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智慧與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學術研討會召開
立足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如何守正創新?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如何影響世界?5月29日,“中國智慧與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文史哲》《復旦學報》《東南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學術月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思想戰線》《上海師范大學學報》《齊魯學刊》等學術期刊主編齊聚麗娃河畔,深入探討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踐行學術期刊的使命與擔當。
研討會由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華東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編輯部聯合主辦。開幕式由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付長珍主持。
“中國智慧與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大舉行
以“講話”和“回信”精神為指引,增強學術期刊在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中的先鋒引領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紅亮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本次研討會是在習近平總書記“5.17”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和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的雙重歷史背景下召開,也適逢建黨百年和華東師大建校70周年。希望與會的國內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及學術期刊界同仁能夠積極分享真知灼見,圍繞如何在新時代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發展碰撞思想、形成共識,努力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顧紅亮致辭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處處長田敬誠在致辭中表示,構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度融合,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的創新要經受起實踐檢驗和歷史考驗。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學術期刊與學術研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只有學術研究蓬勃發展,才能夠促使重大問題產生重大成果,進而推動高校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華東師大學報是一本很有思想性的刊物,重視理論創新是其底色之一。祝愿華東師大學報越辦越好,永葆理論創新的青春活力。
教育部社科司出版處處長田敬誠致辭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文史哲》副主編劉京希介紹了此次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創刊70周年的《文史哲》雜志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傳統學術向共和國學術轉軌的積極推動者、研究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先行者、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助推者。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回信是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深切關懷和深刻洞察,這是對學術中國建設和理論創新發展的高瞻遠矚。
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文史哲》副主編劉京希致辭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一直致力于‘當代中國學術話語構建’,并一貫重視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付長珍向與會者介紹了通過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探索人文社科研究的理論方法創新、重啟科技與人文的對話、關注跨學科城市研究及為青年學者成長搭建平臺等辦刊理念和舉措,推動學報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探索與經驗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常務副主編付長珍作大會發言
融通古今中外,在交流互鑒中參與全球知識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楊國榮教授從學術創新性發展的實踐出發,提出要正確處理幾對關系:一是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指導與創造性研究的關系;二是要正確處理學術積累性與學術多樣性的關系;三是要正確處理文化自信與世界眼光的關系。《復旦學報》主編汪涌豪教授提出當下知識共同體建設的意義與挑戰。他認為學術研究只有超越地域、貫通民族國家,才能超越固有的歷史文化和知識范式的執念,才能統貫全局,最終構建成完整的知識共同體。《文史哲》副主編劉京希教授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出發,分析文明與文化二者的關系。他指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光明未來出自文化的多樣性與文明的普遍性之間的有機統一,簡言之就是文化為用,文明為本。
具體到不同學科中的交流互鑒,也可以產生全新的知識體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李宏圖教授從“大歷史觀”出發,對19世紀以來的西方思想體系進行全新的思考,從而重塑全球價值,讓中國文化以及中華文明進入到全球的價值體系當中。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朱國華教授認為,人文學科要往何處去?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必須保持。文學理論的自覺或自主性的成長過程是漸進性的,不能一蹴而就。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郁振華提出“世界哲學”概念,他認為“世界哲學”不是國別哲學簡單的疊加或者說是拼盤,而是一種面向當今時代問題而生的全新哲學話語。
參會專家深入研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
樹立中國立場,從中國智慧中汲取哲學社會科學新時代理論創新偉力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衛平教授從他本人進行當代中國哲學史(1949年后)研究的思考出發,提出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進而找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道路是當代哲學史研究的時代主題。因此必須要將馬克思主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從意識形態和學術形態維度相互關聯。《東南大學學報》主編徐嘉教授認為中國的道德起源是基于情感而發的,它的思考方式和西方純理性的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國智慧是幾千年歷史經驗的總結,需要更深入體驗之后而形成一種理性的表達。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經濟研究》常務副主編李正圖指出,只有在中國智慧基礎上,才能產生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而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它首先是服務于中國的實踐,由此產生的智慧成果,也同樣能夠被世界各國借鑒。《齊魯學刊》執行主編趙昆教授認為,在今天,儒家智慧隱含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把儒家智慧變成中國智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學理上需要有更多的探討,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踐行也同樣任重道遠。
學術研討會現場
豐富研究維度,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與現實轉化的創新
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學者還圍繞新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視角、新內容、新方法等問題進行交流。上海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哲學分析》主編成素梅聚焦科學與人文關系的演變以及科學與人文融合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主題演講。她認為新冠疫情暴發后,人與自然關系研究重啟,再次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需要關注的熱點。《南京大學學報》執行主編王浩斌教授認為現今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缺乏一個多學科的對話平臺。對于中國的制度和文明的研究需要通過多學科對話的平臺,才有可能推進對于中國之治和中國智慧的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學報》主編杜敏教授從傳播視角下的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創新提出思考。話語體系是不斷創新和不斷建構的過程。從傳播接受的角度出發,一定要考慮到話語的接受者。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葉娟麗教授提出對現時代反智主義現象的擔憂。反智主義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危害也應當引起學術界的重視。
多方聯動、破舊立新,以學術共同體推動學術前沿研究爭鳴
在下午的圓桌論壇上,國內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學報期刊主編熱烈對談。圍繞新時代如何辦“大刊”,進行高校期刊發展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創新性的經驗交流。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文匯報》理論部主任楊逸淇、華東師大學報期刊社黃薇主任、《思想戰線》主編蔣紅教授、《求是學刊》付洪泉研究員等國內優秀學術期刊管理者及編輯分享了其在選題、組稿、出版發行、對外宣傳等領域的優秀經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探索與爭鳴》等期刊的年輕編輯學人也積極發言。
學術期刊主編、編輯交流高校期刊發展運作機制和管理模式
與會學術期刊主編、編輯紛紛表示,辦好學術期刊應當將學者與期刊主編、學術研究與學術發表、學科發展與生產應用形成聯動效應,搭建更為寬廣的學術共同體。首先,應當積極推動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術交流與傳播。其次,還要積極擴大學術期刊受眾,創新學術期刊形式,采用媒體融合等新型的傳播手段,利用互聯網拉長學術論文的能見度周期。此外,學術期刊主編應當具有學術敏感性和組織意識,推動不同學術期刊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鼓勵和支持更多優秀年輕學者提出新觀點新思路搭建平臺、提供機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