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交城的華國鋒記憶:老人尤念,少年不識
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已經建成的華國鋒墓。華陵因為地勢較高,地面干凈,也成了當地居民飯后散步健身的地方。 澎湃資料
空氣中總是彌漫著一股塵土味道,這讓人有種飽經滄桑的沉重。
山西交城,一個位于太原西南60多公里、地處呂梁山區的小縣城。很長一段時間,它的發展以煤焦、化工和機械加工為支柱產業,而在更加漫長的歲月中,這里的“地域名片”,始終與一位名叫華國鋒的老人有關。
2014年8月20日,華國鋒逝世6周年紀念日,也是他魂歸故鄉交城的第3年。此時,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首次出現了他的影視形象。劇中的華國鋒,站在歷史轉折的節點,面目愈發清晰。
這一切,足以讓人們把目光再次轉回交城——這片送走華國鋒,又迎回他的土地。
交城縣里的華國鋒痕跡
這一集,華國鋒的鏡頭再次出現——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的他坐在前排中間位置,正式宣布大會開幕。
交城縣梁家莊村民韓富明坐在電視機前,他扭過頭對老伴兒說,“華老的交城話,可比這里面說的好呢!”
對很多上了年紀的交城人而言,華國鋒是位再熟悉不過的同鄉。
他本名蘇鑄,1921年出生交城縣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1938年,17歲的他參加了山西犧盟會交城抗日游擊隊,并更名“華國鋒”——這個名字,取自“中華民國抗日先鋒隊”。
走上革命道路的華國鋒,始終都在家鄉的關注中。
1940年,他受組織委派回交城開展工作,歷任交城縣犧盟會秘書,縣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兼分區農民部部長,縣委宣傳部部長兼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后,華國鋒擔任過交城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也被老鄉們親切地喊做“華政委”。
此后30余年,華國鋒經歷了南下、北上、進入中央權力核心、最終又離開的命運起伏。對交城人來說,這些“曲曲折折”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他是咱們交城出來的人。
今天的交城,并不掩飾這份驕傲。
縣城的每個角落,從“天寧商城”到“交城郵政”,從“交城山水”到“山形卦象”,華國鋒的題字隨處可見。不過,據交城縣史志研究會負責人田瑞對澎湃新聞透露,這些題字大多是拼起來的,“華老真正的手跡,在交城不超過10處”。
倒是和華國鋒有過密切關聯的兩處農家小院,隱藏在街巷中不動聲色。
它們都位于縣城中心地段的永寧南路。這是一條狹窄、破落的小巷,在當地被稱為“南街”。幾年前,在沒有鋪上柏油的時候,它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也被人們喊做“難(四聲,形容道路難走)街”。
華國鋒住過的地方,分別是小巷的46號和29號。
山西省文物局官網顯示,永寧南路46號是一處坐東朝西的四合院建筑,由清末民初南街賈姓建造。華國鋒的父親蘇慶惠租住此院北房兩間(由西向東第3、4間),民國十年(1921年)夏歷正月初九,華國鋒誕生于此院。
如果不是實地走訪,很少有人想到,這座院子沒有大門、沒有門牌號、也沒有任何標識。院子的女主人姓張,40多歲。她的父輩曾在此居住,并將房子租給蘇家。
聽說來訪的是記者,張女士很爽快,直接指向華國鋒住過的房間——那是一間10多平米的小屋,里面有一張土炕,稍顯凌亂。張女士說,房子多年都沒有大修過,如果順利,過幾年他們都將住進村里新蓋的單元樓。
46號院一進門處,還種著一株桃樹。幾年前,它曾以“華國鋒出生時就有”的形象出現在報道中。張女士哭笑不得,“過去這里確實有棵桃樹,不過桃樹壽命短,現在這棵是我十來年前親手種下的。”
46號院往北數百米,就是29號院。大門左側,立了一塊寫著“華國鋒舊居”的石碑,落款為交城縣人民政府2007年10月8日公布。
據山西省文物局官網顯示,永寧南路29號的四合院建于清末民初,華國鋒和家人曾租住此院北房兩間,一直到1938年參加革命。
81歲的老人任云峰就住在華國鋒曾經睡過的屋子里。1991年,華國鋒回交城時曾說,當年下學后經常哄4歲的任云峰玩——那也是任云峰第一次知道,自己和大名鼎鼎的同鄉還有這番關聯。
自那以后,信件像雪花一樣飛到小院,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在這處小院留影、和任云峰合照。
任云峰不驕也不惱。每天一大早,他都把院子、屋子收拾地干干凈凈,似乎隨時都準備好迎接客人。
在交城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位于縣城西北約3公里的呂梁英雄廣場是一處因華國鋒而新建的地方。
據《南方周末》報道,華國鋒夫人韓芝俊曾轉述丈夫的遺愿,“讓我回卦山吧。那里樹多,清凈。小時候在那兒,打游擊也在那兒……”
2008年9月22日,在華國鋒去世一個多月后,他的兒子蘇彬、蘇華以及秘書曹萬貴來到交城卦山,為華國鋒選擇墓址。
親屬提出選擇墓地的“四不原則”,即“不占用耕地、不與民爭地、不破壞環境、不損壞古跡”。卦山南麓的荒山石坡,最終被選作墓地。
兩年多后,即將完工的陵墓遭遇了巨大爭議。當時多家媒體報道稱,陵墓“占地10公頃,相當于14個標準的足球場”、“總投資額大約1億元人民幣”。交城縣政府隨即做出辟謠,整個工程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
2011年11月2日,華國鋒的骨灰正式回到交城。人們都記得,第二天安放儀式舉行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有人淋著雨,迎接這位同鄉的回歸。
2014年,華國鋒骨灰回到交城的第三年,陵園已經正常開放,爭議也早已煙消云散。
在官方語境中,這個地方被統稱為呂梁英雄廣場,但在交城老百姓來說,這兒就是“華陵”——環境好、地方大,最適合遛彎和鍛煉身體。
“交城一直沒有像樣的公園,現在好了,咱們也算有個地方轉轉。”年過60的呂師傅正陪著孫子在陵園玩耍。
和大多相對肅靜的陵園不同,“華陵”更像一座公園或廣場,跳廣場舞的大媽、談戀愛的情侶,打鬧嬉戲的孩子們……他們對陵園的修建基本都沒有意見。
只有一步步走上392級臺階,才會讓人感覺到莊嚴。H形石鼎形成的墓碑坐北朝南,它的背后有一堵高墻,華國鋒骨灰安放在墻體深處。
8月18日,距離華國鋒逝世紀念日還有兩天,交城人陳師傅剛好帶著伙計來布置現場。每年這時,他都要撤下輕微褪色的紅色地毯,換上嶄新的、大紅色的地毯。
只不過,對華國鋒的親人來說,這些并不重要。
此前一天,也就是8月17日,華國鋒的侄子、侄女以及從北京趕來的兒媳等人,一大早就帶了花籃到此祭奠。
“聽說今年人比較多,就稍微提前了一點。”華國鋒的侄女蘇鳳英解釋,這么做的首要原因就是避開人群。
她同時還透露,平時除了誕辰、清明、逝世等紀念日,她自己不會像其他老人一樣經常去陵園鍛煉,因為一走進去,心里就會難過。
在山西,華國鋒的直系親屬有兩個侄女、三個侄子。兩個侄女蘇鳳仙和蘇鳳英,分別從太原市化肥廠和交城縣供銷社退休。侄子蘇鄉林退休前為交城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另一個侄子蘇斌林開了自己的醫藥化工企業,最小的侄子曾過繼給親屬,現居太原,也已退休。
擁有這樣一位叔叔,蘇鳳英既敬佩,又少不了顧慮。她坦言,縣城有很多人知道她,但她又不認識對方。為了避免被誤會“華國鋒的親戚趾高氣揚”,她常常提醒自己,要謙虛、低調、保持禮貌。
因此,蘇鳳英講話總是語調緩慢、保持微笑,迎接或送別客人,要專門走到電梯口。買菜的時候,她不敢討價還價,家里的客廳也不敢掛家人和叔叔的合影,就怕別人說高調。
2011年,陵墓修建引起巨大爭議之時,蘇鳳英什么都沒有說。她覺得那個時候說什么都不合適。3年后,蘇鳳英態度依然,認為話少說為妙。
蘇鄉林的老伴兒孫潤桃也有著類似的感受。她說,身在這個家庭,做什么都很容易被注意,因此也要特別小心,不能被說三道四。
4年前,蘇鄉林的小兒子蘇曉東成為呂梁英雄廣場的一名工作人員。交城人猜想,這就算晚輩給長輩守陵了,蘇曉東卻否認了這樣的解讀。他謝絕進一步采訪,僅表示,“這只是一份工作,不希望被打擾”。
建國后三次回到故鄉
此時,他正在家中繼續他的交城民歌研究,2011年陵墓修建引發的爭議,讓他對媒體心有余悸。
田瑞對華國鋒的關注和研究,可以追溯至1976年。那一年,“四人幫”粉碎,華國鋒當選中共中央主席,交城縣決定成立一個領導班子,專門收集華國鋒的有關資料。
當時還是交城縣城關關公社副書記、團縣委副書記的田瑞,參與了這項工作。此后,研究在他手上斷斷續續,但始終沒有徹底放下。
2002年,從縣志辦剛剛退下來的田瑞,開始擔任史交城縣志研究會會長,也由此開啟對華國鋒史料的全面研究。
12年來,田瑞共完成《華國鋒在戰爭年代》、《華國鋒在湖南》、《華國鋒在北京》和《華國鋒年譜》,共計10卷,340萬余字。目前部分著作,仍在送審階段。
此外,他還在編寫《華國鋒志》,該內容屬于《山西通志》的一部分。
因為涉及具體研究,田瑞與華國鋒見面次數有十六、七次。談話時間最長是一上午,短的有一兩個小時。
“華老是交城人,他的這部分歷史,別的地方可以不寫,但是交城人非寫不行。”田瑞回憶,通常情況是他把編好的書送過去,華國鋒看了以后再提出修改意見。
在與華國鋒的交往中,田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華國峰對家鄉的牽掛。他總是盡可能接待登門拜訪的交城老鄉,也會時常問起交城的發展近況。這份感情,在華國鋒建國后三次回鄉的經歷中也有所體現。
據田瑞研究整理,華國鋒分別在1958年、1991年和1995年回到過交城。
1958年冬天,時任湖南省副省長的華國鋒前往西安參加全國財貿會議。會議結束后,他繞道交城,看望母親和兄嫂。兩天時間里,他除了和老戰友見面,還與當時的縣政府工作人員討論了交城糧食產量上不去和開龍門渠引水灌溉的問題。
1991年8月25日,70歲的華國鋒帶著夫人韓芝俊等人再次回到交城。
據《華國鋒年譜》記載,他是在當天上午9時到達交城天寧賓館。下車后,華國鋒與早已等待的100多名機關干部合影留念,之后住進賓館北樓202房間。
上午10點以后,得知消息的人們如潮水一樣涌入賓館大院。交城西汾陽村的老呂也在其中一位——他和大家一樣,站在院子中間,希望見一見這位家鄉名人。
中午時分,看到人們不肯散去,華國鋒走到陽臺上高聲問候,滿院的人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第一批散去后,第二批、第三排很快又都擠滿了賓館大院,華國鋒又連續兩次站在陽臺上與大家見面。
《華國鋒年譜》還記載,這天午飯以后,華國鋒給全體隨行人員開了一個會。中心內容是交城面臨大旱,水不夠用,要求大家節約用水。同時,隨行人員在交城住的日子不洗澡、不洗衣服,這幾點,他和夫人都帶頭做起。
接下來幾天,華國鋒先后去了縣五金工具廠、母校城內學校、打游擊時呆過的卦山、南街老院等地。他還特意回到老家交城縣杜家莊,到父母墳前拜祭。之后,他又去了杜家莊村委會和哥哥一家人曾住過的蘇家老院,與鄉親們熱情攀談。
也是這一次,韓富明有了與華國鋒親密接觸的機會。他清楚記得,當華國鋒邁進蘇家老院時,排在第一個握手的是華國鋒的大嫂石玉環,第二個是華國鋒的親家李立功。之后輪了十來位,排在后面的他終于有了握手的機會。
“華老的手軟綿綿的,就像沒有骨頭。”韓富明激動不已。此后,華國鋒和親屬們進了屋,不舍得離開的他又趴在窗戶上繼續圍觀——那天中午,華老沒有回賓館,而是和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頓家常便飯。
1995年6月,華國鋒最后一次回到交城。
《華國鋒年譜》顯示,6月25日上午,他從太原回到交城。此后幾天,他去參觀了化肥廠和林科所,還專門聽取了交城修建龍門水庫的情況匯報。
“交城的水不澆交城澆文水,華老對交城缺水一直很關心。”據田瑞介紹,此后多年,交城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登門拜望,華國鋒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交城的水盡快引到交城”。
當時還有縣委書記說,“華老,你回家看一看。”他回答,“你啥時候把交城水引到交城,我啥時候回交城。”
深厚感情與淡漠印象
2008年春天,這是田瑞最后一次見到華國鋒。當時,他帶著剛剛完成的《華國鋒在湖南》趕到北京。
此時,華國鋒的面色有些蒼白,他從頭到尾簡單翻了翻,深深嘆了口氣,“唉,田瑞,看不完了。”
幾個月后,2008年8月20日,87歲的華國鋒與世長辭。
華國鋒的侄女蘇鳳仙,今年剛剛做完膝部手術。臥床休養的她并沒有參加8月17日的祭拜,說起叔叔仍然悲痛不已。
“上學時老師布置作文,讓寫‘心目中的英雄’,我就寫了叔叔。”對于華國鋒,蘇鳳仙既尊重、又敬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因為出差,每年都會去北京1-2次,華國鋒最常叮囑的話,就是好好學習,把工作搞好,不要搞特殊。
82歲的交城書法家韓學武,與華國鋒相差12歲,兩人因為書法這個共同愛好成為了“忘年交”。
“北京那么多大書法家,他愿意找我,也是因為我肯給他提意見。”韓學武對澎湃新聞感慨,華國鋒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為人寬厚——他愿意聽取別人的看法,也會盡可能提別人著想。
2004年,韓學武個人書法展在交城開展,曾向華國鋒同志求字。已經83歲的華國鋒說,“體力現在不行了,已經封筆不寫字了。”
此后沒幾天,韓學武收到一個寫有“國務院”字樣的信封,打開一看,竟然是華國鋒給韓學武的親筆題詞——“德藝雙馨”。
類似的情況幾年后再次出現。2006年左右,縣里有人托韓學武向華國鋒求字,寫一幅“卦山書畫院”。華國鋒有些為難,但最終還是把字寫好,這也是韓學武向華國鋒求的最后一幅字。
對60歲的丁保洲來說,沒有求得華國鋒的親筆題字已是永遠的遺憾。
這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收集華國鋒資料的玉雕廠老板,花在藏品上的費用已經超過50萬元。他的這些藏品,都擺在家中二樓面積大約500平方米的五間資料室,其中有華國鋒當年影像資料、年畫、物品等。
華國鋒去世前幾年,丁保洲終于和他敬重的這位老人見面。當時,他曾希望華國鋒能給他題字一幅,但是華國鋒表示,已經封筆,不再寫了。
不過,長輩們的惦念,是交城大多數年輕人無法理解的。
8月17日傍晚,交城沙河街頭,兩個少年描述了對華國鋒僅有的印象:交城人、當過主席。
也是在這天,交城大胖子書店店員小武拿出一本封面上印有“怎樣公正看待華國鋒”的雜志——這是他試圖了解這位同鄉最主要的信息來源。
第二天上午,華國鋒的墓碑前,5位12歲以下的孩子對“華國鋒是誰”這個問題表示了疑惑。一位老人牽著孫女,不停重復,“剛剛那是華爺爺,你記住了沒?”
和每一件舶來品剛剛進入市場一樣,這里的年輕人崇尚品牌,熱衷電子產品和流行歌曲,反而是這位家鄉名人,像一個似有似無的影子。
稍顯深沉的年輕人更是搬出了自己的理由,“政治上的東西我們不懂,也不敢亂說”。
對于這一切,田瑞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華國鋒出現在公開報道中,也是近幾年才逐漸放開的事。特別是2011年2月19日,華國鋒誕辰9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的一生》,給予這位前領導人非常高的評價。
不過,在書籍、影視作品中,華國鋒出現的幾率非常有限,這也使年輕人很難對他有直觀的認識。
幾個小時后,交城街頭,面對“你對華國鋒了解多少”這樣的問題,一位“90后”年輕人匆匆搪塞,“等他在電視上多出來幾次再說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