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民心所祭
這種匪夷所思的傳奇不乏值得推敲之處,但并非唯一。明朝末年抗清名將袁崇煥被朝廷殘殺后,袁軍中佘姓義士收埋了他的尸骨,葬于自己家中,日夜守護,并立下祖訓,代代為袁崇煥守墓。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東莞(袁崇煥的故鄉)市長袁寶成還專程來到位于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的袁崇煥祠,看望了袁崇煥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
中國長時間處于宗法社會,與墓主同宗同姓,其家族守墓時間多長都不奇怪,但上述兩則長達數百年異姓守墓的傳奇故事,向世人開啟了另一個觀察價值傳承的維度。
異姓守墓與同姓守墓有本質不同。同姓守墓純粹出于宗族內部的血親之情,一般三四代以上,如果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或不間斷的口耳相傳,后輩已經很難說清楚先祖的行狀,后輩的祭掃之責,往往出于軀體乃至財富的感念。而異姓守墓除了謹守祖宗遺訓,更多是對一種價值觀念的尊奉和頂禮。更由于異姓守墓不是出諸官府或朝廷的官方行為,其謹守的價值觀念不因朝代更迭,時局變動而過時落伍,被人拋棄,因此能夠堅持數百年而不輟。
以上述兩例異姓守墓行為來說,墓主虞允文在事功方面,曾經率領南宋軍隊,在采石之戰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擊退金兵的侵犯,《宋史》上評價說“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 虞允文的道德文章也為當時和后世所稱道。可見虞允文堪稱一代人杰。袁崇煥與他的際遇很不同,他被殺后一直爭議不斷,但認定其為忠臣良將者,包括守墓的佘氏一族后人,均深為其德行與事功所折服,也就是說,他們對數百年前袁崇煥的價值觀念持高度認同態度。
我們不知道在這么多代人的堅守中,是否有人想過退出,為何又堅持下來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異姓守墓行為一開始是出于道義上的責任,越到后來,越成為一種至高的榮譽,守墓行為成了價值觀念從古代穿越到當代的象征,守墓者自覺不自覺地成為這種價值觀念的堅定守護者和傳遞者。
這種自發的守墓行為,猶如一面寫明價值觀念的大旗,長久飄揚于民間社會,成為維系世道人心,褒貶人事得失的準則,不管世道如何風云變幻,權貴如何翻云覆雨,這面大旗始終如一。即便在價值觀念多元的時代,一代代守墓者所維護和堅守的價值,仍然是今天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重要底色。
在紙火翻飛的清明時節,異姓守墓像一種行為藝術,傳播著這個世界古往今來的變與不變,暫時與永恒。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