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本海軍經費不夠怎么辦?天皇自掏腰包贊助
北洋海軍訪日盛宴
1891年7月14日早晨,不斷有馬車在清脆的鈴聲中到達橫濱港碼頭的防波堤。碼頭上已鋪好紅地毯,布置好了天幕。當身著盛裝的人們從馬車下來時,周圍的人們紛紛行禮致意。這些人當中有全副金飾大禮服的軍人,也有禮帽燕尾服的文官。不遠處的海面上,停泊著十余艘掛著滿旗的軍艦。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兩艘黑色側舷,白色上層建筑,蠟黃色的桅桿與煙囪,也就是所謂維多利亞式涂裝,艉旗桿上飄揚著黃龍旗的巨艦。
這兩艘巨艦便是來訪的北洋水師“定遠”與“鎮遠”號鐵甲艦。隨同來訪的還有“經遠”、“來遠”、“致遠”及“靖遠”號巡洋艦。來訪艦的側旁停泊著六艘接待的日本艦只,都屬于常備艦隊,其中最大的是依然掛著帆纜,顯得有些老態龍鐘的裝甲艦“扶?!碧枺渌逅覄t是比較新型的巡洋艦,較大的兩艘是“高千穗”與“浪速”,另三艘則是不足兩千噸的“高雄”、“葛城”與“大和”。與威風凜凜的清艦相比,六艘日艦顯得單薄多了,港口觀看軍艦的人群里時而可以聽到感嘆之聲。
港口的防波堤上停泊著多艘飄揚著黃龍旗的小汽艇,在北洋水師軍官的引導下,這些日本的顯貴士紳依次登上那些小汽艇向著“定遠”艦而去。“定遠”艦的桅頂高高飄揚著提督將旗,舷門也被裝飾一新。第一批汽艇到達“定遠”的舷梯,上面乘坐的是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隨行人員,迎接他們的是等候在舷門口的北洋水師丁汝昌提督、駐日欽差大臣李經方以及身著整齊的各艦管帶。后甲板的軍樂隊高奏禮樂,賓主紛紛施禮致意。而后登艦的還有日本貴族院和眾議院議員、各省的大臣和次官、陸海軍的軍官,不少新聞記者也應邀而來,受邀者大約五百多人。
這是由丁提督、李公使主辦的一次招待會,由于五年前,“定遠”等四艦前往位于長崎的三菱造船所檢修,當時由于旅順的船塢還在建造中,整個東亞只有長崎才有大船塢維修定遠級的巨艦。然而,水兵登岸后與當地警察發生沖突,釀成了一次嚴重的外交事件。而這次訪問橫濱,中日雙方都刻意化解緊張氣氛,安排了這樣一次高規格的招待活動。
上午十點,活動正式開始,“定遠”的甲板上,準備了檸檬水、冰塊、各式各樣的卷煙等,供參觀者隨意享用。他們在大清軍官的引導下,聽取了關于軍艦的介紹,還參觀了軍艦的各個角落。
十二點左右,賓客們被引導到布置就緒的西餐立食會場,賓主邊飲食邊暢談,氣氛非常融洽。這時候,主辦方向賓客深表歉意,原本節目單上寫著的舞會,由于到場的女士太少而不得不取消,招待會就此結束。
上面的情形是根據北洋艦隊第二次訪問日本時,《每日新聞》的相關報道再現而成的。從中可以看出,在訪日期間,北洋艦隊展示了非常明顯的友善之意,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1886年北洋艦隊第一次訪日時發生了長崎事件。雖然該事件通過外交手段得以平息,但是給雙方多少帶來了陰影。
因此這次訪日過程中,丁汝昌親率的北洋艦隊在訪問了神戶、橫濱、吳以及長崎等軍港及鎮守府、造船廠等海軍機構,參觀日本軍艦外,還將重點放在與各地行政長官、貴族進行交流,并與皇族和政要之間進行友好交流。前文提到的宴會便是一種代表性的舉措,這樣的宴會又在16日再度舉辦,總之是刻意地營造一種改善關系的氣氛。當然,日本方面也為了防止事件再發,對各地官員一再下達指示,要對來訪官兵以禮相待。
通過雙方的努力,這次訪問本身沒有造成什么沖突,但是,前去日本訪問的六艘巨艦卻給日本帶去別的影響。日本當時的外務次官林董便留下了這樣的回憶:“當丁汝昌率領艦隊來到橫濱港時,國人看到這些軍艦威風凜凜的外觀,陷入了一種極為恐懼的狀態?!倍@種心態,在當時日本的主要報紙上,更是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反映。
期間,“定遠”等艦訪日的報道充斥了日本各大報紙。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每日新聞》7月14、16日連續發表的一篇標題為《沮喪的海軍》的文章。
該文首先比較了來訪的清艦和接待日艦的各項數據,指出無論是排水量、航速、大小,日方都無法與清艦抗衡。同時他還指出,來訪清艦中有四艘是鐵甲艦,而日方只有一艘,而且比較陳舊。走筆至此,作者筆鋒一轉:盡管中國的人口比日本多10倍,然而“日本就十九世紀文明發展角度看,要比清國高出數段,因此從實力上看,絕不輸給清國”。
接著,這篇文章使用了比較煽動的語調:“原本期待清艦隊來訪會激起發展日本海軍的輿論,但是他們到達神戶都已經兩個星期了,看到這些軍艦的人不可勝數,但是全國林林總總的數百家報紙竟然沒有出現一篇‘要擴展日本海軍’的評論,現在不管是為了日本也好,為了海軍也好,也只能發出幾聲嘆息。”
并進一步煽動道:“正是因為有人認為今天的日本海軍不過是海軍省的海軍,而不是日本的海軍之故,才會導致清國海軍就停在眼前,人們還默不作聲的結果?!?/p>
而后他還尖銳地提出了日本海軍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比如門閥作風、效率低下、脫離民眾等,并提出“即便海軍軍人期望造艦,即便國庫中有650萬日元的剩余資金,只要失去了國民對海軍的期待,那么連維持當前的海軍都無能為力”。
這篇文章自始至終強調日本人對于海軍太不關心,不止一次地呼吁,希望掀起一股全民范圍的“海軍擴展浪潮”。
天皇自掏腰包,贊助海軍擴張
從那篇題為《沮喪的海軍》之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北洋海軍第二次訪日給日本輿論界帶來的沖擊。雖然文中指責日本民眾不關心海軍,然而事實上,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擴展海軍的浪潮始終沒有停息過。
早在1874年侵臺事件起,日本就將清朝作為假想敵開始海軍建設。1882年11月,日本海軍卿川村純義便提出了第五次擴張案,購入巡洋艦“浪速”、“高千穗”及“千代田”等航速比較高的艦艇,企圖以速度來對抗清軍的鐵甲艦。
1885年12月,日本改革政體,廢太政官制而改內閣官制,任命伊藤博文擔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海軍省的主官相應也改為海軍大臣,由西鄉從道首任。西鄉基本繼承了川村的既定方針,他下令從1886年6月起發行海軍公債1700萬日元,新造艦艇54艘共66,300噸,這就是所謂第一期軍備擴充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便是“三景艦”,這三艘4,278噸的海防艦是法國著名的艦船設計大師白易勞設計的,以日本三大景點命名。艦上裝備一門單裝的320毫米的巨炮,就是為打破“定遠”和“鎮遠”兩艦而用。
正是由于對北洋海軍的對抗意識非常濃烈地圍繞著整個日本,因此,盡管是非常友善的訪日遠航,北洋艦隊還是讓很多日本民眾大感威脅。日本海軍更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促使了其加速其海軍建設。
1891年7月8日,就在北洋艦隊到達日本的第八天,日本當時的海軍大臣樺山資紀就向國會提出了軍艦增建的計劃,希望在1892到1900年間,花費總計5855萬2636日元,建造鐵甲艦4艘、巡洋艦6艘、偵報艦1艘共計73,600噸主要軍艦,并新造遠洋雷擊艦12艘、一等雷擊艦48艘。不過,日本國會僅僅同意了部分計劃。
龐大的造艦計劃對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并因此引發了諸多政治問題,而后的內閣會議壓縮或否決了多次的造艦計劃。于是,明治天皇在1893年2月10日將各國務大臣、樞密顧問官及兩院議長召到宮中,提出了6年內自己每年從內庫中撥出30萬日元(相當于皇室經費的1/10)全部用于造艦,并要求文武官員也減薪一成納為造艦經費。此舉引起了巨大震動,甚至有些議員們提議獻出薪俸的1/4用于造艦,眾議院立即再次審議并修訂了預算案,決定從1893年到1899年度共撥出1808萬2520日元的造艦經費,并得到了貴族院的同意。據此,決定建造“富士”、“八島”、“明石”和“宮古”4艦。其中“富士”與“八島”為新型的12,000噸級戰列艦,這兩艘艦一旦完成,將全面壓倒“定遠”和“鎮遠”號,不過這兩艦直到甲午后的1897年才服役。
相對于日本海軍的迅速擴張,曾經領先日本的北洋海軍卻裹足不前,清帝國只是滿足于得到若干近代艦艇,卻怠于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從根本上看,近代海軍發展的基礎卻始終沒有建立起來。他們搞洋務,也不過是幻想存中學之體而取西學之用,因此,中國是在一個沒有建立近代國家的基礎上從事海軍建設,當然無法擺脫前近代軍隊的各種弊端,形成的不過是一個個利益集團,而不是近代的國家海軍。也正因為如此,1891年北洋海軍的軍艦第二次訪問日本之時,其實力全面優于日本。然而,這次訪問卻在某種意義上促使了日本海軍的擴張,而且訪問過程中,艦隊的很多實際問題都在日方強大的情報工作下暴露而出。
三年后,甲午戰爭爆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