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人都有文藝心?一款APP為什么會在朋友圈刷屏
這些天,微信朋友圈里又被一款APP刷屏,用戶猛增甚至導致了這款名為“足記”的APP毫無準備,后臺服務器癱瘓了4天。
不同于朋友圈或其它圖文社交APP在分享時慣有的“方圖+文字”形式,“足記”用“電影寬畫幅+字幕”的形式把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偽裝”成了一張電影截屏。
圖片來源于用戶,文字有預設的歌詞、名言等等,也可以由用戶原創,電影感視覺呈現也讓這樣的原創表達看起來有了文(zhuang)藝(bi)范兒,說出太矯情的話似乎也沒有了違和感。充分滿足了表達欲和文藝腔,刷屏似乎是自然而然了,以至于“足記”的其它功能似乎都沒人在意了。
其實,這款APP的設計初衷是“電影與旅行”,目前在APP Store中的分類也在“旅游”欄目下。“足記”認為自己的核心價值在于為電影迷收錄了大量有精確坐標的電影取景地,可以滿足影迷在旅行中去電影實際場景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的興趣。
引來刷屏的“大片模式”在產品設計時是“無心插柳”的功能添加。有評價說:“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這也許是這款APP“嚴重跑偏”的原因之一。
“足記”在微信公共號中回應用戶,將深度優化“大片模式”,并把打開入口做淺,點擊拍照后的另外兩個選項將會被取消。
“大片模式終究會審美疲勞”,這款一夜成名的APP也保持了冷靜,“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沉淀用戶。”
無論文藝還是裝bi,但從視覺文化的角度而言,簡單的“大片模式”的確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覺呈現方式,讓圖片和文字產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系,在圖文間營造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再次證明了圖片需要文本的詮釋。
最后,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收集了一些小伙伴們原創的作品,看看他們的用(zhuang)戶(bi)體驗:
@許小瓜:第一眼:惹,這啥電影?第二眼:惹,原來是個文(zhuang)藝(bi)利器。遂選了這張照片,因為覺得有場景感,背后有故事,配上一段不知為何就讓你有一種莫名契合感的文字,心里小嘚瑟:“對了,就是這個味兒”。正像廣告詞寫的那樣:像電影一樣去生活。不過,讓我擔心的是,在人民群眾的創(zhuang)作(bi)熱情沖擊下,字幕庫會詞窮。 @樂呵娜拉:我突然想起duang這個詞了,當我第一次用的時候。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我看了大量的國內外的電影,內心也會閃過“像電影一樣生活”的念頭。在拍照片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電影畫面或者某句歌詞。這個APP的出現,滿足了我創造屬于自己的一個電影即視感的照片的愿望,也改變了我用手機拍照時全是方圖的習慣。之所以選擇這張照片,覺得它本身就有電影畫面的感覺,以至于發了朋友圈之后,有朋友問我“截屏的是啥片子呀?”但我很擔心久了就養成了“文藝病”,是不是藥不能停?最開始,小伙伴們都在談談情懷:
@L_KUN:突然間朋友圈里的人都成了導演,電影質感的圖配上詩樣的“臺詞”文藝范爆棚,出于好奇下了軟件,挺好玩,就順便發個朋友圈記錄下來北京大半年后第一次搬家。 @去,你的旅行:當時在威海出差拍攝,大半個月時間,那天拍攝的是海邊漁村日落,夕陽西下,小村子里炊煙裊裊,遠方有樹林有山丘,特別有鏡頭感特別溫暖,也勾起了淡淡想家的感覺。選這段文字也是想激勵自己,一個人在外打拼,如果一路平坦,也許自己過的很舒服,離家不遠,可是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Aliang:本來這句話的后面還有一句“他鄉是故鄉,故鄉成他鄉”的,后來覺得長而且個人色彩濃烈,就去掉了。這張照片是我的老家農村,今年春節回海南過年,返滬前從海口送我爸媽回村里時隔著車玻璃用手機拍的。故鄉感覺很熟悉卻又陌生,像夢一樣,很真,卻又在眼前飄忽。那天下著暴雨,很符合那種夢一般的感受。每次匆匆忙忙,不知何時腳步才能停歇。 @劉康:那段時間一直被生活所困,壓抑,迷茫,灰暗都充斥著我,每次看到張照片就提醒自己,不要被生活所困。讓我看著以前的路,走向未來的門。老師說過:“你要走的更遠,才能看到更多。” @穿越時空的六重奏:拍攝這張圖是在2012年7月,作為媒體人采訪一名曾經游走在兩山間通過滑索送信的郵遞員尼瑪拉木。那一次,我險些永遠留在陡峭的送信路上,由于跟隨采訪時腳底失控,沿著山坡一路下滑,在懸崖邊停住。采訪結束的回程中,遇到美景,喜不勝收。導游說,拍攝到仙女降臨人間,是極為有福之人。感覺挺簡單,好用,能體現自己的雅(bi)致(ge)。 @孫湛:朋友圈現在都快變成工作圈了,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搞不清楚,也就不發了,但用這個字幕也就隨意一些。也可以寫寫愛情:
@olivia_檸檬茶:感覺這張照片是陽光的感覺,當時的心情也是幸福感滿滿……剛好看到這段臺詞符合這種feel就用啦。 @muyi:因為是男朋友,文字就是寫的他啊,哈哈。 @00玖:讓我更好地說了我想說的話。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愛情是什么, 時光見證了一些美好的經歷,但是遠遠不夠,我們的青春會蒼老但我們的記憶不會!當你一不留神把你心愛的東西丟了的時候你就意識到它的珍貴了。再或者發發議論:
@劉行喆:從高速上下來時,突然就看到交警假人。“他”一個人站著,剛下過雨。于是想到最近上海警民關系異常緊張,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這樣,就算冷冰冰的人偶,其實也是有感情的吧。只是執法往往陷入一種悖論:在一部分人眼里是捍衛法律,在另一部分人眼里是“刁難自己”。于是,這樣一種強烈的“不公平感”、“欺負感”就迅速膨脹,成為激發憤怒、戾氣爆發的催化劑。當下各種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很多沖突,生活中遭遇的很多矛盾,都與此有關。 @唱唱反調:曾經,還“深深”地鄙視過在照片上加字的“藝術創作”。不過,在社交網絡里它確實很有insight地火了,哈哈。 @Riconi:人(本)物(人)有強烈的孤獨感,但是卻視線望著鏡頭外的世界,表示對未知的期待和前進的勇氣。字幕功能可以讓不會說話的照片表達更多層次的含義,如同電影一般的細節也做的很酷,很有趣。不過其實說白了,就是裝bi啊。不過到最后,總是會被玩壞了:
@往東往西跟你走~:“我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你們裝X。” @俊魚Wendy:——“就這么被刷了一整天,什么鬼?”——“寶貝兒,我也不知道,洗洗睡吧。” @劉瑾:前兩天看到有人玩,早上起來試發了一張,想看看是什么東西弄得那么刷屏,十分鐘以后覺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情感已經不適合我了。刪了!可能是我老了。
更多澎湃新聞視覺產品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觀看方式” thepaperphoto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