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慧城市微腦,海納云以場景樣板落地讓理想照進現實
究竟什么樣的“智慧”,才是智慧城市真正需要的?
這個問題,或許從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就已經在被討論;而一直以來,我們似乎始終都未能得出一個相對更科學的、可操作的、切實有效的答案。
但這一僵局正在被打破。
5月26、27日,全國智標委第三屆第二次工作會議暨第六屆綠色智慧社區產業峰會在青島嶗山君瀾度假酒店正式召開。會上,青島海納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斌發表了一場以“數字迭代·共贏生態”為主題的演講。
一種獨特的智慧城市建設思路——“城市微腦”,也隨著這場演講浮出水面。而這也成為海爾·海納云,這家來自青島的智慧物聯企業,就上文中的問題給出的他思考之后的答案。
以城市微腦,打通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
其實從智慧城市概念最初提出,到在今年的“十四五”規劃中被反復提及,我們對于“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已經相當完備,“智慧城市”藍圖已然清晰、愿景也十分美好;
但遺憾的是,在藍圖和愿景背后,“智慧城市”的高級的理念與先進的技術紅利,卻遲遲未能徹底地惠及城市,惠及產業,惠及每一方百姓。
問題就出在具體的場景身上。這個場景,或許是橫向的社區、園區、鎮街、學校、酒店、商業mall,也可能是縱向的消防、電梯、車庫、照明等等——畢竟,智慧城市的建設最終還是需要這些城市中的末端環節,在智慧的充分賦能下形成合力,成為構成更大規模智慧城市的每一塊肌肉與關節。
陳斌認為,這就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最后一公里”。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海爾·海納云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微腦”的概念,即基于城市中的每一個末端環節,進行對應的完整的生態布局,讓城市中的每一個微觀環節都能被定制化的“智慧”賦能、擁有自己的思考力,并進一步自我造血、形成生生不息的蓬勃迭代力量。
但“城市微腦”只是一種設想。想要將這種設想落到實處,仍需要從科學的邏輯到先進的技術全方位的支持,并非任意一個機構或企業都能駕馭。
而海爾·海納云之所以有底氣提出這一概念,也正是因為它當下所采取的“1+3+X”模式,它的底層邏輯——“場景+生態”,剛好能成為“城市微腦”構想落地的行之有效的推動力。
技術,為“城市微腦”奠基
據了解,在海爾·海納云的“1+3+X”模式中,1即“城市微腦”,3是指IoT物聯平臺、BIM可視化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X是指無線衍生的定制化場景應用。
從這個模式來看,海爾·海納云有底氣提出“城市微腦”的構想,首先來自于它技術上出色的研發能力。
該模式中的“3”,即IoT物聯平臺、BIM可視化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這是海爾·海納云當下核心的三大技術產品。IoT物聯平臺的平臺化智慧物聯能力,BIM可視化平臺的全生命周期、全維度操控能力,以及大數據分析平臺提供的高速的、精準的龐大算力,共同構成了海爾·海納云“城市微腦”構想堅實的技術底座。
而且海爾·海納云的研發能力還在持續成長;更多具有破局意義的技術產品,還在不斷地在這種出色的研發能力的驅動下破殼而生。其中就比如此次大會上全新發布的海納云“天神一號”智盒。
有別于傳統以GPU為核心的算力設備,海爾·海納云“天神一號”智盒采用了異構化計算單元,將CPU、NPU和MCU進行集群,實現了低成本的算力供給,還在算力的基礎上內置了39種場景化的算法,包括業內領先的240幀/秒的人臉識別結構化處理能力,可以節省20%以上的算力成本。
該產品利用NPU在內的計算單元帶來了每秒200萬億次計算的性能,不僅降低了算力的硬件成本,并且能夠滿足視覺、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在內的多種計算場景。
這一新技術的誕生,已經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硬件簡單疊加的智慧社區設計邏輯;它讓智慧社區更像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擁有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分析處理、數據應用的生態能力,并且對軟硬件的統籌給出了新的思路。
場景,讓“城市微腦”走進現實
但技術只是“城市微腦”的基石。讓“城市微腦”徹底從構想走進現實的,是“1+3+X”模式里一種與眾不同的底層邏輯,即海爾·海納云所尤為擅長的“場景+生態”。
其中,場景的定制力和平臺的迭代力,成為了“城市微腦”設想在城市大范圍、多領域落地的重要支撐。
正如陳斌所說:“我們從智慧社區、園區出發,構建智慧城市的微腦,打通城市數字化的毛細血管,破解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同時我們的數字大腦具有場景定制化,會思考,能迭代的差異化能力。”
可定制、可復制——這首先是“場景”最鮮明的優勢。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無論是園區、社區、商業MALL、學校等橫向領域,還是照明、消防、電梯、車庫等垂直領域,它們都是城市中體量龐大又情況各異的末端環節;而模塊化的場景思維,不僅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快速匹配對應場景,同時還能依用戶要求進行靈活的模塊增減,進行定制化設計,這些特點剛好能夠讓“城市微腦”適應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復雜現狀。
“我們能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海量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陳斌說,“以社區為例,我們能通過社區中存在的6大生活空間為載體和用戶最關心的8大場景,通過海納云社區數字化平臺,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制N種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創造用戶最佳體驗。”
由于始終以用戶的切身需求為出發點,目前海爾·海納云的智慧消防、智慧電梯、智慧車庫等多個智慧場景已經十分成熟,且已經得到了行業的普遍認同。
例如針對近期熱議的電動車進電梯問題,海納云·梯之網能夠實現電動車進入電梯的系統自動識別,梯門會在電瓶車離開前拒絕關閉,同時警報也會實時傳送至總控室,以保證特殊情況下所必需的人為介入,從而從根本上杜絕隱患;
而針對頻發的、危害極高的森林火災問題,海爾·海納云智慧消防場景,則能夠通過從硬件升級到平臺加持的全方位改造,構建起“天、地、人”立體網絡的高科技硬件監控網,從根本上解決森林火災預防、撲救和保障三大體系的智慧化建設難題——
其中,城市消防方面,海爾·海納云現已為青島波爾多小鎮等幾十個小區提供了“防患于未然”的火災預警、消防栓日常監測等物聯服務,讓社區消防安全時刻“在線”;而森林防火方面,為重慶鐵山坪森林公園量身定制,通過建設“一張網、一平臺、一中心”,形成全覆蓋、一體化、智能化的智慧森林防火監測管理體系, 覆蓋近2萬畝森林面積,打造出重慶江北區的森林防火示范標桿項目。
還有車庫中經常困擾用戶的結露潮濕、照明能耗浪費等問題,也都能夠在海爾·海納云智慧車庫場景中,借助智能防結露系統、智慧車庫照明系統等得到有效解決。
生態,讓“城市微腦”生生不息
與場景的可定制、可復制特性相對應的,是海爾·海納云“生態”思維的兼容與開放;基于“生態”而來的“城市微腦”,帶來的則是行業壁壘的突破,和更具可持續意義的自我迭代力。
首先,將“城市微腦”快速覆蓋到整座城市,這絕非一家企業之事,它需要集合行業上下游不同企業,鏈接起數據、接口等標準各異的海量終端;而海爾·海納云所打造的“智慧+”物聯網生態平臺具有千億級接入能力,它瞄準的正是行業中的數據、接口壁壘的問題。
“海爾·海納云能廣泛協同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知名企業等生態伙伴,共建多元化的生態平臺,”陳斌說,“并且我們能吸聚多方生態資源方,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生態模式。”
“而且當下智慧城市建設中主要面臨的因業務協同、實際落地、多方管理帶來的頂層規劃問題,也能夠在這種生態思維中,通過高兼容度平臺的打造而得以解決。”
其次,無論是“城市微腦”還是“智慧城市”,想要實現真正的“智慧”,它們最終都必須從高成本的“被動改造”,走向根據可持續意義的、能夠自我造血與迭代的“主動煥新”。
而據陳斌介紹,海爾·海納云的TO G的社區綜治平臺、TO B的運營管理平臺、移動端的APP平臺、TO C的HIM平臺、大數據平臺等,均可根據變化的需求進行平臺的迭代升級而無需設備的二次投入,平臺的架構支持可持續發展。
“城市微腦”的構想與“場景+生態”的模式,已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完整閉環——場景與生態兩大思維的協同,為海爾·海納云“城市微腦”構想提供了培育的沃土;而海爾·海納云“城市微腦”的落地和推進,也將不斷驅動場景與生態發揮自有優勢,繼續探索到突破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更多方式與可能。
樣板,帶來“城市微腦”的更多可能
以“場景+生態”為支撐的這種先進的“城市微腦”概念,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實踐機會。
青島西海岸的王臺鎮街樣板,就是海爾·海納云真正運用“城市微腦”改變城市治理的成功案例。陳斌介紹,該項目歷經一年的成功運行,已經自動研判2w多事件,減少經濟損失2000多萬,并獲評了山東省5G應用示范試點;
膠州三里河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也是海爾·海納云以打通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為目標,著眼當下熱門的城市更新領域而打造的老舊小區改造樣板:
海爾·海納云為該項目引入了“膠州市綠色智慧住區服務平臺”,它依托海爾·海納云特有的AIoT數智融合技術,能夠將社區中人口、房屋、車輛、時間等基礎數據與空間地理信息相互關聯。
在這里,政府基層對社區的統籌性管理因此成為可能,改造后社區的基層管理工作也將更具系統性與延續性。
但遠不止是社區——
著眼智慧城市所真正需要的“智慧”,海爾·海納云以“城市微腦”理念為指引,在消防、電梯、照明、車庫等多個城市垂直領域場景中,在全國范圍不斷落地優秀的實踐樣板:
例如在重慶鐵山坪森林公園,海爾·海納云的AI森林防火預警監控系統現已在這里成功上線。該系統融合了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能通過視頻分析、地表火探測、智能管控、3D高清衛星圖以及決策指揮等模塊的組構,以“一張網、一平臺、一中心”為架構,真正實現一種全覆蓋、一體化、智能化的智慧森林防火監測管理體系的搭建。
高時效,低人工,全協同。重慶鐵山坪也因此成為了全國知名的優秀的智慧消防樣板。
這或許就是智慧城市所真正需要的“智慧”。智慧城市的建設紅利,最終必須、也一定要惠及到“人”的身上;而由園區、社區以及電梯、消防等無數個具體場景構成的這些“城市微腦”,就是將智慧城市紅利帶到百姓身邊的“最后一公里”。
正如陳斌演講的主題——數字迭代,生態共贏。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的是創新的技術,是先進的思路,是自我造血的、生生不息的迭代能力,是從政府、到百姓、到行業生態中每一家企業的共贏。
陳斌說:“海爾的精神就是‘誠信生態,共贏進化’,也歡迎更多的生態方與我們一起共建智慧產業生態。”或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場景+生態”的賦能下,“城市微腦”的設想終將穿越城市的“最后一公里”,走進現實、走到我們身邊——
真正的“智慧城市”理想,已經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文/單爍)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