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乐官网 (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地球的一半|互惠式生態修復:關注人居環境中的自然空間

郭陶然
2021-06-30 14:53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今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正式啟動了“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the UN Decad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2021-2030)。在這一全球性號召之下,個人、團體、企業、政府、組織均可以參與“修復一代” 對全球各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遏制生態系統退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造福自然與人類做貢獻。中國近年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修復的政策制定上不斷加碼,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逐步建立了起來,相關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也不斷被挖掘、總結與規范。特別是隨著COP15(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于今年10月在中國舉辦,生態修復實踐中的“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也被提到了突出位置。

作為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的一線機構,城市荒野工作室自2016年開始在長三角地區設計并實施了6個生態修復項目,同時也發現了許多這個領域的實踐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我們希望這些問題應于未來的政策制定與實踐標準中予以注意與規范。

2020年7月紅外相機監測到浦江的生態修復項目場地出現華南兔( Lepus sinensis)(00:09)
關注人居環境中自然空間的修復

目前相關政策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的關注與具體措施主要集中于自然保護地,對于人為干擾劇烈的人居環境(如城市與鄉村)的關注相對不足,缺乏相應的修復技術規范與政策支持。然而,人居環境中的自然空間(如城市綠地、公園或鄉村的自然地等)同樣承擔了重要的生態功能,若不能合理對其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與恢復,以目前生境破碎化與棲息地喪失的趨勢,人居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將難以為繼。此外,由于客觀上動植物的活動規律與范圍并不囿于自然保護地,保護地之外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將影響動植物遷徙與擴散,也最終會影響保護地之內的生物多樣性狀況。

人居環境下的自然空間目前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雖然數量上綠化面積在不斷上升,但質量上其綠化過程中并未充分考慮本土物種的保護,也不符合生態學原理下的植物群落構建,導致這些“修復”性質的綠化無法發揮應有的生態服務價值,并且依賴高昂的人力維護成本。第二,目前的針對人居環境的生態修復技術難以支撐修復項目。中國的中大型城市規模遠大于大多數同級別歐美城市,并且城市周圍幾乎未分布純自然的生態系統,無法依靠物種自然擴散的方式恢復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因此,以中國現有國情,人居環境下的生態修復項目前期仍應以符合生態演替規律的人工干預為主,相當于人為加速生態系統的次級演替,相關的具體修復技術研究與總結十分重要。

然而,目前很多修復項目在認識與實踐上存在很多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修復中忽視群落結構與功能,將“生物多樣性”簡單地理解為“更多物種”,單純追求項目中物種的數量,或認為物種越多越好,對物種之間的關系缺乏研究,對哪些物種適合生長在一起、引入的先后次序、各自承擔的生態功能沒有概念,也并未參照本地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逐步引進物種,根據項目場地的特點設計群落結構與功能,而只是單純把很多物種“堆砌”在項目場地。

(2)把修復重點僅放在“造林”上,將“生物多樣性”簡單地理解為“植物多樣性”,或認為只要提高項目場地的植物多樣性,動物多樣性就會“自然而然”地恢復。這樣的做法并不適合在周圍欠缺純自然環境的城市或鄉村實施。這樣的項目由于對動植物之間生態過程的綜合影響缺乏認知與研究,因而過程中往往忽略對一些動物種群(如初級消費者)的引入與恢復,從而影響了它們的捕食者的種群的自我恢復,無法滿足動物對棲息地的需求。

(3)修復中忽視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將“生物多樣性”局限于“物種多樣性”,在項目中并未對選用植物苗木的產地和繁育方式加以區別(相比扦插和組織培養,實生苗具有更高的遺傳多樣性)。這樣的“修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低,然而卻是當下幾乎所有的生態修復項目都沒有解決或尚未意識到的問題。

(4)對于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項目的功能界定模糊,將此類著眼于“再野化”的項目等同于“類荒野景觀”的營造,在審美、游憩需求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如棲息地營造、生態廊道∕生態網絡構建)功能之間難以平衡,場地設計目的不明。這一問題目前普遍存在,往往一開始想要兼顧人的需求與生物多樣性恢復與保護的需求會適得其反。由于項目場地并沒有“真正”做到生態系統的恢復,大大限制了在該場地上開展相應自然科普教育活動或尋找自然“記憶”“歸屬感”的功能,無法滿足周圍居民對自然空間的更深層次的利用需求;同時這樣的場地也無法用于人居環境的生態研究與監測,浪費了高密度人居環境中有限的生態學研究空間。這些實際上都進一步削弱了對“人的需求”的關照。

以生物行為角度出發連通生態廊道

雖然目前從生態修復相關的政策與實踐上均強調促進“生態廊道/生態網絡”的連通性,但很多相關的生態規劃并沒有從生物行為的角度出發,而是單純以人的主觀意志為中心,盲目進行生態廊道/生態網絡的規劃與恢復。生態廊道并不是一條“道路”,而是為了滿足動植物遷徙、擴散、交換需求而存在的自然空間。其中,動物的遷徙與擴散行為是多種多樣的,有天上飛的,有水里游的,也有地下走的;而植物的擴散與傳播某種程度上依賴動物的行為(如鳥類對植物種子的傳播),同時也跟空氣動力學相關。目前,人居環境下的這些行為模式目前均缺乏研究與重視,沒有相應的數據與結論作支撐,許多生態廊道卻被人一廂情愿地“畫”了出來,并以極不尊重動物活動、取食、繁殖需求的方式被落地。

生態廊道與生態網絡的規劃應明確對應的關鍵物種,并根據物種的實際受脅情況和活動規律進行分析、研究、構建。比如,對于動物,我們應掌握其活動路徑與范圍、取食與繁殖規律等數據。由于人居環境中的脊椎動物往往體型較小且活動范圍有限,因此如果需要研究其家域和行為規律,對定位設備的精度要求很高。經過我們的測試,大多數基于GPS的定位設備精度無法達到研究要求,因此今年開始我們安裝并使用了UWB超帶寬定位系統。這一系統的定位精度理論上在20-30cm誤差,可以滿足人居環境下的研究需求。由于這套設備的主要應用場景為礦井、監獄等人身定位環境,因此其系統和設備并不是針對野生動物研究開發的,在使用中需要對其進行調整。今年,我們在黃緣閉殼龜和烏龜這兩種城市環境下的鄉土動物身上進行了測試,除了個別設備調試的問題,其定位精度已達到了需求,可以確定它確實可以應用于野生動物研究。我們期待通過不同類型的生態修復項目,在其實施過程中穿插相應的關鍵物種的行為研究,以支撐未來人居環境下的生態規劃。

圖1-1為城市荒野工作室所用UWB超帶寬定位系統界面,目前基地內布設有26個基站(單個基站如圖1-2)。這套設備今年剛開始投入使用,已經在黃緣閉殼龜( Cuora flavomarginata)和烏龜( Mauremys reevesii)身上進行了測試,已經確定其可應用于野生動物研究,定位精度也達到了研究需求。但目前還存在一些調試問題,比如發射器(圖1-3)體積較大。目前通過外殼改造和減少電池容量使重量降低至25g,可以用于刺猬、貉和龜類(圖1-4為發射器放置位置,放置后如圖1-5),但如果應用于黃鼬或者黑線姬鼠等嚙齒動物,重量尚未滿足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

具體到如何依據現狀構建城市與鄉村的生態廊道/生態網絡,我們建議從這些廊道或網絡上的節點出發,考察這些節點上關鍵物種的生物行為,從而得出每個節點需要容納多少該物種個體,需要多大面積的棲息地,以及如何才能連通。人居環境中生態用地的劃定,實際上需要參照這些數據與結論,并且在可以根據生物行為數據得出每個節點上的理論上的物種數據,如果現實中某塊場地上的相應數值超出或未達到理論值太多,就需要對該場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如進行生態調控或開辟新的棲息地等)。

上海地區有貉、華南兔、遠東刺猬、黃鼬、黑線姬鼠、鼩鼱等多種哺乳動物需要洞穴居住或繁殖。但由于上海屬沖積平原,缺乏土坡和丘陵,加之地下水位高,城市化程度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適合哺乳動物筑巢的環境十分有限。2020年雨季持續降雨后,上海鄉土生態科普示范基地內的大量洞穴被淹沒,對黑線姬鼠、黃鼬等動物的生存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在2020年7月設計并制作了人工洞穴,并通過紅外相機持續監測到黑線姬鼠(圖2-1,圖2-2為其人工洞穴)及黃鼬(圖2-3,圖2-4為其人工洞穴)入駐人工洞穴,并在洞穴內進行繁殖。

建立客觀合理的生物多樣性評價體系

生物多樣性的恢復程度是生態修復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評判依據,我們建議應加強生物多樣性恢復效果的評價指標研究。傳統的評價方法以生物多樣性調查為主要方式,但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量大,耗時長,專業要求較高,難以大量的推廣和應用;同時也可能出現為了迎合指標,人為大量引種,但忽視了群落結構的合理性,導致其多樣性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降低的情況。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對生態修復項目的生物多樣性恢復情況建立更加客觀合理并易操作的評估依據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們目前正在通過上海地區傳粉昆蟲的調查和人工蜂巢招引進行相關研究。我們希望通過傳粉昆蟲的種類、數量多少以及不同類群的占比情況評估一個區域內植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合理性。為何我們認為傳粉昆蟲可以作為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指示物種?這是因為傳粉昆蟲不受人為控制,且繁殖能力強,種群恢復速度較快,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客觀地用于某塊場地的生物多樣性評價。我們建議在植物、鳥類、兩棲動物等不同方面,也應當加快開展相關研究,建立客觀合理的生物多樣性評價體系,便于生態修復項目效果的管理和評估,同時也可以根據這些指標快速反映任意一塊場地的生物多樣性狀況,極大節約了時間與人力成本。

圖3-1為城市荒野工作室在生態修復項目內放置的人工蜂巢招引裝置(內部為供獨居蜂筑巢用的蘆葦稈)。在去年的實驗中,成功招引到切葉峰( Megachilidae spp.,圖3-2為切割過的葉片)在此筑巢(圖3-3、3-4)。

針對上述問題,在今年6月的“第9屆世界生態系統恢復論壇”(9th World Conference on Ecosystem Restoration, SER 2021)上,我們做了《基于城市生態網絡連接的城市再野化:以上海鄉土生態科普示范基地生態修復項目為例》的匯報,從我們在上海浦江郊野公園的一個生態修復項目的技術總結談起,總結了我們數年來在上海進行生態修復的經驗與遇到的問題,并闡述了我們對人居環境生態規劃的構想。

本次論壇的主旨演講由美國著名環境與森林生物學學者Robin Wall Kimmerer發表,題為《互惠式修復:一種療愈土地與關系的生物性文化方法》。本文的題目靈感也來自于此。人類與自然萬物是互惠的,我們被自然生態的恩惠所生養與療愈,也應以敬虔與感恩回饋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一定是基于對整個系統關系的理解與尊重,是將人類不成熟的自大徹底放下,回歸到對自然本身真相與美的承認和學習中。

(本文作者郭陶然系城市荒野工作室創始人)

    責任編輯:董懌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三珠连跳打法| 视频百家乐赢钱| 博彩百家乐最新优惠| 博之道百家乐官网技巧| 大发888娱乐场168| 百家乐官网五湖四海娱乐网| 宝龙线上娱乐城| 百家乐群东方鸿运| 百家乐官网网站东方果博| 大西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盈禾娱乐| 北京太阳城小区| 百家乐投注技巧球讯网| 百家乐官网网络赌城| 百家乐官网天上人间| 全讯网纯净版| 百家乐平技巧| 保单机百家乐官网破解方法 | 博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布| 澳门百家乐怎么玩| 大发888xp缺少casino| 求购百家乐程序| 赌博百家乐官网规则| 子长县| 汉百家乐春| 澳门赌百家乐能赢钱吗| 粤港澳百家乐官网娱乐场| 真人百家乐官网网站接口| 江门市| 全讯网网站xb112| 百家乐技巧运气| 百家乐官网家| 百家乐官网最低投注| 联博娱乐| 凯旋国际| 大发888体育在线投注平台| 百家乐电脑游戏高手| 乐九百家乐现金网| 百家乐h游戏怎么玩| 真人百家乐开户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