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貨殖列傳|觀察:影院靜候大片,投機者逐漸“出局”
2020年1月24日至7月20日,全國各大院線因疫情停業178天。國家電影局曾估計,在疫情影響之下,預估全年票房損失超過300億元人民幣。
影院復工后,新片的缺乏導致了微薄的票房收入,營收無法覆蓋與疫情前同等的運營開支,隨之而來的便是影院的持續虧損。加之進口大片的減少,原先“兩條腿走路”的影院營收幾乎只剩下了國產片“一條腿”。
進入2021年,雖然“史上最強春節檔”、“史上最強清明檔”和“史上最強五一檔”為電影行業帶來了強心劑,但去年的虧損還未完全填平。
“疫情后,所有的東西都回歸了本質。疫情其實對正兒八經投資影院的是沒有多大影響的。浪潮退去后,你才會發現誰在裸泳。”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
國產片成票房主力
記者采訪的數位業內人士都表示,他們所在的影院2020年全年虧損,進入2021年后,春節檔帶來了較好的收益,所以前五個月的盈虧差不多剛好相抵。
觀察去年到今年的票房大盤可見,國產片貢獻了大部分。
據燈塔研究院發布2020年度報告,我國全年票房204.17億元,排名前十的影片均為國產片,其中《八佰》以31.1億票房居首位,《我和我的家鄉》和《姜子牙》以28.3億、16.0億票房分獲第二、三名。
再來看2021年。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7月25日,2021年的票房301億元,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八部是國產片。其中《你好,李煥英》以54.1億居榜首,《唐人街探案3》以45.24億元位列第二。《速度與激情9》和《哥斯拉大戰金剛》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
影院投資人林晟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在疫情發生以前,從影片類型來說,影院營收是靠‘兩條腿走路’的——國產片和進口片。而現在進口片因為疫情原因數量減少,對票房的貢獻極少。”他指出,若年票房要回到2019年之前水平,其實最根本的還是需要等片源的數量上來。
業內人士李鶴(化名)也有相似的觀點。對于今年的票房為何仍不如2019年,他認為,一方面好萊塢式大片的缺失讓今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有了一定的天花板。另一方面,考慮獲獎比較困難,今年商業片定檔比較謹慎,不一定選擇今年上映。
投機者“出局”
實際上,早在疫情發生的前兩年,資本對影視行業的態度就發生了重大轉變。
6月11日,光線傳媒(300251)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長田在第四屆中國影視資本峰會上表示:“2018年下半年開始,整個影視行業的投資急劇減少。幾乎很少有公司在創立初期或者是運營期間,能得到外面的股權投資。原來的大規模融資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
2020年,疫情的來襲則進一步加劇了影視行業的洗牌和尾部公司的出清。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幾年前影視行業剛成為資本圈熱捧的“香餑餑”時,許多外行人士一個猛子扎進來,許多人在近幾年損失慘重。也就是說,在疫情之前,有很多影視行業投資人是比較投機的。
李鶴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某影院有 1000 萬的年票房,有些人并不做影院業務,他們投影院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轉手。而下家若要收購該影院,估值是按照年票房算出來的,在此過程中,他們自己可能會刷票房刷進去。將原本年票房約為八百萬的影院票房刷到一千萬。最后達到了高價賣出去的結果,和炒股一樣。
“今年夭折的一些影院,其實很多坑都是前幾年埋下的。”李鶴直言。
他還認為,從長遠來說,疫情是對行業有好處。但是短期來看,投資也好,投機也好,它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是真金白銀的。
下一步,影院的破局方式也值得從業者們思考。有院線經理認為,最大化地利用限制的影廳是一個突破口,譬如借給劇本殺做場地、做小劇場等。也有觀點認為,應當把經營的重點放在如何吸引用戶上,將在疫情后看電影頻率降低的用戶重新爭奪回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