還是位置圖,都未能完成。原本應當在2021年9月進行的第二次警報演習,也被推遲到了2022年9月。然而災不等人,在系統最終建成完善之前,悲劇就已經來臨。
洪災會改變大選嗎?
再過一個多月,德國將迎來大選,各黨均已確定競選綱領和候選人,其議題、特色和強弱對比也都逐漸清晰。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次突發災難必定會對選民的心態和大選的結果帶來一定影響。
對于總理候選人來說,在災難中做出積極有為的姿態,非常有利于在民眾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2002年易北河洪水時,時任總理,社民黨的施羅德(Gerhard Schr?der)立即穿上膠鞋走進災難現場,樹立了保護者和行動者的形象,而競爭對手,基社盟的斯托伊貝爾(Edmund Stoiber)則仍在海島上度假,最終敗選。
因此這次洪災過后,公眾的目光也都馬上聚焦到了三位總理候選人身上:基民盟的拉舍特(Armin Laschet)、綠黨的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和社民黨的肖爾茨(Olaf Scholz)。拉舍特在這方面本應是最有優勢的,因為他就是受災區北威州的州長,只需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他立即取消了原定的競選和工作行程,前往災區主持工作,同時在媒體露臉。相比之下,其他兩位稍微難辦些,但他們也都中斷度假,緊急前往災區。現任聯邦財長的肖爾茨提到援助問題,貝爾博克則沒什么具體的事情可做。
然而,拉舍特卻鬼使神差地做了傻事,在災區現場總統發表講話的背后,與同事們聊天并開懷大笑,被拍個正著。這個事件已經引起民眾的憤怒,也許對他的支持率會產生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這次洪災還把一個特定的議題推向了前臺——氣候保護。普遍的共識是,這次暴雨洪水與近來頻頻出現的極端氣候一樣,都是氣候變化的后果。連默克爾訪美的議題中,氣候保護都被提到了一個特別的高度。而氣候保護恰恰是綠黨的特色議題。綠黨雖然暫時無法從務實的角度得到加分,卻天然地占據了議題高地。
(作者俞宙明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