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買紙瑣記: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價錢再加一個零也不貴
在安徽涇縣的一番考察,令我再次深感一張潔白宣紙來之不易,如果用西方那套傳統手工業勞動力成本加上無形的知識產權來精算,那么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價錢即使再加一個零也不算貴。
圖為老宣紙
大概十余年前,有一天潘總問我,說在某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看到一批宣紙,要處理掉,兩元左右一張,是否便宜。這個價錢當然不貴。他說有不少品種呢,要不你來看看。
跑去一看,原來那家國營公司改制,要把所有庫存物資限期清理掉。不光宣紙,筆墨紙硯外,還有各色工藝品、真絲地毯、瓷器,甚至羊絨紗、真絲睡袍等等,光服裝就有幾萬件。單單宣紙,就有玉版箋、虎皮宣、仿古宣、畫仙紙等等,名目繁多。我先買了幾種回去,請三五好友一試。那四尺兩層玉版箋,五十張一卷包好,外包裝上用毛筆寫明A級B級,有些居然上面敲有“1974年加工”的藍色印記。奚公子試了試說,不錯,簡直可以仿傅抱石李可染輩的畫作。原來這紙三分熟,七分生,畫水墨別有韻味。總共一百多卷,陸續全買了。
有一種尺八屏的熟紙,云母仿古,菠菜綠色,感覺臟兮兮的沒人要,奇怪古人為何要做這種顏色,怎么用啊。正好畫家邵琦喜用熟紙追溯傳統,結果經他妙手點染,畫出來的水墨,層巒疊翠,氣韻直追宋元。紙只有兩箱,我幾乎全數奉上,后來別的畫家聞訊來討,只有一點點“打發”了。
為了早日清理庫存,這批宣紙按照原價的七折出售。最挑戰我的是一批特厚皮紙,他們說1980年代時為一個美國藝術家定制的,留下了一百多箱沒有帶走。紙厚如板,簡直可以立得起來。他們慫恿我全部買下來,可以更便宜一點。這么多,太占地方,開始我并不在意。后來輾轉一打聽,據說這是美國著名畫家勞申伯格1982年來安徽時定制的。那時候與陳逸飛來往密,有人鼓動他畫水墨。給了他一些試用,陳先生說這種紙比水彩紙層次還要豐富,他喜歡。邵公更認真,專心試驗后說這紙讓他發現了元四家的筆墨呈現,現代的宣紙則很難再現他們的筆墨意趣,尤其像倪云林的筆致。這種皮紙,開始很拘謹,墨上去往往化不開,但待到水分滲透進去了,則有非常豐富的暈染效果,真可謂“元氣淋漓,真宰上訴”。石濤的有些水墨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紙上出來的。
猶豫了大半年,2004年借到一處房子,于是鼓勇將一百多箱悉數拿下,占了整個客廳。本來想優先考慮給陳先生畫水墨專用,無奈一來他忙,水墨計劃遲遲沒有落定。孰料一年后陳先生遽歸道山,徒嘆“素紙長陳影逸飛”。慢慢地,先有紙商勻走三分之一,另分贈友一批。邵公最愛此紙,獨得最多,記有七八箱數千枚之譜。柴一茗老師戀物成癖,也有不少。兩年不到,房東變卦,令我限期另覓處所。情急之下,將剩下三五十箱及其他宣紙大件寄存在一個倉庫,直到前兩年鄉下房子翻建好,這批紙才總算有安身之所,也終于卸下我一塊心病。
啃下這批皮紙不久,商店的林經理說,打掃倉庫,最后清理出一批灑金的顏色紙,有大紅、杏紅、玉白諸色,更有片金、米金、真金等分別,統共幾十卷。這種加工紙紙質較脆,保存稍難,而且只能寫字,用途比較狹窄,一時無人看中。他說如果我要,可以半價,合下來也就一兩元一張。我買下來打開一看,紙張全是手工上色,別提有多精神,至少是六七十年代的東西,或許更早一點。不久,林經理來電話,說蘇錫一批畫販子聽聞此紙,希望加價轉讓。我當然清楚,用此種紙色仿做晚清民國的名家大紅對聯等字件,可以說是了無痕跡。
買完這批紙,把我對老紙的興趣大大勾引起來,開始神經般到處打聽有無老紙賣。有天奚公子通報,他在多倫路文化街的一條小弄堂里,看到有賣八十年代的紅星宣,只是店主很拽,價錢很貴。我馬上奔過去,說到老宣紙,老板娘一臉自信,說全中國就她囤積最多,尤其是紅星。那四尺整張1986年的紅星宣,她要15元一張,而且整刀賣,不還價。我先買了一刀回去,潑墨試用,果然和現在的紙質迥然不同,那種溫潤韻和的感覺簡直難以言表。殺回去,老板娘口若懸河,和我大談宣紙,如數家珍。抵不住誘惑,買了一整箱四尺的,不久又買了一箱六尺的。再后來,又買了好幾箱玉扣紙,據她說是特地為了我從新加坡分店里背回來的。這玉扣紙是當年顧廷龍寫字的最愛,如今已經絕跡不產了。無意間聊起工藝品公司那批紙,她大吃一驚,原來她一直在暗中打聽,到底是誰一夜之間把那批皮紙給“吃”掉了,壞了她的好事。“林經理那里的紙你買得多,但那里的幾萬錠墨全被我低價包了”,后來經常聽她得意地說。
那段時間,我對紙張像著了魔一般,擺出一副好學的樣子,一面買了不少錢存訓、張秀民等人造紙方面的書看,一面去專門請教復旦文物保護系的手工紙專家陳剛博士,甚至去臺灣還特地買了一批當地的宣紙回來做樣本比較。上海話說“弄得像真的一樣”,呵呵。不過,偶爾從書商那里買到一箱造紙專家榮元愷的研究手稿,倒是一個意外收獲。
雖然當時還沒有像時下這樣把宣紙炒得熱火朝天,但同樣陷阱多多。那時經常去北京,順便總要到琉璃廠訪紙。有一家紙鋪,夫婦倆是安徽涇縣的,開始賣給我的紙還好。最后一次,神秘地說有1950年代榮寶齋定做的半刀宣紙,難得啊,你要不?買回來一試,墨韻全無,再細看每張紙上的紅印,竟是電腦“任政體”,頓時讓我吃了蒼蠅一般。還有一次在滬上某拍賣行,花兩萬多買了一卷清末榮寶齋定做對聯紙,外包裝上貼著印花稅票等等,像模像樣,結果也是假的,至今放在匣中,引以為鑒。
不久前在趙員外的帶領下,三五知己又去涇縣考察了一番。多倫路老板娘接待了我們,她在涇縣的店老紙庫存最多,說話中氣更足了。此番考察,令我再次深感一張潔白宣紙來之不易,如果用西方那套傳統手工業勞動力成本加上無形知識產權來精算,那么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宣紙,即使再加一個零也不算貴。說來慚愧,老祖宗的偉大創造,經常偉大得我們后代已經不知如何珍惜了。
回來偶爾讀到陳老蓮的一首詩,《畫水仙換長公涇縣紙》:“涇縣紙最佳,宿儲者難得。長公積蓄多,乞與不輕擲。奇俊同心人,高僧與羽客。乞而索予書,贈之便不惜。珍重如是焉,唯予更不嗇。予畫良不易,寫此聊相易。是匪愛我哉,奈何如吐核。”至少三四百年前的古人,就懂得涇縣老紙的妙處并細心儲藏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