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高校改名多名不副實
川大方面的反對理由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前身為“華西醫科大學”,再往前的名字為“四川醫學院”,簡稱“川醫”。瀘州醫學院改名后的簡稱與此相似,故“川醫”老校友認為這會搶走“川醫”的名頭,侵犯了母校的權益。
這一改名風波,實際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高校改名風潮的流風余韻。本次反對他校改名的四川大學,就是這股風潮的第一個產物。
1994年,兩所國家重點大學四川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合并,成立“四川聯合大學”,這一名字,被認為是照顧同為“強者”的原成都科技大學師生員工的抵觸情緒。但據說這一新名字嚴重影響了招生質量,1998年,“四川聯合大學”再度更名為“四川大學”。2000年,國家重點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并入四川大學,成為新四川大學的華西醫學中心。
經過20余年檢驗,除了體量倍增,合并和改名并沒有帶來額外的學術進步。“四川聯合大學”的合并教訓,使此后合并多以強并弱方式進行,類似“四川聯合大學”之類妥協性改名很少再現。
隨著社會的市場化轉型,一些高校專業就業前景差,招生質量不佳,或者為了謀取說得和說不得的實際好處,改名沖動更大。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的高校取消了學校名字中的“煤炭”、“機械”、“紡織”、“師范”等字眼,在行政化思路主導之下,有些高校把校名中的行政和地理名稱升級,比如把地級市名稱改為省級名稱,把省級名稱改為華東、西南等大區名稱。相應地,有的把“學院”改為“大學”。
但是與改名熱潮相伴隨的十幾年中,中國大陸高校整體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并沒有發生質的飛躍,說明當初所宣示的那些宏大的改名目的并未如其所愿,并未成功提升專業地位或在某一地域的實際影響力。而通過改名獲得各種利益倒是實實在在的。
以這次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為例,首先是地方政府的政績利益,在《瀘州“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寫明要“依托瀘州市醫學院……打造區域性醫療衛生科技高地”。2014年5月,瀘州市委專門成立“推進瀘州醫學院新區建設和更名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任組長。其次,對學校來說,則是體量的迅速擴張,更名后的學校將由2014年時的17個二級院系,20個本科專業,調整為12個院部,25個本科專業。截至2015年5月中下旬,研究生招生人數比去年增長了82%。無疑,教職員工的發展空間更大了。
這一改名和擴張大動作,表面上看,政府獲得政績,學校得到擴張,公眾得到更大的受教育機會。三全其美,何樂而不為?新“川醫”給記者的采訪回函中也稱,“更名是促進川滇黔渝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名“有利于學校在更高平臺上匯聚更多優秀人才,有利于學校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一教授提到一點,新“川醫”仍然沒有達到一般普通大學的標準。“作為一個大學,一個系底下至少要有3個專業,一個學院底下至少有3個系。”彌合改名所聲稱的目的與所能達到的效果之間的距離,并不容易。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本叫住《姓名與人生》的地攤名著在坊間流傳,該書主旨是教人改個好名字,逢兇化吉,好上加好。看來熱衷于通過改名謀取實際利益的,遠不限于《姓名與人生》的讀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