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黛玉喜歡自己嗎?
【編者按】
《紅樓十五釵》是著名紅學學者、臺灣大學教授歐麗娟面向非專業(yè)讀者解讀《紅樓夢》女性角色的新著,“金紫萬千誰治國,裙釵一二可齊家”,理解了紅樓十五釵,也就是看懂了“紅樓夢中人”是在以怎樣的姿態(tài)面對人生。本文摘編自該書第11章,澎湃新聞經(jīng)北京大學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自從《紅樓夢》誕生兩百多年以來,確實是“人人皆賈寶玉,故人人愛林黛玉”,原因當然很多,包括她總是在流淚哭泣,讓人覺得我見猶憐,再加上她后來短命早死,沒有得到人生的幸福,所以更惹人同情了,甚至她因為太過受寵而過分直率的地方,大家也都不認為有問題,還當作是一種高潔的表現(xiàn)。
但恐怕我們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其實連黛玉都不覺得自己是對的。因此這一章便要來看看林黛玉是否喜歡自己?
你還記得曹雪芹在第一回就講到絳珠仙草的神話,那并不是在說寶玉和黛玉的浪漫愛,他的用意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解釋木石前盟的緣分,藉以說明真正理想的愛情形態(tài),同時也展現(xiàn)出寶玉、黛玉這兩個人的品德良好;另一個用意則是要解釋黛玉的先天性格,說明為什么黛玉比任何人都更容易感傷。
還淚:對感傷天性的解釋
一個欽差大臣的女兒,到了外祖母家又是備受溺愛的超級寵兒,卻一直凄凄切切、愁眉不展,這確實很不尋常。第二十七就寫道:
紫鵑、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了什么,便常常的便自淚道不干的。先時還有人解勸,怕他思父母,想家鄉(xiāng),受了委曲,只得用話寬慰解勸。誰知后來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這個樣兒看慣,也都不理論了。所以也沒人理,由他去悶坐,只管睡覺去了。那林黛玉倚著床欄桿,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仔細算一算,其實到這時候,黛玉的父母已經(jīng)過世幾年了,以一般人的情況來說,如古代喪禮制度所歸納的:百日后即“卒哭”,“卒”是停止的意思,指停止喪親之慟所導致的“無時之哭”,因為隨著時間過去,悲傷變得和緩,不會再無時無刻的哭泣。并且通常一年以后就可以調整情緒,從喪親之痛恢復過來,回到正常的生活,再看黛玉在母親賈敏死后,悲傷的表現(xiàn)確實也沒有很持久,所以,黛玉這樣長期悲凄的情況,的確并不符合一般的常理。當然,現(xiàn)在的黛玉是父母雙亡,家中再也沒有至親,她會缺乏安全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安全感的反應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種,因此那就會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試想,《紅樓夢》里類似的孤女太多了,卻沒有一個是像黛玉這般陷溺不可自拔,顯然主要是性格使然。
例如平兒,以她丫鬟的身份,處境豈不是更悲慘嗎?尤其第四十四回,當時賈璉偷情、鳳姐潑醋,夫妻倆不好對打,于是都遷怒在平兒身上,害平兒受盡了委屈,哭得哽咽不已。寶玉趁機侍候了平兒,盡了一份心,卻忍不住又想到:
平兒并無父母兄弟姊妹,獨自一人,供應賈璉夫婦二人。賈璉之俗,鳳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貼,今兒還遭荼毒,想來此人薄命,比黛玉猶甚。想到此間,便又傷感起來,不覺灑然淚下。
這可是很公正的比較了,何況寶玉本來就比較偏袒黛玉,那么這番話便更客觀了,原來比黛玉薄命的人不在少數(shù),平兒即是其中一個,但她們忙著辛苦活下去,又哪里還有掉眼淚的余地?即使某一天晚上忍不住哭泣,又有誰會百般安慰她們呢?還不是只能自己默默擦干淚水,一個人繼續(xù)堅強地活下去。
再比較史湘云,更可以明白這一點了。湘云同樣是出身高貴的千金小姐,照理來說應該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吧?但誰能想到,她更吃盡了父母雙亡的苦頭,甚至比丫鬟還不如。第三十二回寶釵說:
這幾次他來了,他和我說話兒,見沒人在跟前,他就說家里累的很。我再問他兩句家常過日子的話,他就連眼圈兒都紅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說不說的。想其形景來,自然從小兒沒爹娘的苦。我看著他,也不覺的傷起心來。
這就難怪,湘云總是希望能盡量到賈家來,因為那樣才可以喘一口氣。試看第三十六回說,史家派人來接湘云回去了,湘云來向大家告辭,當時:
那史湘云只是眼淚汪汪的,見有他家人在跟前,又不敢十分委曲。少時薛寶釵趕來,愈覺繾綣難舍。還是寶釵心內明白,他家人若回去告訴了他嬸娘,待他家去又恐受氣,因此倒催他走了。眾人送至二門前,寶玉還要往外送,倒是湘云攔住了。一時,回身又叫寶玉到跟前,悄悄的囑道:“便是老太太想不起我來,你時常提著打發(fā)人接我去。”寶玉連連答應了。
想想看,連拖延一下晚一點回去,或者表現(xiàn)出舍不得回去的樣子,恐怕都會惹嬸娘不高興,那又會讓湘云受氣了。這么一來,足以證明湘云才真的是寄人籬下吧?所以她每天都得做女紅到三更半夜,難怪會說在家里累得很。而黛玉呢,她什么都不用做,如第三十二回襲人所言:“他可不作呢。饒這么著,老太太還怕他勞碌著了。大夫又說好生靜養(yǎng)才好,誰還煩他做?舊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個香袋兒;今年半年,還沒見拿針線呢。”可見黛玉根本不必動針線,還可以每天都住在大觀園的瀟湘館里,只要隨興寫詩就好,那不是太幸運了嗎?湘云應該是羨慕極了。
然而黛玉卻還是一直鉆牛角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來悲傷自己的身世,那確實是自尋煩惱了,連寶玉都這么說。第四十九回,賈府迎來了寶琴這幾個貴客,當時:
黛玉因又說起寶琴來,想起自己沒有姊妹,不免又哭了。寶玉忙勸道:“你又自尋煩惱了。你瞧瞧,今年比舊年越發(fā)瘦了,你還不保養(yǎng)。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尋煩惱,哭一會子,才算完了這一天的事。”
寶玉是最了解黛玉的人,但連他都說黛玉的愛哭是自尋煩惱,可見黛玉的眼淚并不是因為被欺負,更不是賈家對她不好,相反的,連這么優(yōu)渥順遂的環(huán)境都不能讓她感到幸福,每天都得哭一會子才算結束了這一天,那得要找多少煩惱才能做到?你試試看,便會知道這種情況實在是很折騰,一般人根本很難這樣過日子。可是黛玉卻經(jīng)年累月、天天如此,顯然那就是個人的問題了,也難怪她的身體不堪負荷,越來越瘦弱多病,正是所謂的惡性循環(huán)。
那為什么黛玉會這樣呢?既然并不是環(huán)境所造成,便只能說是一個人的天性了。確實,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包括了與生俱來的神秘稟賦,那是沒辦法說明原因的,但曹雪芹卻想要給個解釋,于是特別為黛玉量身打造了一個還淚的神話,用來解釋黛玉這種很特別的、超乎尋常的感傷性格。試看第一回那和尚說,絳珠草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后,得以延續(xù)生命:
后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yǎng),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于離恨天外,饑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請大家注意一下,這修成了女體的絳珠草所處的環(huán)境是“離恨天”,平常吃的是“蜜青果”,“蜜青”就是“密情”的諧音,用來暗示一種隱密的感情,而渴的時候是喝“灌愁海水”,那不是很清楚了嗎?這個女生在上一輩子就已經(jīng)完全陷入一種充滿離恨、密情、灌愁的世界里,淹沒在離愁別恨的情緒中,本質上已經(jīng)豁達不起來了。后來幻形入世時,到了人間又是要去執(zhí)行還淚的工作,以回報神瑛侍者的恩情,那更是注定一輩子只能流眼淚了,也因此黛玉必須自尋煩惱,否則便沒足夠的眼淚可還了。所以說,還淚的神話完全是為了解釋黛玉那奇特的個性才創(chuàng)造出來的,用以說明她是一個天生不快樂、后天也不想要快樂的人,只是這個還淚神話看起來很新鮮、很浪漫而已。
當然,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一個人要這樣每天掉眼淚,一定還是要給予說得通的理由,即使是自尋煩惱,也總得有煩惱可尋吧。那黛玉的煩惱是什么?一個是身世孤單的不安全感,這是黛玉之所以哭泣的原因,剛剛我們舉了第四十九回的情節(jié),其中說的就是黛玉“想起自己沒有姊妹,不免又哭了”,這確實是黛玉悲傷的一大來源。但關于這一點,前面也說過,那是其他很多女孩子也都面臨到的共同遭遇,并不一定就會讓人那么愛哭,所以必須還有更關鍵的原因,于是曹雪芹讓黛玉的性格比較鉆牛角尖,比較小性子,才會什么事都想不開,什么事都悲觀地去看待,煩惱便會源源不斷了。例如第四十九回說:
寶玉素習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兒,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寶釵之事,正恐賈母疼寶琴他心中不自在。
而這種小性子是大家都知道的,也因此黛玉常常“不自在”,難怪會容易掉眼淚。這種小性子正是心胸不開闊所造成,所以第七十六回過中秋節(jié)時,湘云即寬慰她說:“你是個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樣,我就不似你這樣心窄。何況你又多病,還不自己保養(yǎng)。”可見黛玉的問題是出在“心窄”,這正是她們兩個人最大的差別。而在第二十回里,寶玉也對黛玉說:
難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黛玉一聽,便低了頭不說話,顯然她也覺得自己太自我中心了,只知道自己的心,卻常常不知道、或不體貼別人的心。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還淚”神話是要解釋黛玉自戀又自虐的性格,“自戀”是指她活在自己的感覺里,不肯跳脫出來,而“自虐”是說她每天這樣不快樂地過日子,其實也很辛苦,卻根本不想改變。這確實是某一種很特別的人格類型,我們在社會上也可以看得到。
自我反思的能力
但有趣的是,林黛玉真的喜歡這樣的自己嗎?答案就在第三十四回里。當時寶玉挨打后躺在怡紅院養(yǎng)病,為了寬慰黛玉,于是差遣晴雯送一塊舊手帕去給黛玉,那是表示定情的意思:
這里林黛玉體貼出手帕子的意思來,不覺神魂馳蕩: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兩塊舊帕子來,若不是領會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
其中提到了可喜、可悲、可笑、可懼、可愧的諸般感受,真是五味雜陳,難怪黛玉會心思激動震蕩了。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這幾句,很顯然的,黛玉并不喜歡自己太愛哭的個性,連自己都覺得乏味,也感到慚愧,這不是太有趣了嗎?
也難怪,林黛玉會說她最不喜歡李商隱了。第四十回時,賈母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趁著很有興致,于是大家一起上船游湖,賈母、王夫人、薛姨媽等長輩先上了第一只船:
然后迎春姊妹等并寶玉上了那只,隨后跟來。其余老嬤嬤散眾丫鬟俱沿河隨行。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里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其中,黛玉所說的李義山,即是李商隱,身為晚唐著名的詩人,他的作品里充滿了纏綿悱惻的悲哀,和黛玉的性格和風格最是相像,好比李商隱《無題》所說的“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以及“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都是那么的美麗又絕望,尤其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豈不正好是黛玉的淚盡而逝嗎?可是黛玉卻說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這其中的奧妙在于:她自己其實最像李商隱,但既然她不喜歡自己,當然也就不喜歡李商隱了。
人可以不喜歡自己,卻又改變不了自己,于是就這樣帶著那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自己過一輩子,在不快樂之中蹉跎掉一生,實在是很可惜。
不過,從黛玉并不喜歡自己愛哭的這種性格來看,黛玉也是很有反省能力的。顯然她雖然任性,卻還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旦遇到真心規(guī)勸她的人,也就學習得很快,并且充滿了感激,這和絳珠仙草的知恩感恩是一貫的。
貴人相助的成長儀式
那么,那個真心規(guī)勸她的人是誰?答案是薛寶釵。
故事發(fā)生在第四十二回,這一回的回目擬作“蘅蕪君蘭言解疑癖”,講的就是別號蘅蕪君的薛寶釵以如蘭花般美麗芳香的“蘭言”化解了黛玉多心的“疑癖”。對這一段情節(jié),一般只以為這是釵、黛之間的和解,還有很多人以陰謀論的角度,說是寶釵用心機手腕收服了黛玉,但其實并非如此,而且說兩人“和解”其實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黛玉從此以后有了飛躍性的成長,這是她人生中突破性的一刻。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先前第四十回中,黛玉情急之下有失考慮,在宴請劉姥姥的酒席上不小心引用了《牡丹亭》《西廂記》的曲文,被寶釵注意到了,當場看了她一眼,但并沒有說破。事后寶釵特別來找黛玉,告訴她這種行為的不恰當,寶釵笑道:
“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來的。”黛玉一想,方想起來昨兒失于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教給我,再不說了。”寶釵笑道:“我也不知道,聽你說的怪生的,所以請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后再不說了。”
寶釵見她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問,拉她坐下吃茶,款款地告訴她不該讀這些雜書的道理,所謂:“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jīng)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話說得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應“是”的一字。
從這一整段的描寫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價值觀根本是一致的。首先請?zhí)貏e注意一下,最開始寶釵還只是點出昨天黛玉引述了雜書的這個事實而已,根本沒說到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價值觀,也沒有提到不該讀《西廂記》之類的話,但黛玉一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便立刻飛紅了臉,還上來摟著寶釵,一再地央告求饒,說她是自己不懂事,隨口說的,以后再不說了,也拜托寶釵別說給別人知道。可見黛玉自己根本就知道這是犯忌的,是失于檢點的行為,她只不過是當時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絲毫沒有什么叛逆的念頭。
這么一來,寶釵對黛玉的影響便不是在價值觀上了,那么究竟是在哪里?認真想一想,在第十九回時,曹雪芹把襲人規(guī)勸寶玉的苦心說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語”,那已經(jīng)清楚告訴我們,會把你的未來考慮進去的人,也不惜對你忠言逆耳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同樣的,這時黛玉也領略到寶釵對她的“情切切”了,所以才解除了她內心一直以來的猜忌,而真正把寶釵當作姐姐了,從此以后她對寶釵真是親如姊妹,充滿了信賴和親近。
就在這這段情節(jié)后緊接著發(fā)生了一段情節(jié),當時黛玉又忍不住嘲笑別人的習慣,說寶釵把自己的嫁妝單子也寫進畫具明細里了,于是探春“噯”了一聲,笑個不住,說道:“寶姐姐,你還不擰他的嘴?你問問他編排你的話。”寶釵便笑著走過來,把黛玉按在炕上,準備要擰她的臉,此時黛玉笑著連忙央告說:“好姐姐,饒了我罷!顰兒年紀小,只知說,不知道輕重,作姐姐的教導我。姐姐不饒我,還求誰去?”寶釵原是和她頑的,見黛玉說得這般可憐,又夾雜了前日的“蘭言解疑癖”,拉扯到前番說她胡看雜書的話,于是放起她來。然后黛玉就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饒人的。”這話到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又對寶釵私底下再說了一次,道:
比如若是你說了那個(按:也就是引用雜書),我再不輕放過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可知我竟自誤了。
確實,先前在第二十回中,湘云不正是這樣批評黛玉的嗎?湘云說:“他再不放人一點兒,專挑人的不好。”可見湘云的批評是很客觀的,而黛玉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一個抓到別人的把柄就不會放過的人。幸虧如此,否則黛玉便會成為一個完全不可愛的人了。
也因此,黛玉同時深刻反省到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缺點,原來就在于一直沒有人教導她啊。試看第四十五回的回目叫做“金蘭契互剖金蘭語”,講的是釵、黛兩人情同金蘭,肝膽相照,于是在這一回里,黛玉坦然對寶釵表達了衷心的感激,謝謝她讓自己清楚反省到自己的問題。黛玉說:
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細細算來,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
可見黛玉之所以會這樣放任自己,關鍵即在于“竟沒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豈不正是這樣嗎?前一章提到過,大家對黛玉這個寵兒都是“不肯說”或是“不敢說”,以致黛玉長到了今年十五歲,都從來沒有被規(guī)勸過,所以缺點便沒辦法改變了。
而肯說又敢說的人,其實就只有那些真正關心你的未來的人了,因此他們才會費心教導你,通常那些人便是身邊的至親。于是此刻黛玉也認識到“我母親去世的早,又無姊妹兄弟”正是問題的關鍵。這么一來,寶釵便相當于黛玉的母親或姐姐了,她擔任了母教的職責,那是黛玉來到賈府以后,從沒有受到的教導。這種把你的未來都關心進來的“情切切”根本不同于陪你一起玩樂的逢迎討好,難怪聰慧的黛玉會如此衷心感激了。
進一步想想看,剛好齡官、妙玉、晴雯這些直率任性的林黛玉重像,都是沒有父母兄弟姊妹的人,這個現(xiàn)象絕對不是偶然的巧合,可見家庭教育、包括母教,對一個人的成長真是太重要了。所以說,直率任性的作風其實是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太過受寵的結果,那并不算是人格的價值。
最后,關于這一章的內容可以做個總結。其中的第一個重點,是林黛玉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快樂的天性,到了每天必哭的程度,那是優(yōu)渥順遂的環(huán)境所無法解釋的,比較平兒、湘云這些比她薄命的人,這一點便更清楚了,所以曹雪芹設計了仙草還淚的神話加以解釋。
有趣的是第二點,林黛玉其實并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從這里也可以看到第三個重點,那就是黛玉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所以發(fā)現(xiàn)了自己無法改善的原因,是缺乏父母手足的教導,也因此非常感激寶釵的蘭言,從此對寶釵推心置腹,因為她終于有了肯教她的姐姐了。
《紅樓十五釵》,歐麗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5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