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校教師說:談談輿情管控的“來時路”| 深度報道03
? 輿情裹挾著的中國高校
避免與學生脫節,能夠與網友溝通,駐扎在輿情管控的陣地上,幾乎是所有高校面對的新挑戰。隨著輿情事件的高發,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應對輿情。正面新聞的出圈,靠的是挖掘與宣傳;負面輿情的應對,靠的是預警與行動。
? 數據新聞 | 高校教師說
面對熱搜,面對輿情,高校會如何預警,如何處理?身處校園的我們,對話了多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是黨委宣傳部的老師,學校辦公室的教員,輿情監測的責任人,兩微一端的負責人,新傳專業的師長,有十余年學生工作經驗的輔導員……透過他們的經歷,我們看見了高校輿情管控的“來時路”。
/ 輿情屬性:現象熱搜與結果熱搜 /
從屬性上說,輿情有正面、中性、負面的三種分類;從形式上說,它也有現象型、結果型的兩種分類。
? 輿情等式
相比于單純的現象型熱搜,高校輿情事件更偏向于結果型熱搜。何為結果型熱搜?它指的是先前已經歷處置階段,但處置不力、效果不佳才上的熱搜。
學生工作經驗豐富的鐘老師認為:“很多高校被爆出嚴重的負面輿情事件,其實是學生不得不借助網絡,推動事情解決的方式之一。這些負面熱搜,多半是學校在前期沒有處理好。網絡不像校長信箱,它具有施壓加交流的雙重屬性,需要大家敞開了去交流。換句話說,上熱搜的高校,如果在前置環節,能增加溝通、及時處置,后續效果將截然不同。這也是高校首先要反思和解決的問題。”
負責校園共青團的宣傳事宜,也是鐘老師的工作之一。緊隨青年步伐,并堅持整體求穩,是她的工作思路。這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合適的宣傳、真誠的教育引導;二是貼近學生,有“網感”地與學生有互動。
2020年起,高校越發容易陷入輿情困境。隨著突發事件性質繁多,部分高校顯然還未做好接受“網絡治校”的準備,缺乏輿情研判的體制機制、專業處理的人才隊伍,日常的監測也流于形式。鐘老師說:“哪怕旁觀者并不專業,看到一些高校面對輿情事件,都會覺得態度不真誠、回應不合適。人是真實的,唯有真心換真心,才能守住宣傳與輿論陣地。”
/ 思想準備:平常心與同理心 /
在之前的統計中,我們發現:以內容屬性區分,高校負面輿情事件主要分為10種話題。無可爭議的,“學生”和“教師”成為高校負面輿情事件的主體。
? 比重 | 高校負面輿情事件類型
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體現為涉事主體,還表現為曝光主體。微博發評論、微信發朋友圈、貼吧跟帖,眾多媒介平臺的技術加持,使得大學生群體早已不依賴單一渠道發聲。通過簡單的“轉贊評”,足以表達這一群體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情緒,疏通遠好于圍堵,勇于承認、用心溝通,主動接近源頭,盡心調查、坦誠回應。
舒緩學生情緒,高校輔導員老師的存在必不可缺。他們是大學校園里直面學生生活的教職工群體,在朋友圈關注學生不經意間流淌的情緒,在辦公位上與學生談心,在宿舍里實地走訪,用問卷收集意見與建議……
擁有十多年學生工作經驗的鐘老師認為,高校頻上熱搜,需要做兩方面的思想準備——
一是平常心,青年發聲,就是會走在前列。
學生習慣了使用自媒體表達民意,出發點也是簡單的,并不一定是準備家丑外揚,而只是想要傾訴、尋求溝通。輿情是一個三棱鏡,折射出校園里層出不窮的問題。“高校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高校應對輿情工作的本質。人人都是自媒體,不要看見輿情就害怕。”
二是同理心,多想想學生用網絡表達了何種訴求?
是不是學校搭建的溝通途徑不夠快捷,回復和解決的速度不夠高效?在高校的學生代表大會上,仍有很多學生代表提的是關于衣食住行的建議,鐘老師開始思考:“我認為,這并不代表學生對校園工作的認知水平低,只關注吃喝拉撒這點事。相反,這折射出,我們連學生在生活起居上的困擾,都沒有完全解決。”
/ 技術支持:輿情監測與研判機制 /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突發事件極易在網絡傳播和蔓延。而互聯網發言的匿名和平等性,使得信息、意見、情緒滿天飛。如今,微博與微信公眾號已成為個人發聲、曝光、檢舉、抗議的必選窗口,與此同時,謠言也滋生開來。
通俗地說,感受廣大網民、尤其學生情緒變化的觸角,就是輿情監測。言論可以借助網絡發出,也可以接受技術的監測。為了實時監測輿情,安裝各種信息收集儀器裝置,實時搜集與學校相關的信息,并進行數據分析和監測預警,成為高校的不二選擇。
? 高校的輿情監測與研判
劉老師是中國海洋大學新聞中心的主要負責人,他告訴我們:“學校購買了專門的輿情監測系統,收集大家在互聯網上的聲音,以起到預警的作用。”
同時,學校也會建立處理各種輿情問題的微信群,如果事件清晰地指向了某個部門,相應部門的負責人會被召集起來,協商應對。劉老師回憶道:“此前,學校的一個校區正在施工,很多同學在微博上吐槽‘住宿環境噪音大’。接收到信息后,我們會督促后勤部門,及時向學生解釋或協調。”
新一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借助網絡,維權、發聲、自我做主,有時甚至不計后果,已成為我們下意識的行為。之前我們說,孩子變了,但是父母還沒變;現在我們說,學生變了,但有時學校還沒跟得上學生的變化。
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也折射著,教師們在用怎樣的管理方式面對學生,以怎樣的姿態心態應對輿情事件。倘若學校“偷了懶”,沒有及時捕捉到這些隱匿在師生間的情緒,并給予重視、研判、調查、澄清或改變,所衍生的輿論風波將不可估量。
下期預告
江蘇:一個高校大省,兩張輿情答卷
往期回顧
? 深度報道 | 突破輿情困境:高校如何轉危為安
? Data Journalism Lady
輿情裹挾著的中國高校
@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系畢設團隊
成員 | 徐昌昊 馬萬瑪草吉 馬 雪 張 卓
文字 | 徐昌昊
設計 | 馬 雪
排版 | 張 卓
聯系方式 | houtengch@sina.com
版權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