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交政策》:解決緬甸60載民族武裝沖突,聯邦制成關鍵
幾天前,緬甸政府和民族武裝間的停火談判再次以失敗告終,雙方未能簽署停火協議,這場持續60多年的沖突是否真的無藥可救?《外交政策》網站10日刊文表示,解決緬甸民族紛爭的希望是聯邦制的建立。
民族紛爭
緬甸擁有超過100個民族,自1948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后,多民族的特性使緬甸陷入了長期內戰。
1947年,就在獨立前夕,緬北撣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國父”昂山政權簽訂了《彬龍協議》,該協議規定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同年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彬龍協議》的原則也有體現,而這為緬甸地方武裝長期與中央對抗埋下了伏筆。
面對多年內戰,緬甸政府也試圖與各路武裝促成和談,上世紀90年代,多支地方武裝與政府簽訂停火協議。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此后十多年來,雙方基本相安無事,但地方武裝仍然存在。
然而,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一些少數民族認為新憲法沒有賦予其充分的自治權。
2010年11月,緬甸進行了20年來首次大選,軍政府讓位于民選政府。吳登盛2011年3月出任總統后,多次重申推行民族和解路線。
然而同年6月,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持續17年的停火協議,重燃的戰火一直延續到2013年年初,超過10萬人因此背井離鄉。
隨著克欽獨立軍與政府沖突的升級,戰火隨即燃至位于中緬邊境的克倫邦和果敢地區,緬政府軍發動空襲,數以萬計的邊民涌入邊境地區。
“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緬甸政府對克倫族最為激烈的一次打擊。”緬甸專家林奈(Bertil Lintner)表示。
緬甸要往何處去?
《外交政策》稱,停火協議簽署的前提是實現昂山將軍一直試圖推動建立的聯邦緬甸和建立享有充分自治的民族地區。這一呼聲被緬甸國內視為禁忌,認為是有意煽動分裂的提議。
盡管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況發生,但數十年的孤立主義政策使緬甸政府錯過了向外界汲取經驗的良機。
近年來,一些民族領導人呼吁將建立聯邦制度的討論擺上臺面,他們認為,真正意義的聯邦制,不是分裂緬甸,而是促進緬甸的文化繁榮,實現大一統。
緬甸總統吳登盛對緬甸走向聯邦制表示支持,他在今年2月強調:聯邦制有助于促進國內穩定。
這一理念也得到了緬甸反對派領導人、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的支持,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她曾公開承諾支持聯邦制。不過緬甸將在11月迎來大選,在選情焦灼的情況下,民盟并未透露有關聯邦制的細節。
從長遠角度來看,聯邦制將賦予各州更多權力,包括在行政、文化、教育和自然資源上的自治權力。
此外,有關民族武裝如何適應聯邦制的問題也需要達成共識。各民族武裝表示,達成全國停火協議的前提之一是建立聯邦軍隊。
作為最高軍事領袖,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對聯邦制堅決反對。
《外交政策》表示,緬甸實行聯邦制的最大障礙在于軍隊本身。軍隊對修改憲法擁有否決權,他們擔心聯邦制會削弱軍隊力量。
林奈在接受《環球郵報》采訪中曾表示,“除非先坐下來討論憲法,討論希望緬甸成為什么樣,否則一切都徒勞無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