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葉兆言專欄:芥川龍之介的傲慢中國行
對于芥川龍之介一直沒什么特別好印象,為什么呢,三言兩語說不清楚。首先因為他是個日本人,在南京這個血跡斑斑的城市,你若是說幾句日本人的好話,肯定不招人待見。其次,作為一個小說家,他寫的東西太少,差不多都是短篇,一個《羅生門》獲得太多叫好聲,太多了,難免名不副其實。
幸好魯迅沒見過芥川,他在日本留學,芥川還是個毛孩子。后來芥川成了點名,成了著名作家,到中國參觀游覽,大大咧咧地來了,完全不把中國放在眼里,中國也沒太把他當回事。魯迅翻譯的《羅生門》和《鼻子》,據說就發表在芥川訪華期間,按說在北京完全可以有見面的機會,但是魯迅沒有屈尊,沒去拜訪送上門的芥川。芥川呢,也沒有去向比自己還年長十一歲的魯迅表示感謝。中日文壇上本該有的一段佳話,就這么擦肩而過。
結果芥川在北京跟胡適先生見了一面,還參見了一個叫辜鴻銘的老怪物,跟辜大談段祺瑞和吳佩孚,順便又聊了幾句托爾斯泰。到北京前,芥川已在中國繞了大半圈,一邊參觀游覽,一邊寫文章記錄。說老實話,中日兩國真是冤家,從芥川記錄中國的文字中,你能讀到太多的不友好。一般情況下,我們介紹芥川這個作家,往往會掛一筆中國文化對他的影響,說他喜歡《西游記》,喜歡《水滸傳》,說他中學時代的漢語水平超常,你要真是讀過芥川的東西,讀完了他那本《中國游記》,會發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芥川文學理想上更向往西方,在來中國的途中,他發現同船的旅客都在暈船,一個個痛苦不堪,除了一個高大的美國佬。芥川以非常羨慕的口氣寫道:“那個美國人簡直是個怪物”,不僅照樣吃喝,飯后“還在船上的客廳里敲了一會打字機”。這一段帶有贊賞意味的描寫,作為一本書的開場白,似乎也影射了當時世界局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大英帝國日薄西山,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只有美帝國主義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暴發戶。
到達中國的第一站是上海,或許是寫給自己同胞看的,芥川絲毫沒有考慮到中國人的感受。他的文字中充滿傲慢,從頭到尾都是不屑。“第一瞥”所見的中國車夫既骯臟,而且“放眼望去,無一不長相古怪”。這個描繪有些莫名其妙,中國人和日本人相貌難道真有那么大的差別嗎?顯然不是,楊憲益先生當年去歐洲留學,因為坐的是頭等艙,服務員就認定他是個日本人,怎么解釋都沒用。胡適的日記中對芥川也有這么一段描寫:
他的相貌頗似中國人,今天穿著中國衣服,更像中國人了。這個人似沒有日本人的壞習氣,談吐(用英文)也很有理解。
有一個污辱中國人的詞匯我們都熟悉,這就是“東亞病夫”。芥川看不上中國人,是典型的日本人情結,在他們眼里,大東亞應該或者可以共榮,然而中國人太不爭氣,都是病夫??上У竭_上海的第二天,芥川自己也不幸地病倒了。那年頭,我們的祖國固然很窮很落后,天應該還是藍色,空氣也是新鮮,肯定沒有霧霾問題,芥川的病怨不得中國,但是他不會這么想,日本的讀者也不會這么想。
時年三十的芥川仿佛病歪歪的林黛玉,剛到上海就去了醫院,一住二十多天。這以后,一直處于抱病狀態,因此他文字中也難免有一種病房藥水的氣味。在來南京以前,芥川還去了杭州、蘇州、揚州、鎮江,很顯然,為了拜訪這座古城,他做了些功課,讀過幾本書。由于此前有過太多的不好印象,對于在南京可能會遇到的種種糟糕情形,似乎做好了充分準備:
一查時刻表,離開往南京的火車出發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既然還有時間,就沒有不去看一眼山頂建著高塔的金山寺的道理。我們經過評議一致決定后,便立即又坐了黃包車。雖說是立即,但事實上也跟像往常一樣,要為了車費的討價還價花上十分鐘的時間。
黃包車首先經過了由排成一溜兒的窩棚構成的很原始的貧民窟。窩棚的屋頂上鋪著稻草,但基本上看不到泥抹的墻壁。大都是圍著蘆席或草簾子。屋里屋外的男男女女,都帶著一副凄慘的面孔在那里徘徊。我望著窩棚的屋頂后面高高的蘆葦,覺得自己好像又要長痘瘡了。
“你看到那條狗了嗎?”
“好像是沒有長毛呀,沒長毛的狗真是少見,不過挺嚇人的。”
“它之所以變成那樣是因為梅毒。據說是被苦力們傳染的。”
梅毒是一種性病,這段文字中傳遞出的曖昧信息,模棱兩可的表述,讓人感到很惡心。芥川正是帶著這種嫌棄心情,登上了開往南京的列車。從鎮江到南京近在咫尺,抵達南京的那天下午,為了能夠馬上到城里去看看,芥川同往常一樣坐上了黃包車。雖然有所心理準備,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展現出來的極度荒涼,還是讓他感到很意外。余暉流溢的城中,到處可以看到成片綠油油的麥田,蠶豆花開了,大大小小的池塘中浮著鵝和鴨。中國導游告訴芥川,這個城市“約有五分之三的地方都是旱田和荒地”。
接下來一段對話讓人哭笑不得,芥川似乎忘記了自己的作家身份,他望著路旁高大的柳樹,望著那些“欲塌的土墻和燕群”,在“被勾出懷古幽情的同時,也尋思著要是把這些空地都買下來的話,或許能一夜暴富也未可知”。于是便用一種房地產商的口吻開導導游,告訴他這是個非常好的發財機會。然而導游拒絕了芥川的好意,回答說自己根本不可能考慮他的建議。導游說中國人是不考慮明天的事,決不會去做買地那樣的傻事,說中國人對一切顯然都看得很透徹,他們看不到人生的任何希望:
首先是想考慮也考慮不了,不知什么時候家就可能被燒了,或者人被殺了,明天的事情誰都不知道。中國和日本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的中國人,比起瞻望孩子未來的前程來,更容易沉溺于酒和女人。
如果不是寫在芥川的書里,我真不敢相信,1921年的南京人會如此絕望。作為一名能陪同日本人的導游,他的身份起碼也應該是個留學生,因為只有這樣,會說日語或者英語,才可能與學習英國文學的芥川對話。芥川于1927年自殺,他不可能預測到后來的形勢發展,不會想到他死的那年,國民政府會在南京成立,這個城市因此進入一個從未有過的繁華期。也不會想到在他死后十年,日本人的軍隊氣勢洶洶地征服了這座城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