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稻田蟹”上市了,本地蟹年產萬噸僅占市民消費量1/6
上海首個正宗的“稻田蟹”在楓涇開捕。
技術總指導王武教授在展示接近1人高的蘆葦稻。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何文輝展示稻田蟹中的大個子,有六兩多重。
捕撈上來的稻田蟹。
稻田蟹的餌料,有紫薯,黃豆,芝麻,南瓜和帶魚等。
吃芝麻、啃南瓜、再來點帶魚肉,在上海金山區楓涇鎮的稻田里,大閘蟹在水稻秧的遮蔽下肆意生長。10月15日,楓涇的“開太紅”大閘蟹開捕上市,農業部漁業科技入戶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武向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表示,這是上海首個稻蟹共生的“稻田蟹”。今年,上海本地大閘蟹的產量可以達到1萬噸,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上海市民的胃口。
大閘蟹直接住在水稻旁邊
2013年,金山區楓涇鎮設立了97畝“稻蟹共生”的種養結合試驗基地進試驗,今年開始這些“稻田蟹”正式投放市場。
“去年是第一年養殖,最大的蟹5兩多,今年最大的有7.3兩,稻田大閘蟹平均規格達3.5兩,雌蟹2.5兩。”負責這一項目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何文輝介紹。
在基地里,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一桶桶大閘蟹飼料,有芝麻、黃豆、紫薯、南瓜,葷菜則有帶魚。“芝麻富含氨基酸,可以增加蟹肉甜味,南瓜可以讓蟹黃更肥厚,顏色更黃,帶魚則增加動物蛋白。”何文輝說。
技術總指導王武告訴記者,上海郊區的養蟹產業通常采用“蟹草共生”模式,就是在養蟹塘種水草,即使是稻田養蟹也只是在稻田的周圍挖蟹塘。而在楓涇試驗基地,水稻采取了大壟雙行的播種方法,讓稻秧的間隙加寬,而大閘蟹就生活在兩排稻秧之間寬敞的空地里。
“冬天,地里種滿水草,水稻的秸桿磨成粉肥田。等草吃完了,6月開始插秧。”何文輝說,除了餌料,大閘蟹還可以直接吃稻葉上掉下來的昆蟲,因為大閘蟹的存在,這些稻田也容不得一點點農藥,“水稻的產量下降了,品質卻上升了。”
湖蟹過度養殖,面臨困局
“我一直和一些昆山的蟹農說,不按照科學方法養殖,水肥了沒有草,養不出好蟹。”王武說。
而何文輝也認為,之前很火的湖蟹如今面臨著一些困境。由于一些農戶只追求產量,原來原畝水域只能投放200只蟹,現在最多時投1000只蟹,不到半年水草就吃完了,藍藻開始瘋長,加上生活污水,導致水環境被污染。因此,近幾年,陽澄湖、太湖水域都已經大大縮減了大閘蟹的養殖面積,實行退田還湖。
在專家看來,科學養殖的“稻田蟹”一方面可以保證糧食生產,經過水稻吸收以后為水脫氮脫磷,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特別是對上海這樣水域面積較小、稻田面積較多的城市,“今年上海本地大閘蟹的產量可以增加到1萬噸,可是上海人吃蟹實在太厲害了,一年要吃6萬噸蟹,本地產的遠遠不夠供應。”王武認為,發展“稻田蟹”將大大增加上海本地優質大閘蟹的產量。
對于上海此前為何沒有類似的養殖模式,王武解釋,類型模式在遼寧盤錦等北方產地早已使用,但因為南方水田的需要“烤田”,加上稻飛虱難以避免農藥,所以很難試驗。此次上海海洋大學引入新培育出的蘆葦稻,桿子粗硬,個頭可達到1.5米至2米,不會受到稻飛虱的侵擾,因此可以試驗在稻田里養蟹。
何文輝囑咐技術人員,將六七兩的大個頭挑選出來做為種蟹,“它們是大閘蟹中的‘姚明’!”他表示,大蟹育種的流產率遠高于小蟹,但希望通過幾代繁育,在上海也能養殖出個頭超過1斤的“超級大閘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