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俄羅斯,解凍之危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俄羅斯解凍之危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孫綠
俄羅斯領土面積廣袤,但人口主要集中于烏拉爾山以西。歷史上,去西伯利亞建設俄羅斯的人口就不是主流,近年來甚至出現了遠東人口重新遷回東歐的跡象。
俄羅斯雖大,但西伯利亞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而西伯利亞又有相當多的土地為凍土,并不宜居▼
這個現象不難理解,根本原因還是地理環境——西伯利亞大部分土地為凍土,不但農作物生長困難,連建筑都需要特別的施工方案,成本高昂,并不適合人類居住。
離開定居點便是茫?;脑?/p>
如此低溫下,發展城市和文明的成本都太高了
(俄羅斯-西伯利亞楚科奇荒原)
(圖片:shutterstock-Andrei Stepanov)▼
近年來,全球變暖加劇,寒帶廣袤的凍土有了融化的跡象,人們也都在為高緯度國家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苔原變良田,寒帶變溫帶,冰海變暖水……而超過半數領土屬于凍土的俄羅斯往往被輿論視作最大贏家。
北極航線看似前途無量,但往往還是寸步難行
(俄羅斯-北冰洋沿岸-佩韋克附近)
(圖片:shutterstock-FUCKtograff)▼
然而比起輿論的樂觀高調,不少俄羅斯專業人士卻顯得很謹慎。因為相比較尚不確定的良田改造,凍土帶來的危險才是眼前的麻煩事。
這里的凍土靜悄悄
在更新世晚期,如今的凍土地帶在當時更加生機盎然:成群的野牛、野馬、馴鹿和猛犸象在草甸與草原上四處遷徙,草也能夠經受這些動物的踐踏與啃食,大型哺乳動物的糞便則助力植物繼續野蠻生長,一種我們習以為常的草原生態平衡。
早期那些動物有些適應下來了,有些則沒有
活下來的,一方面是適應環境
一方面也因為融入了人類經濟
(俄羅斯-亞馬爾-馴鹿牧民營地)
(圖片:shutterstock-Alexander Chizhenok)▼
氣候變化自然是物種滅絕、生態系統發生改變的誘因,人類組織與捕獵技巧日趨精湛則快速消滅了草原上的頂級生物,進而影響更多物種,兩相結合,食草動物棲息地急劇縮小直至滅絕,只剩下馴鹿與駝鹿幸存。
俄羅斯皇家科學院在西伯利亞發現的猛犸象頭骨
(1910年,俄羅斯-西伯利亞科雷馬河流域)
(圖片:shutterstock-Morphart Creation)▼
缺少食草動物破壞灌木、提供肥料,草原逐漸衰退,缺少草消耗水分導致土壤變得更加濕潤粘重,苔原與森林替代了原本的草原。
再加上寒冷的氣候,人們所熟悉的凍土生態系統就此出現。
北方的苔原+南方的森林,取代了曾經的草原
(俄羅斯-雅庫特山區)
(圖片:shutterstock-Tatiana Gasich)▼
凍土顧名思義,指土壤在0℃以下凍結的土層,可以分為下層的永凍層和上層會在夏季化開的活動層。活動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往往只有半米深,如果條件允許其實比較適合草甸、草原的生長。然而替代草原的植被類型很有限,對于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也變得更弱。如果能恢復草原,對于修復凍土層生態、改善西伯利亞環境應該是有好處的。
凍土并非冰原,到了夏天也是會解凍的
而這種環境下的馴鹿民族也要依其規律選擇牧場遷徙
(夏季,俄羅斯-亞馬爾半島-涅涅茨人營地)
(圖片:shutterstock-Aleksandr Lutcenko)▼
以上假說,是俄羅斯地球物理學謝爾蓋·齊莫夫(Sergey Zimov)在西伯利亞北部的苔原上從事了40年研究后提出的。
在俄羅斯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偏遠的薩哈共和國東北角獲得實驗土地,命名為更新世公園,力圖復興史前西伯利亞的草原生態。
更新世公園臨近北冰洋
這個位置也是相當寒冷了▼
目前試驗基地取得的初步成果,也佐證了他的理論。
而這場實驗的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還原歷史,更重要的是希望找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式。凍土融化短期內帶來的負面問題,不但讓俄羅斯頭疼,更會加劇全球變暖的趨勢。
該項目還有自己的網站,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康康
(https://pleistocenepark.ru/)▼
近年來氣溫節節攀升,自2014年以來已有5年時間刷新歷史最熱年。隨著北極冰蓋不斷融化,嚴寒的高緯地區溫度升高最為明顯,部分地區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兩倍。
這真的是如履薄冰
(斯瓦爾巴附近海域浮冰上)
(圖片:shutterstock-FloridaStock)▼
當凍土融化后,含水量較低的凍土會變得更加干燥,容易引發火災;含水量較高的凍土則會出現類似龜甲的裂紋,裂紋中匯聚著冰化成的水,冬天結冰后,由于冰層體積比水更大,裂隙被進一步加深加大,最終導致部分凍土塌陷,部分凍土最終成為濕地。
西伯利亞本身也存在著大量濕地
但原本的凍土層大規模融化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種大變化會嚴重影響生態平衡
(圖片:shutterstock-54115341)▼
可惜這類凍土退化形成的濕地并不是亞熱帶、溫帶濕地那樣的地球之腎。因緯度、溫度、動植物種類等因素的限制,凍土形成的濕地更像是蚊子的天堂,而大片水域又會進一步加快凍土融化的速度。
夏季的西伯利亞北極苔原
(圖片:shutterstock-Grigorii Pisotsckii)▼
悄悄融化的凍土,在幾年時間中滾雪球式增長,北半球高緯度國家凍土融化引發的問題開始凸顯,格陵蘭島的苔原就曾在2017年發生嚴重火災。在凍土退化較為嚴重的挪威,凍土融化又反作用于氣候變暖,北極圈內城市出現32℃的高溫,馴鹿紛紛熱趴窩。
而俄羅斯存在地理、歷史和政治現狀的特殊性,凍土融化對其帶來的麻煩尤為特殊。
當水面和地下的冰都逐漸消失殆盡
這塊土地最后會剩下什么
(圖片: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
工礦與污染
俄羅斯171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土地中,65%的土地為凍土,這些凍土呈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遞增的趨勢。凍土難以種植農作物,建筑設計施工難度大,而且所屬地區氣候寒冷,并不適宜人類生存。所以雖然俄羅斯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征服、殖民這些土地,這里依舊地廣人稀,與俄羅斯東歐部分發展差距懸殊。
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口也基本集中在南線
尤其西伯利亞鐵路一線
現在不光是資源,連人口也是從東向西運輸▼
蘇聯時期,依靠歐洲部分輸血與苦力加持,烏拉爾山兩側和西伯利亞一些探明了礦產的地區興建起以礦產、工廠為中心的小城市,完成了鐵路,公路,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然而蘇聯解體之后,90年代的經濟崩潰與部分地區能源枯竭讓基礎設施建設愈加滯后,西伯利亞的發展與西部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這些工礦城市雖然規模不大
但以當地自然環境為參考,都屬于大城市了
他們往往依靠資源型工業,城市也隨資源一起興衰
(漢特-曼西自治區——梅吉翁的冬季)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Vladimir Melnikov)▼
如今俄羅斯經濟結構高度依賴能源出口,GDP主要由國有企業推動,蘇聯時代興建的能源小城,也主要依賴當地強勢的工礦企業。這些企業往往為國有企業,直接影響當地的經濟與就業,企業高層與聯邦政府也關系融洽。
誰掌握了鍋爐房,誰就掌握了一切....
(俄羅斯-奧伊米亞康-Aldea Tomtor)
(圖片:shutterstock-Spiridon Sleptsov)▼
這樣的好處自然是企業在當地擁有有利的環境,壞處則意味者企業裹挾當地政治,形成板結的特權階層,甚至在當地只手遮天,對生產要素的分配也往往不以市場為導向,而是以政治和私人腰包為導向。
這樣的企業,往往缺乏升級產能、保護產品的動力。而能源行業的特殊性,搭配上凍土融化造成的環境變動,則讓俄羅斯的國有資產損失極為嚴重。
這下面要是一凍一化一凍一化,管道有點難受
(圖片:shutterstock-nenets)▼
俄遠東發展與北極事務部副部長克魯奇科夫曾表示,凍土融化每年為俄羅斯造成500億-1500億盧布損失,管道破裂、建筑地基崩塌的情況還在增加。在整個西伯利亞地區,60%的管道基礎設施已經老化,而企業并沒有修復它們的打算。
鐵路也一樣,一凍一化一凍一化一凍一化...
(圖片:shutterstock-Priymak Evgeniy)▼
僅2014年,全俄便有11709起管道破裂,其中大部分和凍土退化有關。
今年讓普京下令進入緊急狀態的“諾爾斯克漏油事故”就尤其典型。凍土融化導致諾爾斯克附近發電廠儲油罐倒塌,兩天后政府才得知消息,連該州州長都是看到社交媒體上的小道消息才得知此事。而正規媒體前去采訪一度被阻撓,聯邦政府開始下狠手整治這件事的時候,該地已經成為了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5月23日、5月31日、6月1日的衛星影像比較
(事故發生于5月29日)
(圖片:wikipedia)▼
當老舊的基礎設施與利維坦式的企業建立在一片融化的凍土之上,意味著俄羅斯近年來凍土帶來的麻煩不斷已經難以根除。要解決這些問題,重整國有企業利益關系和保護凍土兩手都要抓。
諾里爾斯克平時的樣子
無論這次的污染損失有多大
生活總還要繼續過,廠子總還要繼續干
(圖片:shutterstock-Priymak Evgeniy)▼
問題遠不止工業污染那么簡單
除了導致油管破裂、建筑成為危房外,凍土融化在短期內為俄羅斯帶來的麻煩還有很多。
永凍層與其說是凍土,不如說是凍土、凍草、凍肉、凍骸等等的混合物。史前生物的遺骸來不及被微生物完全分解,就已經上凍層層堆積,其中封存了1.6萬億噸碳,相當于目前空氣中碳的兩倍。而凍土融化會導致這些冷凍遺骸被微生物分解,生產出巨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雖然只有一成左右的碳會進入空氣,但如果短時間內凍土快速退化,依舊會導致不可逆的后果。
本來想再長眠幾億年的
結果就又曝尸荒野了
(俄羅斯-亞馬爾半島。解凍后發現的猛犸象遺?。?/p>
(圖片:shutterstock-Aleksandr Lutcenko)▼
氣候變暖、凍土融化,理論上可以增加俄羅斯的耕地面積,但截止目前,西伯利亞地區耕地面積不但沒有擴大,近幾年反而呈萎縮趨勢,在薩哈共和國尤其明顯。
這是因為以俄羅斯的氣候條件,凍土很難轉化為耕地,而更多地成為了濕地,依然不利于作物的生長。
薩哈共和國確實屬于凍土區的核心地帶
有望將大量的凍土轉變為大量的濕地▼
新的經濟難以建立,原有的生產生活卻要遭受沖擊,寒帶土生土長的民族首當其沖。他們不得不忍受凍土腐敗產生的腐臭、濕地帶來的蚊蟲,還要面對傳統生活方式難以為繼的現實——以馴鹿為主的畜牧業衰退了20%,儲存鯨魚肉、海豹肉的凍土冰窖普遍融化,“余糧”就這樣爛在地窖里。
百年來俄羅斯數場天翻地覆的政治事件都沒有改變的傳統生活方式,很可能要被融化的凍土改變了。
當地人民已經適應了天然大冰箱
如果突然沒有那真是太不方便了
(圖片:shutterstock-Aleksandr Lutcenko)▼
在大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限制象牙貿易后,猛犸象牙成為了替代品。由于這種來自更新世的生物化石在融化的凍土中便于出土,在為科研帶來重大突破前,倒是先盤活了猛犸象牙盜采、走私貿易。這成為了凍土融化對當地人令人哭笑不得的補償。
沒有買賣就沒有盜掘
(圖片:shutterstock-URRaL)▼
氣候變暖的進程還會繼續下去,西伯利亞的凍土也還會繼續融化。
然而人類對于氣候變化、地理環境變化對生產生活影響的認知,卻遠未到達完善的地步。俄羅斯大膽地重新引入大型哺乳動物、重建西伯利亞更新世公園,都是試圖擁抱變化,尋找解決方案的嘗試,值得欽佩。
非常適應當地環境的雅庫特馬(太可愛了)
也是引入更新世公園的主要物種之一
(圖片:shutterstock@Spiridon Sleptsov)▼
但無論如何,從人們目前掌握的證據來看,說俄羅斯是全球變暖的最大贏家,仍然是地圖上指點江山的荒謬結論。當全球氣候向下一個時代躍進的時候,或許所有人類都要一敗涂地,根本不會有所謂的贏家。
踩油門容易,(主動)踩剎車難
(圖片:shutterstock@Spiridon Sleptsov)▼
參考文獻:
1.https://pleistocenepark.org/
2.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graphics/2019/national/climate-environment/climate-change-siberia/
3.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6/aug/05/the-town-that-reveals-how-russia-spills-two-deepwater-horizons-of-oil-each-year
4.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environment/2018/08/news-arctic-permafrost-may-thaw-faster-than-expected/
5.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jun/03/vladimir-putin-orders-state-of-emergency-huge-fuel-spill-siberia-power-plant-kerch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shutterstock@Spiridon Sleptsov
END
原標題:《俄羅斯,解凍之?!?/p>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