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訪談︱王建革:松江鱸魚早變味,江南不再是“水鄉”
【編者按】
2015年1月1日起,國家正式施行新《環保法》,此法被視為史上最嚴環保法。所謂環境破壞,一方面體現于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則體現于生態破壞。之所以會發生環境破壞,與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有關,反過來環境也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說,傳統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即對環境生態發生作用,使其變化。然而傳統時期的戰爭破壞等,事實上,并沒有形成對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崩潰,相對而言,真正的損害更多源于人在和平時期的愚昧。
談起江南的生態變化:鑒湖的消失,吳江的成陸,黃浦的改道,都是過度開發和過度占有水面引起的。盡管這樣,江南也因此改變而養活了更多的人,生態環境沒有遭受到質的破壞。真正的挑戰來自于20世紀到21世紀的改變,城市的擴展使江南面臨的挑戰高于以往任何時期。
近日,王建革教授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專訪,講述鑒湖、吳江、松江鱸魚等典型江南景致的歷史變遷,令人不禁發問:何處是江南?
澎湃新聞: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為何能有此美譽?
王建革:唐宋時期就有這樣的表達,之后便家喻戶曉,一般是來形容蘇州、杭州的繁榮、富庶,風景優美。
不過,認真講來,我以為從唐宋至于明清,隨著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句話的內涵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蘇杭”所指代的地域以及“天堂”所表達的景觀都不一樣了。
太湖以東的長江三角洲是江南代表區域,特別以吳淞江為中心,是最經典的江南概念區。六朝時期,長江三角洲的地位在經濟、政治與文化和環境上,與長江中游是相當的,所以庾信的《哀江南賦》,描述的是一個很大的江南地域。以后,江南的概念越來越集中于長江三角洲。
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專門研究。但是,我以為,唐代以前“蘇杭”指代區域的意味更重,也就是長江三角洲。到宋代以后,特別是伴隨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興起,“蘇杭”指代城市的意味更重,也就是蘇州、杭州。
唐代說江南好,是以其自然生態與農業生態為主。早期江南生態良好,具有極佳的豐水環境,到唐代呈現的是一派壯美的景觀。自宋而后,至于明清,江南農業生態環境成熟,興建了不少城市園林,城市的作用日益凸顯,人文景觀更加突出。這時候說蘇杭是“天堂”則是重在其經濟富庶,文化繁榮,以及優美的城市景觀。
宋以后的江南之美與江南水鄉生態的變化、蘇州、杭州的城市發展,以及大運河的作用、文化人的經營等都有一定的關系。
澎湃新聞:從宋以前的“自然美”到明清時期呈現出的“人文美”,江南水鄉的生態景觀最主要的變化是什么?
王建革:最主要是水環境的變化,簡單地說,從大水面變成小水面,農田從大圩變成小圩。這個過程歷時近六百年。
先說早期江南的水和田是什么樣的。
整個太湖是個碟形盆地,西面的水由高向低流入太湖,東面的水以涌漲的方式通過吳淞江向東流到地勢高一些的岡身地帶,然后再由高到低排入大海。水流以溢漲的方式外流,看起來好像是排水困難,實際上則是充分滋潤了太湖東部地區土地。這也是江南成為“魚米之鄉”的優越條件。
早期江南的農業生產以火耕水耨的方式進行。這種“火耕”不是伐樹的火耕,而是體現在燒雜草上。整個江南就是一片沼澤地,人們先在地勢較低的地方耕作,在低洼地區四周筑堤防水,堤上有閘,平時御水,旱時放水。這種做法叫“圩田”,漢代即有,唐代時已經很發達了。
宋以前,人們多是循著自然水道改造水利,所以圩田面積大。這樣發展起來的農業區,最早是在蘇州、錢塘一帶,其后是常熟、松江。當時江南最大的兩個水面,一個是鑒湖、一個是吳江(吳淞江)。相較之下,今天我們看到的西湖在那時實在不值一提,面積小,景色也不美。
唐前期很少有詩人歌頌江南。劉禹錫在長江中游留下許多岸景描寫,但在吳淞江留下的詩句卻是這樣的:“吳越古今路,滄波朝夕流。從來別離地,能使管弦愁。江草帶煙暮,海去含雨秋。”還有,杜牧的《泊松江》:“清露白云明月天,與君齊棹木蘭船。風波湖雨一相失,夜泊橫塘心渺然。”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江南就是茫茫然一片水域,有塘有浦,圩中有人家,這與明清時期的江南景觀太不一樣了。
澎湃新聞:那么,吳江、鑒湖兩大水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王建革:這兩個水面是怎么消失的?宋代以后,國家水利,首重運河。為了保證運河水道的疏通,而選擇橫截水流,河道淤積加強。淤積多了,又繼續挖河疏浚。吳江和鑒湖兩個大水面的消失,也與此背景相關。
北宋時,吳江縣城被吳淞江所分隔,百姓往來靠船只擺渡。于是,有人建議募款修橋,此后便修建了吳江長橋。先是木橋,元代時改建為石橋,有幾十個橋孔,明清時期又歷經多次修建,這座橋也叫垂虹橋。元代詩人薩都剌的詩這么說:“插天帶東勢嵯峨,截斷吳江一幅羅。江北江南連地脈,人來人往渡天河。龍腰撐云漁舟去,鰲背高馳駟馬過。橋上青山橋下水,世人曾見幾風波。”可見,吳江長橋橫跨湖澤的磅礴氣勢。
然而,修筑堤岸、建了長橋之后,經歷長時間的自然變遷和人為改造,使得吳江長橋周邊地貌逐漸改變,湖澤河港多數填為平壤,灘涂上升為陸地,農田開墾加強,水域變小。吳江區逐漸陸化,成為農業區。
再說鑒湖的歷史變遷。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率領民眾在南部大規模筑堤擋住下瀉的洪水,這條人工大堤攔截了會稽、山陰兩縣三十六溪之水,形成了周長三百一十里、寬約五里的狹長形大湖,這就是號稱八百里的鑒湖。在唐代,鑒湖之美遠高于西湖,有大面積的荷花。
后期,由于錢塘地區修建海塘,鑒湖任人破壞,到宋代浩蕩的鑒湖就不復存在了。這以后,西湖才因其山環水抱的環境,地位逐漸提高。
這以后江南的水環境與水鄉生態向另一個方面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成熟,小農經濟、城市園林、桑基漁塘興起,就呈現出明清時期的江南景觀。雖說,就自然景觀而言,其質量在下降,但是經濟更加繁榮。
澎湃新聞:您曾做過研究認為,在江南水鄉生態的變遷過程中,唐詩宋詞中所描繪的松江鱸魚在明代時已經消失了。這是怎么回事?
王建革:莼菜鱸魚是江南美味,這在文人詩賦中有不少描述。但事實上,唐宋詩歌所稱頌的美味的鱸魚在明代就沒有了。今天復旦生命科學學院也在恢復、保護松江鱸魚,這已并非是唐宋時期人們所說的松江鱸魚了。
松江鱸魚是一種降海洄游型魚類,產卵場在潮間帶,產卵期為二月中旬至三月中旬,一般雄魚先達產卵場,鉆入牡蠣殼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魚前來產卵。繁殖后雌魚離去,至近岸索餌,雄魚護卵,需要在洞穴中逗留一段時間再到近岸索餌。
早期江南湖泊眾多,魚的種類也很多。吳淞江外口與岡身外圍地帶曾有良好的產卵環境,松江鱸魚的減少正與這種豐水環境和產卵環境的改變有關。由于這種松江鱸魚對吳淞江水域條件的敏感,所以非吳淞江水域的周邊地區沒有珍味松江鱸魚。
簡單地說,珍味松江鱸魚聚集地位于吳淞江與太湖相接之處。原本吳淞江非常寬泛,許多地方沒有筑堤,江身是一片寬泛的水域。昆山低地水流漫流,有豐富的餌料,利于鱸魚的繁殖與成長。元以后吳淞江淤積加劇,治水者人為改變了昆山一帶吳淞江河道的主干河流地位,也改變了太湖以東水網的水流方向。吳淞江河段雖然保存,但水流細微,松江鱸魚基本無法洄游;黃浦江段水流湍急,也難以洄游。珍味松江鱸魚從此絕種。
明代陳鑒在記載江南名魚時,明顯沒有記到珍味松江鱸魚。“又有菜花小鱸,僅長四寸而四鰓。產松江,蘇子所謂松江之鱸也。”這是他對當時松江鱸魚的記載。這種菜花小鱸是宋代就有的差味松江鱸,珍味松江鱸魚消失后,差味小松江鱸逐步被稱為松江鱸魚,并在近代成為魚類分類學上的松江鱸魚。其實,后來被視為“松江鱸魚”的這一種差味小松江鱸分布于全國各地,不是古代的那種只存在于吳淞江的松江鱸魚。宋代的松江鱸魚,那才是代表當時江南的美味。
因江南水鄉生態的變化而發生的植物、動物景觀的變化也并不只此而已,松江鱸魚只是一個典型案例。
澎湃新聞:請您具體談談水鄉生態的變化對江南社會的影響。
王建革:就從身邊說起。安亭屬于現在上海嘉定區,這是明代歸有光的家鄉,他曾有一段話這么說安亭:
安亭鎮在昆山東南偏,以北三區石田,歲收于他鄉最下。往者周文襄公特為優假;規畫縣賦,以歲布予之,務紓其力,民以樂業。其后,縣官克去歲布,斂以常額,會水利益廢不治。田高,枯不蓄水,卒然雨潦,又無所泄。屢經水旱,百姓愁苦失業。然有司習聞其貧下,凡議寬恤,猶先三區云。
你可以發問,這明明是江南地區,為什么會“屢經水旱”?原本是“魚米之鄉”的江南又怎么會收成不好,影響歲課?這與前面所說的人工水利、農業生產都有關系。因為人工水利不考慮自然因素,加上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導致江南地區向外排水的速度加快,而海潮上溯河道流進遭阻,潮水灌溉大大減少。原本江南的豐水環境非但水變少了,而且呈現土地旱化,整個地區對旱澇敏感度明顯提升。
土地旱化,種水稻不行,那么就種棉花。棉花這種作物不怕旱,但是怕水。所以,一旦雨量增加,棉花就會受災。于是,人們又會想種水稻,水稻抵御水災的能力較強,但一旦遇旱,水稻又欠收。作物的多樣性,反而增加了這一地區旱澇災害的敏感度,所以收成常處于左右不得的狀態。
歸有光這段話說的就是,地方政府很早就想到要為民眾減輕負擔,但是江南賦重,所減的內容也只是以布易糧的部分,百姓只好努力種棉以適應變化了的生態,一旦地方改征糧稅,馬上就會出現民不堪負的現象。
怎么解決旱情,歸有光認為應該不惜人力和工本完成塘浦的疏浚。疏浚塘浦河道,利于引水灌溉,解決旱情。然而在一般人看來,疏浚河道往往是為了防澇。所以,他不斷以防澇為借口要求開河,解決家鄉的旱情。
旱情與水利相關,旱情的敏感度則與作物有關。水旱災影響作物的收成,就與國家賦稅也發生了關系。旱地作物的興起帶來賦稅征改方式的爭論,田地已種植棉花,仍征水稻必然引起貧困的加劇。
這個問題要怎么解決,官方以收折色(即將賦稅中原征財物改征其他財物的措施)的方式代替征稻,有利于地方的穩定,但有時水田在水利復興時得以復墾,官方又想征稻,官民因此發生沖突。當時嘉定已經成了植棉區,當地鄉紳就向官府申請改征折色,在他們的說法中,嘉定就是水鄉中的旱鄉。明代中后期的嘉定,完全處于一種災荒敏感狀態,這就是長期以來吳淞江淤塞引起的。
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近二十多年松江鱸魚已經絕跡上海。工作人員手中是一對人工繁殖的松江鱸魚。 魯海濤 澎湃資料-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