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袁隆平偉大?近代中國糧食危機歷歷在目,糧食夢不能丟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晚清史46#民國史59#中國近現代史119
默哀!袁隆平教授
袁隆平教授于2021年5月22日去世,他是“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今天中國不斷崛起,社會的安定是崛起的基本條件,中國有14億人,人均耕地并不充足,但中國沒有像非洲那樣,因龐大人口引發的糧食問題而產生社會危機。中國人能吃飽飯,袁隆平教授功不可沒。袁教授最杰出的貢獻就是雜交水稻,這種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實說到糧食,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今天中國富裕了,糧食不夠吃可以從外國買嘛!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因為近代中國的糧食危機和洋米入侵告訴我們,中國的發展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糧食問題,中國人絕不能依靠洋米。
水稻雖小,堪比核武器
一、近代中國的糧食危機
明清以來受惠于高產作物,中國人口急劇增長,康雍乾時期,中國人口達到2億,清末更是超過4億。在和平穩定、無內憂外患的年代,依靠高產作物,中國也僅僅是勉強能養活這么多人口,但已經開始進口糧食以彌補不足,比如1717年,康熙發上諭給沿海官商,鼓勵他們進口洋米,他叮囑海關官員要善待進口洋米的官商,“不許藉端需索”。但是1840年以來,中國被迫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國糧食危機終于出現。
清代農業
鴉片戰爭后,列強取得關稅特權,洋貨大量入侵,擠壓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19世紀70年代中國發生了被稱為“丁戊奇荒”的特大旱災,中國北部幾省幾乎全部遭災,受災人數達1.6億,死亡人數達1000萬,中國急缺糧食。洋商趁中國旱災加緊傾銷,1867年,洋商出口給中國的洋米為38萬擔,到丁戊奇荒發生的1877年,出口到中國的洋米已超過105萬擔。洋商借丁戊奇荒打開了中國糧食市場,到1920年為止,每年進入中國的洋米都在600萬擔以上,而洋米入侵反過來又擠壓了中國本土大米的生存空間,致使中國的大米銷售困難。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戰火紛飛,想要安穩的種田幾乎不可能,這又給了洋米入侵提供了方便,自1921年起到1936年,中國洋米進口每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1600萬擔!
丁戊奇荒下的國人
二、進口洋米的原因
近代帝國主義極其可惡,它們刻意只讓殖民地發展單一作物,致使殖民地無法離開宗主國。比如南美的古巴就被限定發展糖業,別的東西幾乎沒有,糖需要出口,而生活物品需要進口,轉運貿易就被壟斷在列強手中,列強實際控制了古巴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古巴至今還是貧窮不堪,南美諸國經濟大多如此。列強對中國等亞洲國家也是采取這種辦法。
今天的南美經濟仍然不好
近代帝國主義國家把中國當作原料產地和輸出地,中國的大豆是列強熱愛的原料,大豆在近代占中國出口物的90%,在1911年,大豆出口已經達1300萬擔。而列強為了方便控制中國,除了金融控制、軍事威脅外,更是對基礎生活物資采取了傾銷的方式,他們憑借關稅特權,低價向中國輸出大米等物資,迫使中國更加依賴外國。對中國的傾銷也是列強平衡本國物價的手段,比如30年代大危機時期,列強就大肆對華傾銷糧食,即便1932年中國糧食豐收,但進口大米仍居高不下。
當然,因為中國并非完全的殖民地、中國領土又大,所以列強想要中國發展單一作物的美夢不可能實現。但在軍閥割據的情況下,軍閥只占據一地,列強就會通過武器、糧食的誘惑來培養代言人。比如奉系軍閥張作霖垂涎關內,屢次參加對關內的戰爭,其部隊不下35萬,連年打仗,東北糧食又不足,于是日本就十分“大方”地每年向他出口30萬擔朝鮮大米以補不足。
影視劇中的張作霖
除日本以外,其他列強向中國輸出的大米多來自東南亞殖民地和印度,這些地方產的大米占據列強向中國出口大米總量的90%。列強以近似奴隸制盤剝的方式驅使殖民地百姓種植稻米,低價收購,然后輸往中國。本就是低價收購、中國又沒有關稅保護,這就使得洋米價低,在中國銷量極好,洋米價低反過來擠壓了中國本土大米的市場,中國的大米產業逐漸萎縮。
三、糧食危機的危害
糧食問題是事關政權死活的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之一,糧食就是列強操控中國的一個把柄。如前所述,列強可以通過武器、糧食挑動各路軍閥混戰,引誘一個軍閥攻打另一個軍閥,自己坐山觀虎斗,最后再來適當調停,凌駕其上,近代幾次著名大戰,如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背后都有列強挑動的影子。
影視劇中的軍閥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的主要糧產區紛紛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東部工業也隨之內遷。重慶是個山城,產糧有限,但四川成都被稱為“天府之國”,糧產較多,雖然受到洋米的沖擊,但憑四川的產糧,川渝地區基本還能維持穩定。可是伴隨著大批量中央人員的入駐,以及日本飛機的轟炸,重慶糧價即刻飄漲。1940年3月,重慶每擔米40法幣,到7月已經漲到100法幣,嚴重的糧食危機已經引發了社會動蕩。
重慶大轟炸
貴州是指定的內遷“大后方”,貴州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基本不產糧食,受洋米影響最大,大量外地人員的到來又給該地帶來巨大的糧食壓力,買辦和商人趁機囤積居奇,1938年12月16日,貴州米價20法幣每擔,但1939年1月已經漲到了30法幣每擔,1942年又漲到了60法幣。米價漲,物價漲,昂貴的價格促使貴州屢屢發生搶米風潮和匪患;對物價的不滿,還引發了貴州人民對政權的不滿,這種不滿在國家危難關頭是相當可怕的。貴州的騷動一度驚動了重慶政府的軍事委員會,1940年11月,委員會特意致電貴州省政府,要認真解決糧食問題。
為防止因后方不穩而影響前方戰事,中國只能更加依賴進口糧,而且因為沿海淪陷,只能憑借滇緬公路運輸糧食,英國瞄準這一點,以關閉滇緬公路為要挾,1941年逼迫中國割讓云南部分領土,中國被迫答應。
貴州多山地
文史君說
近代一次次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糧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今天中國的人口是14億,遠遠高出近代的4.5億,而且人均耕地相對不足,傳統農作物完全不能滿足中國人的需求。但今天人們的生活和飲食都得到了極大豐富,我們接下來還要完全消滅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種經濟建設的根源是社會安定,而社會安定的根本在于人們能吃飽飯。從這一點上講,袁隆平教授培養的高產水稻就是今天我們能一心一意搞建設的基石,是14億中國人和平生活的基礎。巨星總會隕落,袁隆平教授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里的超級雜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掃把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另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國士無雙,當如是也!
參考文獻
李林:《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業問題》,河北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于首濤:《1920年前后中國糧食進口問題初探》,內蒙古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系我們
稿酬優厚
原標題:《為什么說袁隆平偉大?近代中國糧食危機歷歷在目,糧食夢不能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