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鎮大堰的綠色“魔法”:破的舊的不要的,統統變廢為寶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近日,全國首個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小鎮規劃方案公布,位于寧波奉化區的大堰鎮從一眾風景秀麗的小鎮中脫穎而出,率先進行試點。這座地處奉化江上游,坐擁山水風景,人杰地靈的浙東小鎮究竟有何魅力?一起去鎮上幾個村子逛逛吧!
箭嶺村:垃圾不止變肥料,環保集市添熱鬧
箭嶺村遠離塵囂,依偎在天臺山余脈中,緊鄰橫山水庫,沿山路進村,給人最鮮明的印象是山水秀美,還有一份整潔、有序的舒適感。
河道無垃圾,地上無煙蒂、山上田頭無毒物,家中無雜物。這些肉眼可見的情景不僅是村里打造“零污染村莊”形象,而是村民實實在在的行動成果。
箭嶺村的河道小景 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2017年11月,村干部、愛心鄉賢和志愿者圍繞“保護飲用水源、整潔美化村容、提倡垃圾分類、改善人居環境”目標,開始著手鄉村生態建設。
月季園
根據村里實際情況,他們從垃圾分類、塑料制品減量和餐廚垃圾再利用等方面為抓手,鄉賢代表劉安芬帶頭和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戶給村民做垃圾分類指導,村民家中使用細分化的垃圾桶,村里馬路上設有“垃圾臨時寄存點”。道路上設有各種環保知識牌……動員起全村人民積極參與,踐行綠色生活。
劉安芬與志愿者團隊分享環保酵素知識 大堰鎮 圖
垃圾臨時寄存點
專業的垃圾分類處理區
村民們巧用廢品
記者走訪當日,在村衛生服務站門口的廣場上,只見村民拎著大包小包排著隊,細看發現他們個個帶來的都是自己收集的垃圾。
箭嶺村環保集市
原來每月農歷十八是箭嶺村環保集市日,集市是以垃圾分類回收兌換模式的村民聚會。對有毒有害的農藥瓶、農藥袋定價回收由農資公司處理,廢電池、廢燈泡可折價換新,舊家電、舊衣帽、廢紙、廢鐵、塑料、煙蒂煙盒、易拉罐、過期藥品等23類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都有對應的積分,例如500克煙蒂換2個積分,60個塑料瓶換1個積分,村民用積分可以兌換牙膏、肥皂、紙巾等日用品。
環保集市現場,村民將收集的易拉罐兌換積分
“以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以更‘接地氣’的方式讓所有人參與到環保事業中,讓大家開開心心地做環保,健健康康地可持續生活”,大堰鎮主要負責人周唯說。
箭嶺村 村景
箭嶺村另一個特色就是環保酵素。村民日常產生的餐飲垃圾如菜梗、菜葉用來發酵做酵素,在“酵素”工坊里可以看到各種制作中、制作完成的酵素有機肥料,它們都是本地農田的“養分”。2019年村里開辟了酵素水稻種植試驗田,產出的綠色大米常常供不應求。
箭嶺村酵素工坊
酵素水稻種植試驗田
如今,伴隨著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小鎮的開發,箭嶺村的“零污染”治理經驗將進一步輻射大堰鎮區附近以及萬竹、南溪、洞坑等北部村團,成為鄉村綠色體驗生活區的示范。
謝界山村:老宅換新顏,民宿激活新資源
大堰鎮西北部藏著一個歷史文化名村——謝界山村。
謝界山村 村景
村子的名字據說和中國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有關,傳言大詩人曾在此駐足,寄情山水。
時至今日,村里仍留存了相對完整的古建筑群,景致宜人。沿著古道拾階而上,一座名為下埭屋大閶門的民宅映入眼簾,閶門為晚清三合院式建筑,經修葺后能看到檐柱雕有的龍頭、仙人等圖案,精巧美妙。
謝界山村 下埭屋大閶門
但之前幾年,這座古閶門曾面臨倒塌的危險,幸而村里積極探索閑置農房項目,村委會與大閶門的農戶簽訂租房協議,由村集體統一租給民宿運營。
爬上古道更高處,就能看到村里招牌民宿燕來山田,運營團隊將老宅進行改造,辟出了寬敞的大廳和7間客房,整體設計透著質樸和優雅。靠山林的地方有小木屋,散發著童話氣息。聽村民介紹,這里在節假日基本一房難求。
燕來山田民宿 木屋區
由于謝界山有不少類似的閑置民居,發展民宿是激活這些資源的積極嘗試,加之已有的一些村民基礎配套設施,趁著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小鎮的東風,當地民宿產業也有望迎來新的機遇。
謝界山村 閱覽室
后畈村:破缸瓦變成藝術品,鄉村文藝“小網紅”
始建于唐朝末年的后畈村一直是浙東千年古村的名片之一,也是“全國文明村”的典范之一。
“老牛耕田”
2016年左右,村里危房拆除、村貌治理的過程中,一些村民發現了不少破缸罐、舊轉瓦,他們便發揮創意,嘗試做出的第一件藝術品“老牛耕田”就成為了爆款,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打卡。這大大激勵了村民的創作意愿,大家集思廣益,陸續推出了具有農村元素,寓意美好的一系列缸瓦藝術作品,它們被錯落有致地安放在村里的角角落落,漸漸地,整個村就成了缸瓦藝術村。
缸瓦藝術村
在村中花園池塘里有一件大型的裝置“下沙月色”,人們不仔細看也許根本想不到這是用廢棄缸瓦碗碟拼接而成,村民董位飛、董孟國發揮奇思妙想,用廢舊材料演繹了嫦娥奔月的景象,令人贊嘆“高手在民間”。
“下沙月色”
池塘邊,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一筆一畫地描繪著屋瓦,沉浸于古建筑的魅力之中。
寧波大學潘天壽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寫生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寧波及長三角地區的游客來訪,后畈村也成為了全域旅游的“小網紅”,各式形神兼備的鄉韻雕塑不斷誕生,也讓人更期待鄉村文藝的美好未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