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劉歡:音樂遠遠高于我的生活感受
很久以來,劉歡幾乎成為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在大陸歌壇的流行風向中屹立不倒,走紅于“西北風”盛行、大陸搖滾崛起、港臺歌手涌入、校園民謠、以及“94新生代歌手”(孫悅、楊鈺瑩、毛寧)的時代,卻直到所有與他同時代的浪潮都已平息的今天,亦能唱一首歌是一首歌。
《好漢歌》的率性草莽,《千萬次的問》的大氣堅定,《從頭再來》的真摯溫暖,皆在適當的時候出現,亦因為劉歡的演繹而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浪潮中,聽到如《從頭再來》這樣的歌,是要落淚的。而近年的一部權力與情欲交織的《甄嬛傳》,本是中國文化中最勾人去看又最齷齪不堪的內容,卻因為他寫的那些古雅潔凈的歌而有了懷古的意味。
之所以成為全中國被大眾接受程度最高的歌手(至少是之一),是因為早年熱愛古典音樂的劉歡從未給自己劃分界限。站得高,不拘泥,只為了做出最適合的音樂。比如他當年為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做音樂,“試過ROCK一點的,也試過像FUNKY這種風格的,卻最終決定中庸一點。片尾本來全部決定用弦樂,后來發現效果不好,還是選擇了電聲。”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劉歡一直是隱在音樂背后的人,和這個圈子始終保持疏離。他常年教授西方音樂史,不好拋頭露面,以教師的身份和學校為榮。他身上一直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氣質,博學,溫厚,較真,有堅守的準則。
采訪劉歡,是因為他為《中國好歌曲》的學員涂議嘉制作了一張名為《我們是誰》的EP。涂議嘉,或者說《中國好歌曲》,是劉歡付出了很大心血的事情。一檔真人秀能不能改變歌壇現狀,不策劃不表演的真人秀存在嗎?劉歡相信真人秀的本質在“真”不在“秀”,點滴努力亦是努力。在這個問題上,記者和劉歡的看法不同。行文之間可見劉歡的真誠和執著。
以下的這篇郵件專訪,字數較多,劉歡希望勿作刪改。除了關于真人秀的話題,還涉及他對唱片工業和原創生態的看法,他的創作,音樂品位,喝酒與喝茶,對“魔巖三杰”時代的看法,以及基本的處世哲學。
有的回答很短,比如寥寥一句話:“算你看對了一次吧”。有的回答則洋洋灑灑,從《哥德堡變奏曲》、《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談到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Dark Side of the Moon》,夾雜很多感嘆號。見文如見人,就是這樣一個劉歡。
【對話】站在陰溝里仰望星空才偉大
澎湃新聞:《中國好歌曲》你幾乎全程參與,盡心盡力。這樣的努力是因為你真心覺得一個節目能夠為中國原創音樂做出貢獻嗎?
劉歡:聽您的話好像“做出貢獻”是不大可能的?的確,憑一檔電視節目想改變中國原創音樂的現狀是不可能的,但我們總得做點什么吧,總比天天抱怨要好吧。這兩年的電視秀既然推出一些歌手,就一定也能推出一些好歌,事實證明《中國好歌曲》也做到了。
澎湃新聞:選秀舞臺上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人/事是什么?
劉歡:我無法在這里給您列舉什么人什么事,《好歌曲》給我的總的印象是總體水平超過了我的預期。在節目開錄之前心里真的沒有底,節目要求盡可能是新歌,什么樣的人會來,能來,歌曲都是些什么形態,我們作為“導師”全然不知,兩三場初選下來還真的不錯,后面就比較有信心了。
澎湃新聞:你曾說過對唱片業失望,又為什么依然選擇通過唱片的渠道提攜新人?
劉歡:我們的唱片是不景氣,但對于涂議嘉,一張全部原創的專輯還是能夠更全面地展示她,而且她也累積了足夠量的創作。
澎湃新聞: 說到唱片,不少獨立音樂人選擇做完專輯直接免費上線,一來是中國盜版太猖獗不如索性免費,二來他們也覺得犒勞歌迷一下挺好,收入則主要來自現場演出。說到底,不管大環境如何,音樂人們對唱片的執念一直都在。但是你不太出專輯,為什么?
劉歡:這就是我們唱片的悲哀,也是我的悲哀,說到“犒勞”,我覺得是對兩方面的嘲弄,音樂人做了音樂做了唱片,免費“犒勞”出去,是出于無奈,但歌迷不一定是不付錢的呀。從搜狐記者前幾天采訪時告訴我的《201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中列舉的數字看,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2013年達到2716.5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9%,2013年中國數字音樂市場規模達到了440.7億元,無線音樂市場規模占了397.1億,雖然在線音樂市場(更多以唱片形式出現)規模僅為43.6億,但尤其是到了2014年,各種支持3G、4G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音樂客戶端,已經很難分清楚無線和在線,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利潤都去哪兒了?為什么總是弄得要產業最源頭的音樂人免費“犒勞”呢?
澎湃新聞: 你說過在選秀的舞臺上,你的這一塊是完全不受干預的。但是一個不經過策劃,或者說完全沒有表演和事先安排成分的節目是不會好看的。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你是怎么處理的?
劉歡:我很驚訝您也堅信選秀節目的好看是由于事先安排和表演,抱歉,我不認為是這樣。電視真人秀的核心特色就是“真”,這也是這種電視節目形式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如火如荼的真正原因,一些真名實姓的人在鏡頭前真實地展現自己,觀眾可以從他們的行為以及對事情的反應看到他們真實的個性、真實的習慣,電視在這里要做的不是編排和導演,而是捕捉和選擇,采取錄播的方式就是為了甄選出真實中捕捉到的精彩的部分,我們在錄制過程里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展現和精彩的碰撞是設計不出來的,也是演不出來的。其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第一季好歌曲我隊里的學員張嶺選送作品參賽,節目組沒人走漏風聲,比賽前一個月我碰到他他自己也沒說,所以當我推桿后認出他時我完全驚著了!而這些是演不出來的。這才是真人秀的魅力!因為大家已經明白真人秀的真諦就都遵守規矩,以取得最好的節目效果。所謂設計,這就是!而不是像有些選秀節目甚至有些導演所做的事先安排好每個細節。我無法在這里給你一一列舉。說到策劃,那是指對整個節目進程和模式的規劃,而不是對我們這些參與節目的真人的言行。我認為真正優秀的真人秀導演,應該具備把握整體模式框架走向和后期選擇素材的能力,善于發現、捕捉甚至激發出真人的個性,而絕非掌控甚至主宰真人的一言一行。后者是愚蠢的。如果靠編排和表演,那大家去看電影電視劇好了。至于說到我的這塊不受干預,我是指不要人為地干擾我個人對歌曲對聲音的判斷和選擇。
澎湃新聞: 對于《中國好歌曲》來說,有一個問題是,創作的人未必能夠很好地演繹自己的作品,你們在設計節目的時候是怎么考量的?
劉歡:是的,《好歌曲》的著眼點是在“唱作人”,這也是這十多年來樂壇的趨勢,無論國內國外。的確,有很多優秀的詞曲作者自己唱不好,甚至完全不能演唱,但一檔電視節目很難“全聚合”,我們也正在考慮研發完全針對詞曲作者的節目模式,那是下一步的事。
澎湃新聞: 在音樂圈,如今創作源頭這一塊的生態是怎樣的?你覺得怎樣才能改善現狀?
劉歡:這一部分是純幕后的,我個人的觀察反而更樂觀一些,新一代的專業人才一直在涌現,我們自己的專業院校每年都有大批的人畢業,還有不少從國外回來的,這些年來光我們在電視節目現場就認識了不少年輕的編曲人才,他們見多識廣思路開闊,手法也新穎;錄音室里,調音臺前坐著的是一茬接一茬的新面孔,只是給他們展現的機會不夠多,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澎湃新聞:除了涂議嘉,你曾有過特別賞識的后輩嗎?國內的獨立音樂界你有特別欣賞的音樂人/樂隊嗎?你會去聽這些現場嗎?
劉歡:獨立音樂,我隊里的趙雷應該算是吧,我還幫他的新歌《吉姆餐廳》錄了幾句法語。
澎湃新聞: 你曾經解釋過為什么自己的歌聲里面沒有很多“自己的心聲”,而是純粹的音樂。你是在什么時候想明白這一點的?如今還是這樣認為的嗎?
劉歡:我并沒有說過我沒有“自己的心聲”,我自己寫自己唱怎么會沒有我呢?我只是在創作的時候不強調我的自我表現。這是個關照點的問題,我也談不上明白,我只能大概告訴您這個過程:當我非常年輕的時候,我接觸到了西方的古典音樂,那個時候我覺得那些音樂在描述我,在表達我,表達我的快樂我的愁苦,甚至我的人生。后來我去了解它,分析它,不是分析它的情緒,而是它的構成,他是怎樣在音樂上實現的。我慢慢發現它遠遠高于我的生活感受,又發現它甚至遠遠高于寫那些偉大音樂的偉大的人的生活。
當我發現《哥德堡變奏曲》的沉穩思辨和巴赫作為音樂仆人的身份那么不相符,當我發現莫扎特的《小夜曲》與他本人那么乖張的性格和窘迫的境遇那么不一致的時候,我發現了這些人的偉大之處,他們就是我們所謂的“仰望星空”的一族,他們懂得了自己的渺小和藝術的偉大,他們是所謂站在陰溝里仰望星空的人,而我可能只是因為所謂“愁苦”,只看著自己腳下的陰溝。后來,當我發現那么多捶胸頓足的表達自我躊躇彷徨痛苦的歌曲,在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序曲,或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前幾小節面前就化為無形的時候,我更加相信音樂本身的說服力是超過所有文字注解出的所謂生命體驗的,當我們聽到Pink Floyed 《Dark side of Moon》,Do So La #Fa,那讓我們天眼洞開的音符的時候,誰問過Waters的生活境遇呢?還是那句話-音樂至上。另外,我們很多時候理解華語音樂是依靠對歌詞的理解;歌詞只是文學輔助,而歌曲的核心元素還應該是音樂。試想一下,如果脫離了歌詞,或者這些歌的歌詞都變成多半人聽不懂的外文,你還能從中感受到那些所謂的情感印記嗎,還有那么多感動嗎?
澎湃新聞:從年輕時候熱愛古典音樂,到后來唱“大歌”,創作,當音樂教授,你的音樂品味經過了怎樣的變化,又有什么早年打動你的音樂到現在依然如此?
劉歡:品味經常變化,總體是在拓展,越聽越雜,一直沒有變的是古典吧,但古典中也在變化,這幾年喜歡這些,又幾年就改了。
澎湃新聞:你最近在聽什么音樂?有沒有哪一種音樂是確定不喜歡的?
劉歡:古典的方面又從巴洛克以前的轉到法國的拉威爾或六人團的時期,還有爵士的,至于哪種確定不喜歡不好說,應該是那些聽了前兩小節就能知道后邊的吧。
澎湃新聞:現在還喜歡喝酒嗎?喝酒和不喝酒的劉歡有什么不同?聽說你錄歌的時候會喝酒,創作的時候呢?很多音樂人嗜酒又嗜茶,這是兩種不同的哲學。你呢?性格里是否也有這兩種不同的東西?
劉歡:錄音的時候喝酒只是少不更事,三十歲以后就沒有過了;錄音也越來越慢,可能是考慮的可能性越來越多吧,越來越小心;創作的時候喝酒只在初期的時候,一旦確定了,就是嚴謹艱苦的完成階段,不能喝酒。茶也喝,茶和酒不同,由興所至,雅聚幽獨,群酣孤品,但對我不是哲學,因為不管喝什么都少不了聽,一聽,它們就次要了。
澎湃新聞:很多音樂人都有過狂熱、無序、沖動的歲月,然后趨于平靜。但是你出道那么多年,我們看到的劉歡一直是個溫厚沉靜的人。是這樣嗎?
劉歡:算你看對了一次吧。
澎湃新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陸原創音樂繁榮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嘗試不同的音樂,比如“魔巖三杰”那樣的?你向往過樹村那樣的生活嗎?
劉歡:“魔巖三杰”那樣就是你認為的繁榮期的代表嗎?看來您還是那種小眾堡壘的捍衛者,作為一個樂迷這很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永作擁躉;但作為一個媒體人您要考慮一下,我記得“魔巖三杰”的時候沒有“樹村”,可現在“樹村”的音樂人好像是把自己連同自己的樂迷們和外界隔離起來的。上一季《好歌曲》時我就發現,凡有所謂獨立音樂人上電視都有點被當成叛徒的意味。只是因為欣賞趣味上或最多生活方式上的獨特或不被大多數人接受就覺得要高人一等,這只能被看成是另一種固步自封。小眾不應成為一個堡壘,而應當成為一艘戰艦。任何一種音樂都有權利被所有人聽到。至于“樹村”那樣的生活,我沒有向往過。我有我的生活。
澎湃新聞:你是不是一個不管身處什么時代,有怎樣的境遇,都尋找美多于批判丑的人?
劉歡:呵呵,算你又看對了一次,不錯。我一直記得德彪西一戰時在巴黎被轟炸的時候講的話:既然我們無法阻止那些暴行,那就更多地提供出一些美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