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5后爸爸在大山閉關5年,沉迷冷門手藝,不顧成本做出驚人杰作
? 采訪:南瓜、常洲
? 受訪:楊劍
? 攝像:張文化
普象獨家原創視頻
楊劍,「十竹九造」創始人
25歲創業做竹器,已整整10年
十年前,300多家原創品牌同他一起參展
如今,活下來的不到10%
在舉步維艱的創業環境下
他設計了100多款竹燈
其中80多款投入量產
憑一己之力
把冷門的竹藝帶出大山
2015年,他又創立了「叩心」
成為國內較早
復原唐、宋高古家具的品牌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專注把傳統工藝設計到極致
與竹結緣
辭職鉆進山里,一待就是5年
我是江西吉安人,在南方長大就總想著往北跑。
從小喜歡畫畫又對機械感興趣,便稀里糊涂的報考了燕山大學工業設計系。
畢業后,直接跑到上海一家外企做奢侈品空間改造。
我是一個跟著感覺走的人,難以適應日復一日的坐班生活,總是變著法子找理由請假。
25歲那年,跟著公司到竹鄉安吉的一個小山村旅行。看到造型各異的竹制品,覺得特別有意思,當時就埋下了一顆種子。
后來工作之余,經常坐4個多小時的大巴到安吉學藝,正式與竹結緣。
當時,竹藝品大多偏傳統生活用具。我就想能不能把所學的工業設計融入其中?
于是,做了一個決定,辭職到安吉專注做竹子設計,這徹底改變了我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
這一待,就是5年。
一座陌生的大山,一家廠房,一個人,做著很單調且未知的事。
很多路,并不是之前就規劃好的,或者有誰牽引你。
創立「十竹九造」
十成的竹,九成的工藝,留下一成竹自然的本色。
竹子這種材料,嚴格意義上不太適合做標準化生產,經常面臨發霉、開裂、蛀蟲等問題。
一款燈看似簡單,實際內藏無數竅門。
前期不懂工藝,會用木頭的制作方式去理解竹子。
當時,花了好久時間做成的燈,突然“嘭”的一聲,當場炸開、散掉了。
明知它還會散裂,但跟竹子較勁,又撿起來繼續做。前面是死路,還硬要往前走,做著做著,眼淚就掉下來了。
傳統工藝眼睛看到,實際觸摸到,以及親身制作,這三者之間,完全不一樣。
只能繼續摸索和老工人交流,來回試錯。
我做竹燈曾中斷過一次,連生活費都沒有了,就去上了一年班,攢錢回來再繼續。
當時,連教做竹燈的老師傅都勸我:
你讀了這么多年書,干嘛要跑到這山里來,做這種已經沒落的行業。
竹子有天然的透光性,它散發的光影效果,是其他材料無法替代的。每當想放棄,就在夜晚把燈點亮,看著晶瑩剔透的光,覺得我與竹子的緣分還沒有斷。
那種把半成品變成品的滿足與愉悅感,是別人無法體會到的。
天還沒塌下來,有一線機會,就得繼續去試、去問、去討教。
前后花了將近4年時間,直到17年才正式做出,只要不淋雨就能永久使用的燈。
不盲目追風日本美學
從竹燈到復原唐、宋家具
燈具做得相對穩定后,我開始設計「高古家具」。
收集中國古代家具的資料記載,像建筑、繪畫、器皿、雕塑……
極盡所能地去復原。
高古家具和燈具的出發點很不一樣,燈重在手藝,花時間和精力就能磨出來。
而做家具復原包含很多歷史信息,成長期很長。
現在很多家具廠,只是把紅木當好材料去做產品,圖賣個好價錢,并沒有真正去做文化。
我們是較早在復原唐、宋古家具的。
古代家具的韻味是雅與靜的,沒有很多刺激感,但會賞心悅目。
為故國“招魂”
這一行做到深層次,就越涉及到產品的終極意義是什么?
我開始探索器物與東方人特有的關聯。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在近現代遭遇斷層,隨著經濟的復興,日本美學在中國大行其道。
▲北宋定窯瓷器
其實,這些都是從中國這片土地流傳過去的,如今我們反過頭來模仿。
400多年前,日本以唐作為美學制高點。
在電影《尋訪千利休》中:只要是中國的東西,黃金都是一把把撒。但凡日本本土的器物,沒人正眼看。
茶人千利休站出來阻止日本漢化,倡導結合本地文化與自身特點進行發展。
▲電影《尋訪千利修》劇照
后來日本又產生了一次重要的革命,明治維新崇尚徹底西化。
在電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人開始換掉和服穿上西裝,把大炮對準自己傳統的武士道。不愿意現代化的那批人,全部被驅離。
▲電影《最后的武士》劇照
此時,美學家岡倉天心以茶作為武器,號召保護日本美學的本土化,不能全部西化。
中國近年來也是如此,追隨日本文化趨之如騖,對美學追求越來越高,卻未挖掘自己的核心元素。
我并不是反對這種追風,而是覺得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需要被喚醒,不能單純模仿,應該把日本、臺灣作為一個借助橋梁,找回我們原有的東西。
我們做高古家具,從小里講是做產品,往大里看是種責任,讓傳統美學真正回歸。
我很欣賞的一句話,為“故國招魂”。
這個詞有些重,“魂”是古代士大夫獨有的高貴氣韻。
我們通過高古家具進行呈現,把它召喚回來,達到人與物、人與境地融合,滋養現代人的生活。
做傳統文化,急不得
近年,國潮大熱,就像有些服裝上會印一個大大的漢字。
其實,這是將傳統符號化,快速和現代產品進行一個融和。
這樣做時效很高,也能把文化大概的模樣迅速傳播出去。
這種流于表面的東西做久了,不僅難以讓人走進傳統文化,甚至會排斥太過商業。
中國還有真正的“貴族”
要找到傳統的核心,還可以走另一條路徑。
主要的是學習傳統的精神,我從采風、古籍學習中收集材料,一點點進行復原,深入了解體會古人所經歷的場景布置展廳。
這種慢工出細活地操作方式,時間成本很大,開始會覺得很慢,但它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經久的。
就如600年前的明式家具,在今天,我們依然去討論、收藏它。
這樣做并不是排斥現代,是盡可能地把傳統融入到產品與居住空間。
我始終認為,適宜傳統器物、高古家具發展的市場就在中國。
這里不僅有好的土壤,還有真正的“貴族”。
貴族,不是說賺多少錢,是對傳統文化,有深度認知的人。
他們懂得欣賞,也敢舍得,能停下來去靜靜享受......
借物載道
工作,如今已經變成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的工作室,它是設計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喝茶、思考的地方。
▲楊劍茶室
傳統古器物,它不僅是一個造型,使用者修行、修身的靜默韻味,會通過器物深層次的流露出來。
事實上是借物載道。
▲漆器,澄懷格物
我復原高古家具也是在找自己,越往古靠近思想越簡單,更專注于要做的事情。
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傳統藝術精神融匯到設計的每件器物中,以實現古為今用、中西共合......
十竹九造「行露」日式茶室充電燈
原標題:《85后爸爸在大山閉關5年,沉迷冷門手藝,不顧成本,做出驚人杰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