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個學術民工:渡邊武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誕生
1962年某日,東京的天氣本應不錯,但是沒有風,煙塵蔽日、有點悶熱。那段時間,日本政府正在醞釀通過《煤煙排放控制有關法律》,這是日本第一部空氣污染控制法,而且有望在年底正式實施。
丸之內,東京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渡邊武在他的辦公室里,等待著今天要約見的客人。兩年前,渡邊武結束了在華盛頓9年的任職,在這9年中,他先是作為駐美國使館的公使,接著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擔任執董。駐外生涯收獲了光鮮的履歷,但也留下了遺憾,他錯過了給母親送終,并且一直為此耿耿于懷。
回到東京之后,渡邊沒有選擇繼續在政界發展,而是辭官擔任了金融顧問。更現實的問題是,他的孩子們回國后不能適應日本的教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渡邊發起成立了海外職員的子女教育協會,做起了公益事業。
今天約見渡邊的,是常盤橋經濟研究所的所長大橋薰。這位老兄帶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話題,討論成立亞洲開發銀行!
他的確應該找渡邊武,在美國工作9年之前,渡邊還在實權部門大藏省工作了20年,官至官房長(辦公廳主任)!在大橋薰看來,這個話題只有找渡邊才最適合。
不過這事兒沒那么容易。早在50年代,日本就曾經提議建立亞洲開發銀行,但是,要么得不到亞洲兄弟國家的支持,要么就是老大哥美國故意不感興趣。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官方也只好放棄了斡旋。
不過最近非洲開發銀行即將成立,而歐洲早就有了復興開發銀行,美洲也已經有了開發銀行。大橋薰感覺到,新的時機可能就在眼前,是時候輪到亞洲了!在大橋的鼓動下,渡邊領導的研究小組成立了,并著手起草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ADB)計劃書。
經過幾輪的討論,在1963年夏天,計劃書的初稿出來了。但是吸取過去十多年以來的教訓,渡邊覺得日本這次應該低調、穩妥一些,繼續等待時機成熟,一旦第三方提出ADB的動議,日本再馬上接棒。
不過機會來得太快了一些,日本方面顯然還沒做好準備。1963年12月,在馬尼拉的一次部長級會議上,終于有人提出了在亞洲建立區域開發銀行,而且這次的提出者是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因為沒有意料到這個話題,日本并沒有派出部長參會,參會的最高代表只是常駐在菲律賓的大使板垣修。
不過還好,這次會議商定,先召集一個專家層面的多邊會議,以協商這件事情的可行性和具體操作問題。于是,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開始張羅專家討論會。10月個月之后,曼谷啟動了專家討論會,并且持續了兩周時間。在會議上,渡邊研究小組的成熟方案占據了優勢,各方專家就基本問題達成了一致。但是,行長人選、出資份額、總部所在地這些大問題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分歧。日本政府,包括渡邊本人都更加看重總部所在地,而不是行長人選。或者說,日本對于將ADB總部設在東京,志在必得!
不幸的是,1964年底,時任日本首相的池田勇人因為喉癌不得不卸任。池田勇人是史上最后一位生于19世紀的日本首相,并且是三屆連任的實力派政治家。不僅如此,他還曾經親自參與了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建立;而且池田和渡邊一樣,也出自大藏省的官僚體系。池田不僅是渡邊的好友,也是推動ADB建立的強力支持者,在這個節骨眼上,池田的離去使渡邊十分沮喪。
不過亞洲開發銀行的籌備工作還是在繼續推進,1965年的世界銀行年會,成為日本推銷這個設想、試探美國態度的絕佳機會。在華盛頓會議上,渡邊找到了卸任世界銀行行長不久的尤金?布萊克。布萊克是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1933年,渡邊武還是一個剛剛入職大藏省3年的毛頭小子,而布萊克已經是美聯儲主席了。渡邊在世行做執董的時候,布萊克已經做了十多年的行長。
布萊克在談話中暗示,渡邊應該成為亞洲開發銀行的第一任行長;而且行長的選擇,這個問題比總部的定址更為重要。布萊克的表態透露了美國的態度,而且,這種表態,實際上表達了美國否定將總部設在東京。
與此同時,1965年的世行年會上,已經有不少的人想在即將成立的ADB謀份職位,還有些機也想與ADB開展合作,他們都開始與渡邊搭訕。連渡邊自己都感覺到,好像他已經是ADB的行長了。但是這種感覺對于日本方面并不是好事,因為這同時意味著東京成為總部的可能性在下降。
這種預感是正確的。1965年11月的總部選址投票會,放在了馬尼拉。菲律賓的馬尼拉,在當時號稱亞洲的紐約,是東京的最強有力競爭者。而且在這次投票會上,時任菲律賓總統的迪奧斯達多?馬卡帕加爾,也就是阿羅約的爸爸親自坐陣。
第一輪、第二輪的投票結果都對東京有利,馬尼拉貼著及格紅線擠進了決勝局。這背后的游說也日益升級,第一輪投票結束后,借著主場的優勢,菲律賓央行行長宴請各國代表,在馬尼拉灣的游輪上吃了一頓日落巡游晚餐。而在第二輪投票和第三輪投票之間,只有一個午休的時間差,此時的游說更是升級到白熱化,不少國家的代表都因此遲到了。結果在最終投票局發生了逆轉,東京以1票之差敗給了馬尼拉。
也只能是這個結果了——在日本人是行長的眾望所歸之下,總部選址的平衡點,終究向著美國人暗示的方向發展了。不然又能怎么樣呢?美國作為亞洲的區外國家,不可能派人出任行長,總部也不可能落在美國,而其他亞洲兄弟國家也缺乏像渡邊這類的人才。最終的平衡點,必然是日本出人,而選址在美國更容易掌控的菲律賓。
作為一個失敗的挑戰國,二戰后日本與美國形成了明確的依附性關系,這一關系一直沒有發生改變。如果說這一契約有所變化,那么變化的空間僅僅在于,美國所構建的國際體系,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允許日本的搭便車行為。
事后,渡邊在回憶錄中的視線有意無意的模糊了,他認為:“1962年的日本籌建計劃,最終成為了ADB現實的建設藍圖。實際執行過程中,這個籌建計劃只有細節上的一些修改,例如:總部選址是在馬尼拉,而不是東京;副行長的數量;以及出資方案。”
但是,如果這樣的問題都是細節,那還有什么不是細節呢?
***
“三個學術民工”專欄由徐奇淵、李曉琴、楊盼盼倒班為您特供。專欄主要生產全球價值鏈的科普文章,也順帶打磨世界經濟熱點。希望用談風月的心情談談經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