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浦江邊的這個藝術展,在渤海邊的阿那亞有了分會場
6月26日,在上海APSMUSEUM空間藝術展“逝者如斯”展期的最后三周,其分會場從黃浦江畔柳亦春改建的“邊園”來到秦皇島阿那亞海濱的孤獨圖書館,而且除了之前建筑、影像、音樂互動外,在阿那亞還加入了詩歌和現場表演。
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通過一件作品,共同演繹“逝者如斯”的概念,尤其在面對渤海的孤獨圖書館,其對岸就是兩千年前孔子所在的魯國(今山東),這似乎回到了中國文化的母體。伴著大海的濤聲陣陣,上海陸家嘴腹地APSMUSEUM與千里之外孤獨圖書館的實時傳輸對話就此開啟。
在上海陸家嘴APSMUSEUM,傳回的阿那亞海邊的影像與藝術作品疊加。
阿那亞(aranya),來自梵語阿蘭若,原意為“人間寂靜處,找回本我的地方”。建筑師董功設計的孤獨圖書館,是阿那亞第一個地標性精神載體。這棟兩層樓高的灰色建筑,孤獨而堅韌地矗立在北中國海的沙灘上,外表看起來好似一塊風化的巖石,有種返璞歸真的純凈。在這里,每個人可以肆意地感受著光線、微風和海浪,開始一種遙遠的、平靜的、完全不同于城市的靈魂生活;放緩速度,專注于感受時間與所處的空間,與大海和自己內心對話。
當舞者余爾格在海灘前舞蹈,一種與人與自然溝通的力量蘊藏在舞者的身體之中,她的身后是海上層層翻滾的浪花和快速游走的橫云,人在天地之間演繹出藝術最初的樣式。
編導、舞者,旅法藝術家余爾格在阿那亞海邊舞蹈
從“邊園”到“孤獨圖書館”,由江到海的場域對話
兩處不同的場域,呈現同一場展覽,觀者在看同一件作品時,看到了不同的心境。
據欣稚鋒藝術機構創始人、APSMUSEUM館長汪斌介紹,“逝者如斯”展覽從去年開始籌劃,是一場由建筑師柳亦春、藝術家邱岸雄、音樂家金望帶來的沉浸式空間藝術展。從陸家嘴腹地的美術館,到邊園再到阿那亞,在場域之間實時傳輸、作品本身也可與觀者交互,實現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同時也是時間與空間的交叉,以及跨學科跨門類的交互。
楊浦濱江的“邊園”。?田方方
在柳亦春改建的“邊園”,邱岸雄的影像、金望的音樂疊加出的是浦江兩岸的風光,川流不息的船、人來人往的楊浦濱江,以及對岸城市景觀;而在孤獨圖書館,面對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和沙灘上奔跑嬉笑的人,能感受到天色亮起、海上日出等特別明顯的時間變化。
展覽名“逝者如斯”的意向雖然源自黃浦江畔,但面對阿那亞的潮漲潮落,時間的流逝似乎更為明顯。
阿那亞孤獨圖書館
這兩種不同的意向,被柳亦春解讀地更為直觀,“黃浦江與‘邊園’與工業歷史密切相關,觀眾欣賞這件作品會帶入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語境;而阿那亞是一片自然的所在,人們來到這里往往帶著度假的氛圍感受此地的建筑和景觀,帶著休閑的心情看這件作品,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阿那亞孤獨圖書館,觀眾在作品前
柳亦春還認為,在“邊園”的這件作品占據并封閉了最端頭一個原本可以遠眺的亭子,作品成為了該空間唯一的主題,形成了一定分量的對話;在孤獨圖書館,這件作品更像是融入其中,但作品的動態與建筑的靜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給這棟海邊靜物化的建筑帶來新的生動性體驗。
2021年4月,楊浦濱江“邊園”,邱岸雄在演示互動裝置。
再論孔子的“逝者如斯”,在兩處也給人不同的理解。在“邊園”臨江憑闌處,藝術家邱岸雄感受到的不是時間流逝的消極和惋惜,面對黃浦江上船只反倒生出《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感,似乎宇宙萬物在時間中流轉不息。
2021年4月,“逝者如斯”開幕式,楊浦濱江“邊園”上的演奏。
再由此,讓人想到了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辯證思想。再阿那亞的海邊,更讓人感到赫拉克利特所說的“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以及“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理念。
“邊園”的時間痕跡,被凝固在墻里,伴著動態的水的流逝,與影像一起構成一件時間性的作品;而孤獨圖書館,面朝大海的玻璃幕墻本身就成為這件作品的理想之地。
除了城市之景化為自然之景,影像本身而言,最大的區別是阿那亞的版本在《逝者如斯》的動畫中加入詩人翟永明的詩歌《浮游生物》,在透明的屏幕上的觸碰也讓詞句和動畫中的人在觀眾的觸摸下產生互動變化。似乎藝術家邱岸雄創造了來來往往的人與物,都是在時間洪流中沉浮的眾生相,就如同《浮游生物》中所描述的:
浮游生物 在海洋中行走
海洋如同糖漿一樣粘稠
地球的胸膛起伏著 靠水滋補
而雪花暗藏的力量
也可讓一座城市傾覆
從海洋到太空
我們覓食新的食物鏈
尋找新的生物群落 不久
我們會附著于國際空間站
下一個目標 尚不清楚
......
阿那亞孤獨圖書館的作品影像上,加入了翟永明的詩歌《浮游生物》
在阿那亞分會場的論壇和表演活動上,詩人韓博在作曲家金望即興鋼琴伴奏下,朗誦翟永明的詩歌《浮游生物》,他們的身后是無邊的大海,詩中也從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寫到陸地、人類、宇宙、太空的宏大主題,也讓人對詩中所表達的“我們是宇宙間超大規模的浮游生物”生出具體的形象,海洋到宇宙的意向,也與影像出奇吻合。
作曲家金望在孤獨圖書館,對著大海演奏
同時舉行的論壇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時代建筑》雜志主編支文軍主持,汪斌(欣稚鋒藝術機構創始人、APSMUSEUM館長)、邱岸雄(藝術家)、金望(作曲家)、韓博(詩人、作家)從不同角度探討這場融入多種藝術元素的跨界展覽。
阿那亞海邊、孤獨圖書館里的論壇(右起:韓博、金望、邱岸雄、汪斌、支文軍)
韓博從文學詩歌的角度討論“逝者如斯”,在他看來多地實時傳輸的這件“逝者如斯”作品,體現了時間和空間,這是愛因斯坦以后的時空觀念,也是當今人類看待時空的方式。由翟永明的詩歌,他談及了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蘭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她認為,現在的寫作和巴爾扎克時代是不同的,因為過去人們接受的是信息是線性,但今天我們所經歷的是多視角的。感受方式的變化,也決定了今天的文學藝術作品需要以新的方式表達當下的感受和思考。作為中國女性詩人的代表翟永明,她也以女性特有的方式,表達當下的社會。
?翟永明Studio
支文軍把此次展覽看作是跨學科的文化現象,他認為,在建筑中呈現多種藝術形式,讓人看到了“大藝術”的概念。
2021年4月,“逝者如斯”在APSMUSEUM開幕現場。
在論壇上,汪斌也講述了自己如何從建筑跨界到藝術,并開始做APSMUSEUM,在她看來,藝術是一個大的概念,但很多時候,我們以門類分割藝術的形式,建筑、影像、音樂、舞蹈、詩歌成為了不同的藝術形式,但近年來看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將多種藝術形式與建筑融合,將建筑場域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也給建筑帶來溫度,讓人感動。“建筑、空間、藝術融合,我們的初衷不是在白盒子中,做曲高和寡的藝術,我們想做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當代藝術,并為之感動。”汪斌說。
上海陸家嘴APSMUSEUM,與藝術作品與黃浦江疊加形成的作品(現階段實施傳輸的為阿那亞海邊的圖像)。
注:圖片由APSMUSEUM和阿那亞藝術中心提供,展覽將持續至7月15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