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科學分歧應由同行評議
曾幾何時,中國錯誤地打壓現代遺傳學,稱之為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學術,大學里不能講授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學說,生物學成為所謂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的一統天下。這種以意識形態分野壓制科學分歧的做法,造成中國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發展滯后幾十年的惡果,至今思之,仍令人喟嘆。
好在,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科學界已經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共識之一是,有關科學的分歧,無論是學術內容方面的爭議,還是學術評價方面的爭議,都應該由科學界內部解決,而不是由其他行業或力量涉入代庖。即令是政府,一旦貿然介入科學或技術的分歧,也往往適得其反,令正常的學術爭議無法得到有效的討論和解決。
共識之二,不管什么身份的科學界人士,如果本人的學術成果或學術評價遭遇外界爭議,就不應該回避,而應該公開回復。從院士、校長到普通師生,都不應該有例外。
以剛剛獲得久負盛名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張堯學教授為例,他有著海歸學者、中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等諸多頭銜,不但是學者,也是公眾人物。他獲獎后,其研究引發了同行的巨大爭議。這些爭議主要圍繞兩個問題,一是獲獎成果的水平到底如何,二是張堯學在項目研究過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這些爭議使張堯學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變成了一生中最大的輿論危機。他應該如何面對這種爭議呢?
我們相信,如何應對危機,最能考驗公眾人物的品行。我們希望看到,中國的大學校長在引發爭議的時候,不但有耐心聽取不同意見的雅量,還要有直面爭議、做出解釋的勇氣。
壓制不能平息爭論,反而會導致更多不滿。作為大學校長,作為教師,如果通過明智而令人心服口服的做法,說服同行,析疑止爭,是言傳身教的最佳機遇。
我們建議張堯學校長通過公開方式,向科學界同行介紹自己的工作,也給公眾解釋“透明計算”的價值。科學家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的工作,不僅可以顯示科學品位,可以教育學生如何評價科技研究的價值,也能夠樹立由同行評議科學分歧的良好學風,這不是皆大歡喜的事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