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媒關注中國公務員工資改革:別忘了購房特權也帶來灰色收入
中國公務員工資改革近來引發輿論熱議。《日本經濟新聞》2月3日關注中國公務員購房特權,認為從這一現象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
“2013年,中國四川省出生的40歲的A女士賣掉了在北京市擁有的一套約50平米的住房,毅然移居到了重慶市。她當時售出的住房位于北京市中心較好地段,賣出了200萬元。隨后,她在重慶進入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又在當地購置了一套新房。”文章從個案開始說起。
“而相比之下,對于同樣是居住在重慶市的41歲B先生來說,2014年則是令人郁悶的1年。他本打算出售自己在重慶市購買的一套期房,如果按周圍住房的均價,即每平方米約8500元來算的話,原本打算賣65萬元。但沒想到如今真到要出售時,偏偏遇上住房市場趨冷的時期。即使想以比原價便宜5%的價格出售,仍少有人問津。這么一拖便已步入了2015年。”
文章接著對這兩個案例進行了對比。“如果只從表面看的話,不過是兩人在住房買賣時因選擇的不同時機而產生的悲喜劇而已。但是,當你了解了兩人的共同點之后,就一定會感受到某種‘中國特色’。A女士是曾經的公務員,而B先生則是在職公務員。而他們拿來出售的住房原本都是從政府部門以低價購入的。”
文章介紹稱,A女士曾經在北京市的警察相關部門工作,出售的是10年前購買的職工住房。購入時價格約為20萬元,接近當時行情的一半。在北京時,由于住在丈夫父母家中,因此購房后一直用于出租。而如今,則以購入時的10倍價格成功出售。
再看B先生。打算出售的住房計劃今年春季完工,由其工作單位、財稅相關部門建設,B先生購買此房的價格是周圍銷售的新建商品房的約70%。雖然如今要開出比原本理想售價更低的價格,但因為另有自住房,因此暫時還不會對生活上造成影響。
文章指出,在過去,中國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一直向公務員和員工分配住房。即使在1990年代末的改革之后,個人開始自由購買住房,但政府各部門仍然保留了向職工低價出售住房的慣例。因此,在支撐中國高速增長的房地產開發熱潮的背后,其實潛藏著“政府主導型經濟”留下的某種玄機。
作者談到,在中國國內,近來公務員漲工資的問題受到極大關注。不過,地方中層官員僅為每月4000-5000元,與月薪動輒超過1萬元的民營企業相比并不高。但是,公務員在工資以外能獲得豐厚的福利待遇,以及部分“灰色收入”。其中,轉賣住房便可被視為一筆頗豐的收入。另外,有時甚至還可以買賣低價購買住房的權利。對于沒余力自己購買住房的公務員,也可以申請購買,然后將實際購買的權利轉讓給他人。據稱,在地方城市,類似購買低價住房的權利可以賣到5萬-10萬元。
文章指出,中國沒有固定資產稅,因此持有房地產的成本很低。而土地的公有制,又讓地方政府靠出售土地使用權來填補財政收入。這成為了中國有房者和無房者之間逐漸形成的差距,以及經濟難以從過度依賴房地產投資中擺脫出來的原因之一。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其實透過房地產中的“政府主導型經濟”如實地顯現出來。
“受中國領導層開展的反腐運動的影響,官員在海外出差和接待時的鋪張浪費被禁止;作為權力源泉的審批權被削弱;官員的‘灰色收入’也在減少。在2015年實施的公務員考試中,僅在考試資格審查階段的競爭率就創下了過去5年來最低記錄,但海關等被認為‘額外收入較高’的崗位競爭率仍超過了一千倍。認為公務員是‘鐵飯碗’的氛圍依然存在。”
文章稱,中國領導層表示要實現以市場為主導的改革。但如果想真正實現公正的市場及高效的經濟,則必須對充斥在各個角落的既得利益動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