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電視劇“深度冤枉”的歷史人物
原創 花花 印客美學
很多歷史人物名字,一提到便聯系上固定的印象,比如黑臉包公、矮丑武大郎……
事實上,這些人物大多都是被誤解的。
先是小說話本杜撰,再到近現代影視劇沿用,更加深了人們對他們的誤解。
那么,就讓小印帶大家來看看這些被誤解的歷史人物吧。
-01-
陳世美
被冤枉了千年的“渣男”
丈夫考中狀元,招為駙馬,秦香蓮攜子女千里尋夫,陳世美為保富貴,竟然不認妻子,甚至想殺人滅口,終至被鐵面無私的包青天推至狗頭鍘下……
《秦香蓮》這部話劇,劇情撼動人心,幾百年來一直為人所唱。
但是強加到歷史上那個好端端的縣令陳世美身上,就有點殘忍。
事實上,陳世美歷史上實有其人,只是經歷與戲劇中的那個陳世美極為不同。
歷史上的陳世美雖然也是出身貧寒,娶一位秦姓女子為妻。
妻子日夜紡織,供陳世美讀書。
陳世美寒窗苦讀終于中了進士,被委以地方縣令。
但與影視劇完全相反,據說歷史上的陳世美不僅和妻子相敬如賓,還廉潔嚴明、懲惡揚善,深受百姓擁戴。
為什么會這樣呢?
據記載,陳世美是清代官員陳年谷,又名熟美。在得到康熙賞識,成了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之后,很多同學同鄉都前來投奔,希望得到一官半職,但陳世美都拒絕了,希望他們刻苦攻讀,靠自己的本事。
因此就有人心懷不滿,把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拋妻滅子的故事,糅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了戲劇《秦香蓮》。
因為宋朝包公案的流行,許多歷史人物也就這樣被讀者誤解了。
-02-
諸葛亮
真是神機妙算?
提到諸葛亮,便會想到神機妙算四個字,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是算無遺漏么?
實際上,三國志有記載,與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干相比,他的軍事才干并不像后來小說或者影視劇中渲染的那樣出眾。
大部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都是虛構的。
舌戰群儒、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都未曾在歷史中記載,而廣為人知的火燒赤壁也是周瑜的計謀,草船借箭更是孫堅孫權父子的事跡,火燒博望坡也與諸葛亮無關,是劉備的功勞。
至于空城計……司馬懿那時還在當荊州都督,根本沒機會來聽。
諸葛亮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虛構或者化用他人的,畢竟演義僅僅只是演義。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流變過程。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諸葛亮形象就很有名士風度和神異色彩,而且一些作品開始美化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稱他機智多謀而且善于用兵。
到了唐代,諸葛亮則被文人視為士子的楷模和賢相的典范,有人甚至將諸葛亮與儒家賢圣相提并論,從而使諸葛亮的形象有了儒家色彩,也為宋元文人美化或神化諸葛亮形象奠定了情感基調。
宋元時期,民族矛盾較為尖銳。從南宋開始,便有一些愛國文人將數次北伐志在一統的諸葛亮視為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
元代深重的民族壓迫,更使一部分文人想到想要興復漢室的蜀相諸葛亮,便竭力夸大他的軍事才華,塑造成了一位可以呼風喚雨的軍師。
到元末明初,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出了完整的諸葛亮形象,也就是影視劇中幾乎完美的諸葛亮。
到現在,諸葛亮的形象仍未固定,隨著國人對社會生活的認識、理解和追求而不斷變化。
-03-
武大郎
居然是崇文尚武的官員?
在水滸傳里,有個格外凄慘的人物,那就是形貌矮小丑陋還被毒殺的武大郎。
那么,歷史上武大郎真的是這樣么?
現在很多人說《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形象是后人的詬毀,證據是一塊新出土的墓碑,大意是說武大郎是個崇文尚武的人,還中了進士做到七品官員,而且潘金蓮也是名門淑媛。
但事實上不論是傳言中是原型的武植還是潘植,都有許多漏洞,不論時間還是官職都有很大的出入。
而單單從二人名字,就可以推測武大郎、潘金蓮都是虛構的人物,大郎和金蓮都是古代習慣用名,就像李雷和韓梅梅。
只是挪用了當時通奸弒夫的傳說,生活在清河的武姓受不了武大郎形象的影響,于是在修撰族譜、篆刻墓碑時, 有意識地重新虛構了武、潘的形象。
-04-
包拯
臉不黑也不是偵探
包拯是我們十分熟知的角色,一提到他大家腦子里就浮現出黑臉、額頭還帶月牙,剛正不阿且斷案奇準的形象。
那么,歷史中包大人真的是這樣么?
實際上,歷史上的包拯并不是什么黑臉還長月牙,而是一個相貌堂堂的人物,包氏家族祖傳的畫像和歷代開封、合肥包公祠的塑像便是明證。
清朝后期,戲曲興盛起來,包公藝術形象借助戲劇平臺廣泛流傳于民間,或多或少添加了鬼神色彩。
用特殊的長相來說明人物的不凡:傳說包公天生臉色黝黑,又以此引申到鐵面無私、清廉的含義。
到清末京劇中,包公面相基本定型,不僅面黑,月牙也開始出現額頭上。
月牙形的花紋,一般說法是他能下陰曹地府斷案。
其實真正的包拯生于廬州合肥虎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
少年好讀,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從知縣一步步到監察御史、轉運使。
并不像影視劇或傳奇文學那樣,包拯斷案偵探的本領很厲害,他其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在任職期間,不僅挖井開渠整治環境,還廢除給官員送禮的弊政,更防備契丹建議備戰,經常要求減輕徭役,甚至支持改革鹽稅。
-05-
紀曉嵐
不僅結巴還好色?
說起紀曉嵐,大多人腦海里一定會浮現出張國立扮演的形象,口齒伶俐相貌端正。
而實際上,歷史中的紀曉嵐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史書記載紀曉嵐不僅結巴,相貌丑陋,還是近視眼,不但喜好女色且日常只吃肉,更是特別喜歡抽煙。
和影視劇里完全不同的地方還有許多:紀曉嵐1724年出生,比乾隆小13歲,比和珅大26歲,南巡那會兒乾隆51歲。
電視劇里紀曉嵐住在閱微草堂里,沒有妻兒,事實上紀曉嵐十七歲就結了婚,后來更是陸陸續續又迎娶了六房妾。
乾隆對紀曉嵐,也僅僅是當個任意役使的文人看待,毫不受寵,更因為為親戚逃脫刑法被發配新疆烏魯木齊贖罪。
-06-
龐太師
錯的是龐吉不是龐籍
包青天有關的電視劇里刻畫了包拯、展昭等一批正義的清官俠客,而龐太師龐吉則被塑造成結黨專權、陷害忠良、貪贓枉法的奸臣。
因為名字相近的緣故,很多人認為龐太師的原型就是北宋宰相龐籍,這實在是冤枉了龐籍。
歷史上的龐籍不僅不是一個奸臣,反而是一個能臣干吏,宋史記載了他許多正直敢于諫言、忠誠勇毅報效祖國、推舉賢人的許多事跡。
不僅如此,還在保家衛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渾州西北的橋子谷,是西夏進攻北宋的必經之地。
龐籍派部將狄青率領萬余人,在橋子谷旁修建軍寨駐兵,招募百姓進行耕種,并收獲糧食供應軍需。
在龐籍的主持下,北宋接連收復失地,逐漸扭轉了戰爭局勢。
可以說,龐太師與歷史上的龐籍毫無關系。
-07-
寇準
居然是個舞蹈達人?
提到楊家將里的寇準,便會想到一個不按常理出牌還清廉到摳門的老頭。
關于寇準近乎完美的清官形象虛構,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楊家將中審問潘仁美、寇準勸皇帝親征的橋段。
但歷史中的寇準十分自傲,而且鋒芒畢露喜愛喝酒,生活更是奢侈無比。
更令許多人不會想到的是,寇準還特別喜歡跳舞,一跳要跳一天。
對于中國歷史的記述,歷來存在兩個傳統:一是史傳傳統,二是小說戲曲傳統。受不同傳統的影響,相同的材料可能會被引入不同的闡釋方向。
說到根本,寇準完美的清官形象,和民族感有很大的關系:
宋朝從建立開始就處在外族威脅下,軍事斗爭長期失利,民眾只好將情感寄托在了小說人物上。
-08-
潘仁美
戰功顯赫的“奸臣”
潘仁美在影視劇或者小說中一直都是個大奸臣,不僅公報私仇還處處陷害楊家將。
潘仁美的原型人物是潘美,他既沒有陷害過楊業、射死過楊七郎,也沒有受過寇準的勘問,導致投降遼國。
恰恰相反,無論是在宋平定叛亂爭取統一的戰役,還是在抗擊北獲契丹貴族的戰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戰功赫赫。
故事中的忠奸斗爭,明顯都被過度渲染了,劇中奸臣所做的壞事與歷史原型人物沒有關聯,像潘仁美、王欽若對楊家的陷害,也只是藝術虛構。
楊家將的具體情節,不少可以斷定為歷史上從未發生,且大多違背史實,這些劇情也全是虛構的,歷史上毫無記載。
這樣的一個大忠臣大功臣,就因為楊家將的小說,變得聲名狼藉直至今日。
正是因為需求的不同,和正史相比,文學作品大多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和夸張,也就形成了歷史人物的固有印象。
-09-
濟公
平平無奇又狂妄自大
我們所熟知的熒幕形象,一定少不了這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邋里邋遢卻讓人十分喜愛敬重的濟公和尚。
各種神奇的法術層出不窮,那么,歷史上的濟公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道濟出身世宦,是都尉的遠孫,同時他出家的師傅又是當時靈隱寺的高僧佛海禪師。
歷史上的他或許因為出身不同,實際性格狂傲而且沒有親和力,但也耿直清高;言語精練合乎法度,但卻又為喝酒不惜衣不蔽體。
因為有這些異于他人的行為而被叫作濟顛。
道濟的神化, 是在他圓寂火化后出現晶瑩的舍利為起點的。
在道濟圓寂后, 就出現了對道濟舍利的崇拜, 杭州地區的百姓收集道濟遺存的舍利,安放在雙巖下。
被神化的道濟形象, 漸漸與南宋杭州地區濃厚的羅漢信仰聯系在一起。
宋代羅漢信仰空前盛行,多處塑有五百羅漢像,在當時的佛教文學、方志、筆記當中羅漢形象也時有出現。
在這樣的時代與地域文化背景之下,來自天臺又在杭州出家的道濟, 被舍利信仰神化后,又被傳說為羅漢,也是合乎情理的。
而后人又不斷將羅漢的故事添加到了濟公的身上,便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濟公形象。
-10-
高力士
為國為民好宦官
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被塑造成了奸臣小人的形象。
實際上高力士可謂忠心耿耿、為國為民。
高力士本姓馮,是潘州人。
他出生時佛教盛行,家里貧窮,又剛好被選為金童,便凈身在寺廟中。
武則天年間,高力士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在寺院里見到后送進皇宮。他聰明伶俐,進宮后甚得武則天喜歡,就被留在身邊做了個小太監。
后來因一點小事惹惱了武則天,挨了一頓打后被趕出宮。大太監高延福見其可憐就收他為義子,改姓高。
在宮廷斗爭中堅決站在唐玄宗一方,利用和尚道士為李隆基登基造勢,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宦官。
盡管權力空前,但高力士仍對唐玄宗忠心耿耿,做過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
他推動了唐玄宗任賢納諫、崇尚儉樸、調和君臣矛盾。
在安史之亂中,也是他一路護送皇帝到四川,后來得知李隆基駕崩吐血而死。
說到這么多被誤解的歷史人物,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藝術作品涉及到真實歷史人物時,藝術作品應該有怎樣的原則?
不少學者對藝術虛構問題早就有統一的認識,他們認為這種藝術虛構必須要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進行,而不能隨心所欲地杜撰。
但藝術作品往往是將歷史人物,再度塑造為一個活生生的在世存在者。
其間人物的具體形象,如何把握真實與虛擬的比重值得我們深思。
東方弧.陳世美背黑鍋300多年[J].農家之友,2015,(03):36.
趙江濤.包拯藝術形象的歷史演變及其政治價值轉化[C].武漢理工大學,2019.
李夢悟.歷史·歷史真相與歷史學家的責任[J].中州今古,2000,(01):50-52.
冀川.說一說真實的紀曉嵐[J].工會信息,2020,(14):32.
鄭增樂.從寇準的形象看民間視域對史傳的偏移與簡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伏滌修.論楊家將戲曲對歷史的傳奇化改造[J].戲曲藝術,2019,40(04):38-43.
富云.潘美是大宋功臣[J].政協天地,2006,(09):51-53.
黃海濤.龐籍不是龐太師[N].中國紀檢監察報,2021-01-15.006.
呂堃.濟公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闡釋[J].天中學刊,2012,27(06):24-27.
趙映林.唐代的“另類”宦官[J].文史天地,2020,(10):44-48.
劉大印.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流變研究[C].山東師范大學,2012.
趙煒霞;田明珍.論《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失度”華中人文論叢,2013,v.4,46-48.
李若楠;魏代富.小說研究中歷史與傳說的關系問題——從潘金蓮弒夫說起[J].菏澤學院學報,2019,41(03):110-113.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原標題:《被電視劇“深度冤枉”的歷史人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