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度赴英教師質疑BBC中式教育紀錄片:有點假更像在作秀
一部關于中國教育入英國學校的紀錄片,正掀起中英兩國有關教育的爭論。
5名中國老師到英國漢普郡一所頂級中學,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結果卻“水土不服”。這是BBC發(fā)起的一項名為“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的研究項目,并將此拍成紀錄片《我們對孩子足夠堅強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由BBC2在英國時間8月4日開播第一集。
北京時間8月5日,中國部分視頻網站轉載了這一紀錄片,新浪博主@英國那些事兒也用長微博圖文翻譯了紀錄片的概要。
“我只看到老師很努力地在教,而學生并不是很尊重。數(shù)學課有那么難?公式有那么難記?沒看到聰明學生表示很好理解嗎?”“中國幾百年來就是這么走過來的,你雖然覺得外國自由開放的學習方法更好,但請不要說中國丟人”長微博下,許多中國網友批評英國學生不夠尊重中國教師。
與之相反,英國《衛(wèi)報》刊登特約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評論文章稱,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英國根本沒必要效仿。
一位曾兩度赴英國進行教學交流的上海教師,則質疑紀錄片的真實性,她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我們去的小學,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紀律,紀錄片可能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
紀錄片第一集:屢屢出現(xiàn)紀律沖突由于第一時間播出的紀錄片尚無中文字幕,@英國那些事兒用圖文長微博,概括了第一集內容。
紀錄片開頭展示了一群中國學生齊刷刷在操場列隊的場景,與之相配的畫外音是:中國式的教育,以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慘無人道的競爭而聞名……這跟英式教育簡直相差巨大。
接下來的片中,英國學生脫下黑絲短裙小西裝校服,換成“寬松得像降落傘”的中式校服;做從未體驗過的早操;放棄自由時間上晚自習;教室墻壁掛上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中文書法……開始體驗正式的中式教育。
關于紀律的沖突在片中屢屢出現(xiàn)。
在第一節(jié)課上,一名教授理化的中國女教師食指提起對學生說:“如果我看到你們不守紀律,我就會把你們叫出來單獨罰站。”很快,一名叫Sophie的女生因為課上講話,被請到了講臺旁的位置,另一名男生因為說話被請去門邊罰站,表情滿不在乎。
矛盾很快被進一步激化。在這名老師的課上,學生化妝、說唱、玩ipad、打鬧,老師忍不住說:“這就是為什么你們總是比中國學生學得慢,因為我總要停下來管紀律,時間就這么流失掉了。”這句話激怒了Sophie,她表示,“這是在侮辱她說她們比中國學生笨”。
在紀錄片中,灌輸式教學與個性化教育、鼓勵贊美與嚴厲鞭策、嚴格管理與寬松學習之間的矛盾都被一一放大。
英國學校理化課習慣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和發(fā)現(xiàn),而中國教師的課堂,則由老師演示實驗,然后將所有的知識用課堂筆記形式教給學生。
中式體育課上,老師讓習慣了“自己玩想玩的”學生測試1000米跑和800米跑,只有一半的學生及格。一名其他學科都很牛的“小胖哥”跑得垂下了頭,英國體育助教鼓勵他:如果你體育做不到最好,我相信你在其他學科一定能做得好。英國體育教師表示,他們通常采用鼓勵的方法,讓體育不好的學生一次次戰(zhàn)勝自己,而不是跟別的跑得太好的學生比。
數(shù)學教育則褒貶不一。中國教師在15分鐘講完了英國學生要學一整周的三角函數(shù)公式,讓學生直呼跟不上,但也有學生表示“中國老師講得太清楚”,一直沒搞懂的配平方,經老師講解一下就聽懂了。
中英爭論:是中式教育失敗還是學生不懂尊重
紀錄片第一集播出后,關于“中式教育”有用與否,在中英兩國引起不小的爭議。
英國《衛(wèi)報》率先批評了“中式教育”: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中國已逐漸意識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處,為何英國政府卻下決心效仿這種教育方式?
這篇評論文章表示,BBC向觀眾宣揚一大迷思:中國教育比英國教育“好”。但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終表現(xiàn)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fā)明創(chuàng)新、繁榮、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對他們來說,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擅長制造機器人。為什么這對英國的部長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不少中國網友則將矛頭指向英國學生的頑劣。新浪微博網友@兔子小嵐也表示,不尊重老師的行為放到哪個國家都會被訓斥,跟國家國情無關。
還有網友反駁“中國教育丟人”:我只看到老師很努力地在教,而學生并不是很尊重。數(shù)學課有那么難上 公式有那么難記?沒看到聰明學生表示很好理解嗎?
專家:“中式教育”太看重教而非學不過,對于“中式教育”,中國網友也紛紛表示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功利化、數(shù)理化課程太過艱深等問題。
網友@樊清霖表示,如果教育就是填鴨和考試,那中國早就把持了各種科學獎項和科學發(fā)明。相反,恰恰是這種應試教育磨滅了所有好奇心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造就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去讀大學、混大學、讀完啥也不會。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學校過于看重老師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但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態(tài)度,而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育。
而如紀錄片這樣完全硬搬“中式教育”也肯定不對。“就算想借鑒中國教育,也要進行一定的適應本國國情的改變。中國現(xiàn)在也有學校會實行西化的教育模式,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歸根究底是要適應本國國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則表示,中國教育到英國,和英國教育到中國,都會遇到水土不服,“畢竟我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國學生肯定更適合中國的教育,英國也是如此”。
曾赴英交流的上海教師:紀錄片作秀成分更大
澎湃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紀錄片中中外師生的夸張“對抗”,引來了對該片真實性的質疑。
“紀錄片有點假。”當澎湃新聞問及中國老師赴英教學的紀錄片時,吳云立即發(fā)出質疑。
吳云是上海實驗學校國際部的一名數(shù)學老師,2014年11月,她和28位來自上海的數(shù)學老師一起,赴英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交流教學;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參加第二次教學活動。
“我們去的小學,那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紀律,和我所見的那個新聞內容完全不一樣”。在吳云看來,BBC所攝制的紀錄片或許作秀和炒作的成分更大,“我的想法,它是假的,只是一個媒體的炒作手段而已”。
儲朝暉則認為,“紀錄片背后的故事我們并不了解,它呈現(xiàn)出來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體的情況”。
在儲朝暉看來,讓英國學生完全適應“中式教育”需要一個過程,學生會想:這樣的教學方式到底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必要?所以可能才會有紀錄片中的一些排斥表現(xiàn),“5位去英國教學的老師,即使英語教學溝通沒有問題,但是對于英國的文化可能也不是很了解”。
高二從江蘇赴英國念書,現(xiàn)在在英國念物理的大一學生Fredrick也認為,以“紳士”聞名的英國總體上很講文明,紀錄片里英國學生表現(xiàn)得沒有禮貌,可能由于他們的一種排斥心理和對中國教育方式的不適應。
Fredrick覺得,英國上課比較自由,有問題隨時問,很大程度上靠自覺和興趣,“當學生有興趣和熱情,是不需要管理的”。
而且,國外的基礎數(shù)學教育也不像國內描述得那樣簡單,英國數(shù)學也有難易之分,“對數(shù)學不感興趣的就學基礎的,喜歡數(shù)學的學生就會認真去鉆研。”Fredrick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