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訪談︱宋耀良:四千年前東亞人類到過美洲,證據(jù)是人面巖畫
【編者按】
古代中華文明與古代美洲文明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史前時期,人類曾進行過怎樣大規(guī)模、長距離的遷徙?20世紀,學界即圍繞“美洲土著從何而來”的問題,對古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進行過諸多討論,直至當下,這一話題還在討論中。
宋耀良,原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文學批評與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代,他轉入史前巖畫研究,對多地巖畫進行實地考察,是當時中國實地考察巖畫最多的學者。1993年受張光直先生邀請,他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作訪問學者,投入到環(huán)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巖畫的比較研究。宋耀良發(fā)表《環(huán)北太平洋地區(qū)史前人面巖畫研究》一文,指出環(huán)北太平洋地區(qū)人面巖畫具有同一文化、宗教、藝術內(nèi)涵,美洲的人面巖畫是從中國傳播過去的。
2015年1月11日,宋耀良來到“海上博雅講壇”開講,以“人面巖畫——從中國到美洲”為題講述人面巖畫之謎。在講座中,宋先生特別強調(diào),他的研究意在說明古代中國與美洲之間曾發(fā)生過交流,中國人面巖畫早在四千年前即到達到美洲,其中的某些元素參與了中美洲文明的創(chuàng)建,并成為其文明的核心元素之一。
近日,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專訪宋耀良,請他講訴自己的巖畫研究之旅。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從文藝理論研究轉向史前巖畫的研究?
宋耀良:1980年代中后期,文藝理論是一個相當紅火的學科,受到很多關注,研究者說出的話常常能夠引起轟動。但有一種浮躁的氣氛,很多人在其中夸夸其談,創(chuàng)造了一大堆誰也不懂的新名詞。我不太贊同這種做法,想做一些實地考察的研究。我覺得要解決文藝本身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到源頭上尋找,那么,至少需要深入地了解一門史前藝術。
于是,我有意識地實地考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遺址,如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等等。在與考古學家的接觸中,我非常佩服考古專業(yè)的認真和嚴謹,認為這才是真正做學問的狀態(tài)。
1980年代,全國范圍的史前巖畫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幾年的考察,我認為史前巖畫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我想這是個機會,所以,決定投身到這一學科的研究中。
作為一個非專業(yè)出身的人,要怎么進入這一領域呢?我定下一個計劃:要跑遍中國所有的巖畫遺址。當時,絕大多數(shù)學者對巖畫的關注、研究往往集中于本省之內(nèi),一般不跨省研究。我是在全國到處考察,所以相較而言,視野更廣闊,也是因為這樣,后來我發(fā)現(xiàn)人面巖畫的分布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
廣西花山巖畫澎湃新聞:您考察了中國境內(nèi)這么多的巖畫,不同地區(qū)的巖畫之間有哪些異同?
宋耀良:不同區(qū)域的巖畫其特征非常明顯。我認為中國的巖畫可分為三大系統(tǒng):北部巖畫、南部巖畫(以西南部為主)和西部巖畫。
北部巖畫分布在內(nèi)蒙古、寧夏、東北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是以磨刻、鑿刻的手法,在巖石上勾勒流暢、平實的線條,沒有多少裝飾性的點綴,但十分精美,讓人嘆為觀止。
以長江為界,南部巖畫的分布以西南地區(qū)為主,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南部巖畫以彩繪為主,用紅色、白色的顏料繪制圖案,巖畫主題大部分是宗教性的祭祀場面。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南方沿海地區(qū)的巖畫,如江蘇連云港、浙江、福建、臺灣等地,是北方巖畫系統(tǒng)南傳的結果,屬于北方系列。
云南滄源巖畫。
西部巖畫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qū),包括甘肅、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其地巖畫有很多大型的狩獵與動物圖像,有很多裝飾性元素,巖畫由很多的點拼湊而成。
澎湃新聞:您特別關注的人面巖畫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有什么分布規(guī)律?您認為人面巖畫是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那么在中國境內(nèi),其傳播起點在哪里?
宋耀良:人面巖畫主要分布區(qū)在北方,南方也有一部分。它繼承了北方巖畫的作畫技法與風格,臉型夸張,做工精細,注重精神和體態(tài)表達的完整。
人面巖畫有三條分布地帶。一條是從大青山、狼山、陰山出發(fā),沿各山脈南麓,由東往西,一直到達巴丹吉林沙漠。另一條是逆黃河而行,從內(nèi)蒙古臨河地區(qū),經(jīng)寧夏,到達甘肅,在兩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眾多遺址。還有一條是在東南沿海,向南北兩個方向延伸。經(jīng)江蘇連云港到達閩南漳州與臺灣萬山,往北沿大興安嶺東麓,到達黑龍江,順江而下,在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河口,可以找到很多大型人面巖畫遺址。
人面巖畫有不同形態(tài),有圓的,方的,有橢圓的,有無輪廓的;同時包含不同元素,比如圓凹、太陽形等。在中國境內(nèi)諸多人面巖畫遺址中,江蘇連云港的人面巖畫遺址可以找到各種巖畫元素,最古老的巖畫在這里都可以看到,它呈現(xiàn)的人面巖畫類式最全,其他各處演變出的人面巖畫類式,在這里都有胚胎性的顯現(xiàn)。另外,連云港周圍密布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全國巖畫遺址中最多的。我初步認為它是一個傳播的起點。當然這是我的一個觀點,各地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陰山人面巖畫澎湃新聞:您研究中外巖畫遺址,得出一個結論:史前中國的人面巖畫曾到達過美洲。這涉及到一個熱門話題: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討論?從時間上如何斷定人面巖畫的產(chǎn)生年代,以及其傳播時間?
宋耀良:如何判定巖畫的產(chǎn)生時間,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現(xiàn)在只能通過巖畫呈現(xiàn)的文化元素在其他出土器物呈現(xiàn)的狀況,來判定其年代。比如,出土陶器上有類似人面巖畫的圖形,或文化地層疊壓在人面巖畫土層之上,即可確定年代。
至于古代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系。首先,這里涉及的一個問題是,美洲土著居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疑議了。體質(zhì)人類學家研究表明,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亞洲人,在白令海峽存在陸橋的時候,他們追逐獵物通過此地到達美洲,這是學界的主流觀點。但從文化人類學方面,長期以來在文化、宗教或藝術方面沒有找到一種史前的相同的器物,廣泛地存在亞洲和美洲兩地。
人面巖畫的研究是一個突破,美洲人面巖畫和東亞人面巖畫在技法、風格、主題、圖形等方面相當類似。人面巖畫有方的、圓的、無輪廓的,如果說方型和圓型,在無交流情況下兩地可能做到相似,但無輪廓型有其特殊性的。而且,兩大洲的人面巖畫遺址中都出現(xiàn)了三種相伴隨的符號,就是太陽形、同心圓和眾多的小圓凹。我想完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恐怕不會有這樣類似的情形。
澎湃新聞:具體談談得此結論的依據(jù)是什么?
宋耀良:阿留申群島上也發(fā)現(xiàn)了刻在石頭上的圖像,這些圖像的表現(xiàn)方式和東亞、美洲的人面巖畫很相似。其中一種類型是最重要的,就是人臉上有兩個圓點。無論在東亞還是美洲,這類人面巖畫其臉上都有兩個圓凹,中國很多人面巖畫是這樣,俄羅斯的也是這樣。在不同地區(qū)的人面巖畫,臉上這兩個圓凹的位置有所不同,阿留申群島的人面像兩個小圓凹尚未落在嘴角下,到了科迪亞克島,就落在嘴的下面。由此可以推測,東北亞的人面巖畫在向美洲西北海岸傳播時,經(jīng)過了阿留申群島。
陰山人面巖畫,臉上刻有兩圓凹澎湃新聞:上世紀九十年代,您往美國學習,師從張光直先生。張先生有“殷商—瑪雅文化連續(xù)體”假設,您對于人面巖畫的研究以及現(xiàn)在得出的結論,是否有受張先生這一假設的影響?
宋耀良:首先要說明,張光直先生提出“殷商—瑪雅文化連續(xù)體”概念的準確含義是什么。很多人看到字面意思,誤解這一概念,以為是殷商文明發(fā)展成了瑪雅文明。事實上,這個假設表達的并不是這個意思。
張先生這一假設其實是指,殷商文化、瑪雅文化都是從一個舊石器時代文化連續(xù)發(fā)展出的文化。這兩者是平行的,都是從舊石器時代發(fā)展過來的。但他不認為這二者之間有交流,他不得不服從主流學術界的觀點,當時也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二者之間存在交流。他這個理論的意義,不在于強調(diào)殷商文明、瑪雅文明二者的相似,而是強調(diào)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曾在藝術、宗教、社會等方面達到很高的水平。
我的研究接受了張先生的這一說法,同時也有一部分的修正。人面巖畫不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它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人面巖畫作為文明的一個載體,我們確實地看出,它所承載的文明信息從東亞到達了美洲。這樣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難道亞洲、美洲這兩大洲之間的交流,僅有舊石器時代那一次嗎?我的結論是,最早可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兩大洲之間還有一次相當規(guī)模的遷移,但不是通過白令海峽,東亞人類通過阿留申群島上過去,到達美洲。
加拿大西海岸人面巖畫
瑪雅文化太陽神玉人面,臉上有兩圓凹,曾嵌有寶石
澎湃新聞:相較于中國境內(nèi)巖畫的線性傳播,人面巖畫的洲際傳播從可行性來說更挑戰(zhàn)人們認知,提出此說是否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宋耀良:這也是我在《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巖畫》這本書中談到的,現(xiàn)代人類的體質(zhì)狀態(tài)和原始人類相比已經(jīng)非常羸弱了,現(xiàn)代人沒有車幾乎就不能遠行了,完全沒有原始人那種強烈的生命力與生命狀態(tài)。所以,現(xiàn)代人就認為人面巖畫的洲際傳播是不可能的,其實是遠遠低估了原始人類的生命力量。
澎湃新聞:歐美學界的巖畫研究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他們?nèi)绾慰创龓r畫的起源、傳播?
宋耀良:他們的研究,首先是考古型的,會對巖畫遺址做發(fā)掘報告,像考古發(fā)掘報告一樣。其次,他們往工藝美術的方向走了,將人面巖畫呈現(xiàn)的圖形挑選出來,做成圖冊。當?shù)氐墓に嚻贰⒕幙椘贰⒌窨唐范奸_始照著這個圖冊進行模仿、制造,然后走入市場。
研究者也討論美洲西海岸的人面巖畫是怎么來的。人面巖畫分布最多的地區(qū)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交界地帶。直到上世紀90年代,美、加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仍認為,人面巖畫是由南向北傳播的。他們認為,在西雅圖和溫哥華,這種史前文化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形成這種巖畫,然后朝北發(fā)展,到達阿留申群島。他們無法想象在阿拉斯加這么寒冷、貧瘠的地方,會出現(xiàn)一種生命力如此強大的文化,出現(xiàn)非常有宗教內(nèi)涵的東西,然后沿著海岸向南方傳播。
只有一個加拿大的女學者,她是實地考察北美人面巖畫最多的一個學者,叫貝斯?海爾(Beth Hill)。她認為這些巖畫的某些藝術傳統(tǒng),源自古代中國的文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