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黨報稱標簽化對集體意識產生實質性戕害,傳統古訓反被嘲弄
從前些年的“80后”“90后”,到近年來的“官二代”“富二代”,從“磚家”“叫獸”到“五毛”“美分”,還有諸如“中國式城管”“廣場舞大媽”……當下,越來越多的群體被貼上標簽。
千人千品,萬人萬相。不論是從哲學層面討論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關系,還是從人們的日常經驗出發,用某些個體的特征指代整個群體,都有失偏頗。但是標簽化現象卻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淺閱讀時代,對較為復雜的人和事作標簽化處理,順應了人們求新、求快的語言消費習慣,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為核心的“眼球經濟”需要。其二,社會轉型時期,面對不斷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社會浮躁情緒抬頭,對資源匱乏的不滿,對規范真空的焦灼,對公正缺失的憂慮,都加劇了人們的標簽化思維。
標簽化思維日積月累地形成,又潛移默化地釋放。當你路遇老人摔倒,糾結于“扶還是不扶”時;當你僅僅看到小販慌不擇路、四散奔逃,就覺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執法時;當你聽說醫患糾紛的當事人是公務員,心理的天平就自然而然地倒向醫院一方時,無形中就成了標簽化思維的俘虜。
標簽化思維的要害,是盲從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陷入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維誤區。官員都是腐敗的,城管都是暴力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訛人的……在各種標簽的暗示和誘導下,人們越來越下意識地把某個人群與某些特征畫上等號。表面上看,標簽化只是造成了對某個群體的誤傷,客觀上,卻扭曲了社會認知,擴散了負面情緒,累積著社會戾氣。
標簽化對我們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產生的實質性戕害,更應引起注意。在標簽化的逆向推動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古訓成為被人嘲弄的迂腐勸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則成了不少人的處世哲學。長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認知將被一點點蠶食,優良傳統將被一點點侵蝕,人們的思想共識將被一點點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標簽式聲討之后,順帶著就要抱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繼而發出“中國人都怎么了”的慨嘆,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論調和情緒也在蔓延。可見,對“標簽化思維”的擔憂絕非危言聳聽、杞人憂天。
“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懷,“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敬業精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追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友善態度,自古以來就備受推崇。這些精神元素,融進了中國人的道德血液,成為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標簽化思維構建的語境中,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我們會為是否施以援手而糾結;當面對丑惡現象時,我們會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猶豫。但是,不管最終是否訴諸行動,這種糾結已經表明,心底深處總有一種力量把我們向善的一面拉扯。
這是傳統文化常年滋養的結果,也是我們最可寶貴的本真。在標簽化現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聽從心靈的指引,我們才能走出內心的煎熬,撫平社會的躁動,獲得安寧與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