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名中國教師到英國頂尖中學教書:“差點被這群學生逼瘋”
“我給他們布置課堂練習,希望他們專心完成,結果呢?我走進教室,發現一些學生在聊天,還有一些居然在化妝!”
李愛云(音)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是到英國博航特中學“中國實驗班”任教的5名中國教師之一,一個月的實驗教學中,她發現“只有一半的學生努力地在跟著我們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半,誰知道他們在想什么。”
其他4位教師也有類似的困擾——這是今年BBC錄制的一部紀錄片,由BBC2在英國時間8月4日播放。紀錄片中,5位中國中學教師到英國漢普郡的一所頂尖中學——博航特中學進行一個月的“中式教學”,并帶去了升旗儀式、眼保健操、穿校服等“國內特色”,BBC希望據此研究中式教學的嚴厲制度在英國是否可行。
英國時間8月3日,BBC網站刊登名為《中國式教育會在英國孩子身上有效果嗎》的文章,對此事進行采訪。
據BBC報道,英國中學生與中國教師“排斥反應”嚴重,前者遲遲無法適應高強度學習,后者“差點被這群英國學生逼瘋”。
BBC全程跟拍成紀錄片
“中國化的英國學校”是由BBC發起的一項研究項目,他們在英國博航特中學開設“中國實驗班”,邀請5名中國教師授課,課程、作息均遵循中國學校的習慣。
“中國實驗班”有50名13至14歲的9年級學生,同年級的其它學生則由英國教師指導,最后兩組學生接受測驗——比較數學、科學和普通話能力,這些經歷被全程跟拍,并制作成紀錄片。
據BBC報道,“中國實驗班”的班主任由數學教師鄒海連(音)擔任,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鄒海連稱,BBC選教師時相當嚴格,教師除了必須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內工作、從事英語語法、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教學不少于5年,還要具備全英文授課的能力。
英國學生在中式體育課上哭了
2015年春天,“中國實驗班”正式開班。
博航特學校校長尼爾(Neil Strowger)表示,在課程開始前,他與幾位中國教師一起吃了晚餐,驚訝于“他們能在我們課堂里上好課的決心”。但第二天,卻發現學生們表現不盡人意:課堂參與度很低,相互聊天,不聽教師講課。
中式教育遇到了“水土不服”。
原本,鄒海連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很有信心,在博航特他第一次教勾股定理時,決定讓學生們先推論、證明再運用該定理。
“中國的數學教學非常注重這個過程,但不少英國學生認為沒有證明勾股定理的必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夠了。”鄒海連告訴BBC,“我逐漸熟悉英國學生的學習習慣,但是我依舊堅持我自己的教學方法。”
鄒海連從中國為學生們帶去了70片套環。在課堂上,他指示學生練習解開套環,并作為小禮物保存好。可晚課后檢查教室時,他發現了尷尬的一幕:有些學生將套環留在課桌上,更有甚者將其落在了地上,空盒子也滿地都是。
鄒海連回憶,BBC多次強調,希望他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穿校服、每周舉行一次五星紅旗升旗儀式、課前做早操、課間做眼保健操、自己打掃教室,這些都被帶入了英國學校,一個月來,師生積怨不少。
來自西安的教師楊君(音)坦言:“在中國,我是不需要管課堂紀律的……而在這里?管紀律簡直是課堂上最有挑戰性的事情。”在BBC提供的紀錄片截圖中,授課的中國教師,與座位上欲扔紙飛機的學生形成強烈對比。
“有一天我在上課,突然有一個女生大哭著跑了出去,我還以為她發生了什么事情,”一名老師回憶,“結果原因竟然是這個女孩得知她的偶像澤恩·馬利克宣布退出樂隊。”這名老師難以理解,這樣的原因竟能導致“如此情緒化的舉動”。
體育課也出現問題。紀錄片中,兩名英國學生無法承受中國式體育課的“高強度競爭性”,哭了起來。
尼爾校長表示:“中國式教育和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價值觀有一定的沖突。我們的學生習慣在課上向教師提問,并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教師的尊重。且英國學生更喜歡多樣的學習方式。他們不習慣和同一批學生,一起困在一個偌大的教室里學習有限的課程(注:英國課堂規模較小,并采取走班制)。”
英國學生:“像機器人一樣學習”
羅西(Rosie Lunskey)是博航特學校中體驗“中國式教育”的一名普通高中生,她告訴BBC她喜歡睡懶覺,喜歡自由。但在“中國式課堂”的四個星期里,她只能犧牲懶覺,每天和嚴厲的教師們相處,還要穿著呆板的校服將近12個小時。
羅西說:“中國式課堂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我發現我對自己的學習沒有發言權,一味地聽從教師所說的。”
羅西描述中國式教育為“像機器人一樣學習”。她說,她習慣于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參加小組討論,但在“中國式課堂”上,她只能快速地記筆記和聽課。
在羅西看來,中國的教師認為學生都是防彈海綿,可以一刻不停地吸收知識,“他們并不管我們是不是聽累了或者覺得無聊”。
“考試分數似乎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羅西說,“我感覺中國的教師對學生期望都很高,要求我們一定要成為班級里最好的學生。”在被教師不停地灌輸“要和同班同學競爭”這樣的想法后,羅西覺得課堂氛圍封閉又壓抑,“我會覺得緊張,時刻感覺同學都好像在看著我。”
“福利國家”惹的禍?
“這群學生長大之后不用努力工作就能有福利可以拿,” “中國實驗班”的一位教師魏照(音)認為,這可能是英國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低的原因,“如果英國政府削減福利的話,這些學生說不定就不這樣了。”
不少英國網友贊同中國教師的看法。“nyoka”留言表示:“他們是對的!英國教育太軟了,教師們被學生欺負,學生也沒什么紀律,政府應該為之負責。”
“SonofBoudicca”也認為,這種現象與英國的“福利”有關:“這些英國孩子已經是我們這種福利國家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了。”
“TL2015”也聲討了英國學生:“學生們應該在有客人來的時候表現好一點。不要再為學生找借口啦,我也是個教師!”
以上評論的點贊數均超過3000個。
中國網友“子欲不言”在微信評論說:“不遵守基本的上課紀律不等于有創造力,況且英國有一部分人依賴福利本來就是事實。”
“KaMon”的意見正好相反:“我絲毫不覺得咱們國家的教育方式有任何的先進性。”
英國校長:中國學生成績好不在于教學而是價值觀
不過,經歷了種種矛盾與質疑的“中國實驗班”并非沒有進展。
尼爾表示,為了讓英國學生更適應中國式教育,博航特學校的教師們協助中國教師適當地改變了教學方法,經過幾周努力,學生們的表現有所改善。且隨著長時間的相處,師生關系也有所好轉,有些學生開始喜愛中國式教育,他們開始習慣抄寫黑板上的“東西”,并認為這樣有助于他們記憶,有的學生開始喜歡中國講座式的授課模式。
談及他對這次“中國式教育”的試驗的感受,尼爾說:“一天更漫長的學習時間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有價值的,而教師們偶爾也不用顧忌在教室里唱獨角戲。”
正因如此,他明白了上海能夠問鼎“全球比薩教育”的原因不在于優越的教學實踐,而在于中國家長、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價值觀。
鄒連海則向BBC分享了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第三周的一個下午,一個叫Joe的男孩在教室里摔傷手臂。校醫檢查后建議他去醫院。Joe的媽媽和弟弟來接他,Joe單手拎著一個沉重的包,并沒有求助,媽媽也沒有上前幫忙,甚至當他弟弟想要提供幫助時,Joe也拒絕了。“我不禁開始深思,這是不是英國教育的理念,即訓練學生變得更獨立。” 鄒連海說。
不愛中國教育的羅西則喜歡上了中國的扇子舞和中國烹飪課。她說:“這次中國式教育的體驗對她而言是一次特別的經歷,雖然有些不適應,但是非常有趣。”
(實習生吳錦碩、陳靜雅、費悅欣、李怡敏亦對此文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