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上石林與紅巖幽谷:再探寧波古火山遺跡
張海華
最近,我在私家地理欄目連續寫了兩篇關于寧波境內古火山遺跡的文章,即《寧?;鹕娇诘墓糯逄接?/a>》和《摩柱峰:天臺山余脈的古火山》。
這里是第三篇,準備跟大家介紹的,分別是我在象山花岙島與寧海岔路鎮“紅巖谷”所見的火山遺跡。前者頗有名氣,后者的知名度不高,但我覺得都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寧海王愛山。徐霞客曾三游天臺山,兩次途經寧海,兩登王愛山。
花岙島上的海上石林
驚濤拍岸,撲上一根根直指藍天的石柱,涌入奇形怪狀的洞穴。潮水退卻,推擠著海灘上的無數礫石,發出簌簌的摩擦聲……我放下背包,坐在花岙島的礁石上,靜靜地、久久地看著和聽著,恍惚中,覺得自己的心與上古歷史建立了某種連接。
花岙島上的海上石林
今年3月底,我和女兒一起,去了一趟花岙島后,十分喜歡這個寧靜的地方。回家后,女兒后還多次嚷嚷著,問我什么時候再去這個美麗的小島。
花岙島,屬于象山縣高塘島鄉,以壯觀的海上石林與奇特的海蝕地貌而聞名。不過,我原先卻未曾去過,主要原因是距離遠、上島不便——從寧波市區出發,開車到海邊的金高椅碼頭,約1小時45分鐘,然后還得搭乘一個小時一班的汽渡船,才能將汽車駛上花岙島的土地。當然,如果只是想游玩海上石林景區的話,也可以不開車,直接買票坐船到達景區。不過,我打算大致看一下花岙島全貌,因此必須開車。
前往花岙島的汽渡船
在排隊等候上汽渡船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對岸的花岙島上有座突兀的山峰,其形狀如老人的頭,因此被稱為“大佛頭山”,此為當地的著名地標。很多島上居民從外地回家,老遠看到這“大佛頭山”,心中就會涌起一陣鄉愁。
等候汽渡船時遠眺大佛頭山
那天,一上島,我就注意到附近的山體巖石呈現明顯的柱狀節理,此為標志性的火山遺跡。后來,買票進了海上石林景區,登時被眼前的奇偉景象震撼到了:雖說我此前已經在其他地方多次見過石林景觀,但這里的石柱之高大之整齊,形態之多樣,氣勢之宏偉,還是出乎意料。
有數層樓高的海上石林
石林縫隙中的植物
最高的幾排石柱,起碼有六七層樓這么高,斜斜地嵌在山坡上。好多石柱之間的縫隙里,長著茂盛的植物,有松樹,還有珍稀蘭科植物大花無柱蘭。有的石柱下面,還有洞穴,漲潮的時候,潮水會涌進洞中。
石林縫隙中的大花無柱蘭
除了石林,這里的火山巖在歷經千萬年的海浪沖刷后,還形成了各種海蝕地貌:有的形成了不規則的蜂窩狀槽形凹穴,凹穴深度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有的如擠在一起的無數巨型石饅頭;還有的如一頭望海的石獅子……
海蝕地貌
而在景區外的海邊,還有一處獨特的海蝕地貌。那是一個海邊的小山包(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塊巨大的礁石),經過無數年的海浪沖刷,部分巖石崩塌,形成了一個輪廓頗為婀娜的豎立的孔洞,被稱為“穿礁海蝕拱橋”。
海蝕地貌(穿礁海蝕拱橋)
彼時正值仲春,遠看這個小山包全是白的,走近了才發現在山石上長滿了白鵑梅。這是一種薔薇科植物,其花雪白,清秀可人。據說,這個島上多奇石、多洞穴、多野花,故名花岙島。
白鵑梅
去海上石林景區之前,得先經過花岙島村。這個村莊坐落在山腳,面朝大海,海邊就是巨大的沙灘。沙灘不足為奇,奇特的是沙灘上聳立著好多古樸蒼勁、形狀各異的大樹樁,當地人稱其為“千年古樟沙灘”。我走過去細瞧,發現這些樹樁的質地十分堅硬,雖歷經千百年日曬雨淋、風吹浪打,依然不改本色,著實令人稱奇。一旁的牌子上,有關于這些大樹的來歷的說明,說可能是由于地殼運動后陸升海退,導致原沉埋于地下的古樹樁重新出露,但我總覺得這個解釋不大靠譜。
沙灘上的大樹樁
在沙灘上,聽見附近傳來陣陣響亮的蛙鳴聲。過去一瞧,頓時吃了一驚:在村外的一個池塘里,水面上竟漂浮著幾十只黑斑側褶蛙雄蛙,它們為了求偶而競相鳴叫,“呱呱”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黑斑側褶蛙
黑斑側褶蛙是華東鄉野間比較常見的蛙類,不過如此大規模的青蛙“斗歌”大賽,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它們不僅唱歌“文比”,還會動武,雄蛙之間互相追逐,“拳打腳踢”,你來我往,都不甘示弱。所謂“青草池塘處處蛙”,說的就是這個場景吧。
寧海紅巖谷,徐霞客曾路過附近
跟遠近聞名的花岙島海上石林相比,我敢說,即使在寧波本地,知道寧海紅巖谷火山遺跡的人恐怕并不多,至于去過的人,自然會更少。像我這樣的自然攝影愛好者,算是走過了寧波的很多山山水水,但若不是最近在關注本地的火山地貌,估計也不會知道有這么一個好地方。4月初,在我去了花岙島后沒多久,就又去探訪了紅巖谷。
寧海王愛山中的紅巖谷
紅巖谷,位于寧??h岔路鎮夏孔村的王愛山的南坡,此地屬于寧海西南部,與天臺縣交界。王愛山,倒是蠻有名的。在《徐霞客游記》里,這位“游圣”提到他兩度曾游歷此山。
第一次游歷是在1613年5月20日,他在游記中說:“而雨后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于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筋竹庵至今猶存,正是在王愛山上。
寧海王愛山中的紅巖谷
那天,我和女兒從寧波市區出發,去尋訪紅巖谷。一路上都在下雨,遠山籠罩在云霧之中。在“寧海南”出口下高速后不久,便駛上了盤山公路,20多分鐘后到了夏孔村,全程100公里出點頭。到了村里,經老人指點,方找到路徑,到紅巖谷附近的竹林旁停車。運氣真好,此時竟然云收雨散,出太陽了,正所謂“雨后新霽”。
抬眼遠望,但見這里雖處在接近山頂的位置,但大部分地方比較平坦,田地里種的幾乎都是掌葉覆盆子,即當地所謂“葛公”。只有左前方,是靠山的成片的毛竹林。我當時想,既然紅巖谷是火山遺跡,應該是貼著山體的,于是就穿過“葛公”夾道的田間小徑,進入竹林,然而并不見任何山巖。
掌葉覆盆子的果實
正彷徨無計之時,遇到3個當地男子扛著農具走了過來。我趕緊上前打聽到紅巖谷該怎么走。他們很熱情,其中一位大哥還主動在前引路。走到竹林邊緣,這位大哥指著不遠處的一片人工栽種的樟樹林說,你先走到這片樹林,然后再根據指示牌往下走,就可以到紅巖谷了。
我連聲感謝,依言而行,果然順利找到了紅巖谷。原來,紅巖谷就在兩塊平地之間的峽谷中,峽谷的對面,乃是天臺縣泳溪鄉。此處的王愛山,山頂地勢平坦,就像徐霞客所說“山頂隨處種麥”,讓人有種并未身處山頂的錯覺。順便說一下,這樣的地貌,跟寧海黃壇鎮的坐落于古火山口的大塘山老村是一樣的。此村也同樣位于小山之頂,而土地平坦,村子中央為水稻田(詳見《寧?;鹕娇诘墓糯逄接?/a>》一文)。
紅巖谷中的火山巖
我們再次穿過種滿“葛公”的田野,拐入底下的山谷,頓時發現自己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隨處可見怪石、奇洞、老樹、古藤的充滿原始氣息的世界。這里自然也有火山噴發后形成的柱狀節理,不過,此處的石林,跟寧海茶院鄉的陸上石林或象山花岙島的海上石林都不一樣,這里很少有連排的整齊的石柱,而更多的是由各種不規則的大石頭堆疊而成。
紅巖谷中的老藤,其實是常春油麻藤。
這些石頭,其實真正稱得上是紅巖的不多,倒是有很多或蒼黑或灰綠或深褐的巖石。在蔥蘢的草木的掩映下,這里的一切都透著一種神秘感。很久以來,當地人發揮想象力,給這里的石柱、洞穴、巨巖起了不少形象的名字,并加上了神話傳說。比如,有個石洞被稱作“觀音蓮座”。還有塊巨巖被稱作仙人巖,這塊仙人巖的底部,各種顏色的大石頭呈堆疊狀。若從側面看,這仙人巖的輪廓,很像是個巨人(也有人說是巨大的神龜)在攀爬。
紅巖谷中的柱狀節理
紅巖谷中的這個石洞被稱作“觀音蓮座”。
至此,關于寧波境內古火山遺跡的考察與分享,就暫告一段落。其實,在寧波,還有不少有意思的地質景觀,留待今后去探訪。
(本文作者張海華系媒體人、博物作家,曾出版科普類作品《云中的風鈴》、《夜遇記》、《詩經飛鳥》等。聯系我們/投稿郵箱:sjdl_2020@163.com)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