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陳湘生院士:發展地下空間是一件美麗而無害的事情
陳湘生院士
“當災害或突發事件在城市發生時,韌性城市能及時感知、快速應對,迅速恢復,保持城市基本正常運行。”
5月8日,作為首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辦的“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在上海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介紹了全域三維韌性(韌性城市)對于城市安全的重要性。
陳湘生認為,韌性城市通過能夠抵抗地震、臺風,甚至是疫情等突發災害,讓城市居民人人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同時,陳湘生關注隧道與地下工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等領域關鍵技術。關于地下空間利用的技術擔憂等問題,5月8日,陳湘生院士在接受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專訪時表示,就目前中國的技術、裝備、管理水平,以及當前在地下的發展規劃程度而言,地下的安全性不比地面差。
【對話陳湘生】
澎湃新聞:什么是城市安全,其背后的核心是什么?城市韌性與之關系如何?
陳湘生:過去談城市安全,大家可能覺得是涉及到交通事故、火災等在城市發生的意外事故。實際上,城市安全的核心是“城”與“市”的安全,兩者含義不相同。
“城”的安全是指所有基礎設施、生態、水系、能源、交通等安全。這些構建為各種活動場所;“市”的安全即人類活動、行為要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法可治的各種行為的安全。
第三是基于城市全域感知和管理可靠的“管理安全”,我把它定義為“控制器”。將所感知到的、大數據所獲取的各類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分析比對、預警預控,實現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避免發生災害。
沒有“城”的韌性就沒有城的安全;沒有“市”的韌性就沒有“市”的安全。因此,“城”的韌性、“市”的韌性和管理的韌性,這三維韌性即“城”“市”“管”三維韌性,構成韌性城市。三者相輔相成,牽一發而動全身。
澎湃新聞:就實踐而言,韌性城市有無統一的標準,國內外對于城市韌性建設主要做了哪些探索?
陳湘生:國內外針對不同城市的主要矛盾不同,提出的韌性城市也不盡相同。比如阿姆斯特丹因屬低洼城市,水災較多,所以其韌性城市建設主要針對水;日本是多地震國家,其韌性主要是盡量隔震減震和抗震,做到國土強韌。國內比如上海,針對臺風、暴雨以及城市沉降問題有一套韌性城市的建設規劃;北京則主要在于生態韌性,比如抗震和風沙。
所以,各地針對國情所在、地域所在,關注韌性的要點也不同。根據地方的風險源和風險的大小,有針對性地建設韌性城市。但整體上都是以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人的生命安全為保障,作為第一要務去建立韌性城市。
澎湃新聞:過去的城市韌性建設可能是基于承受風險能力的工程,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看風險發生后城市維持運維的能力,可以這樣理解嗎?這一轉變過程中涉及的行為主體需要怎么樣的轉變?
陳湘生:以地震為例,韌性城市的概念是一旦發生地震,不管最強震級多大,都要保證整體建筑不倒塌,以確保人的生命存活為設計目標。再比如城市內澇,過去根據50年或100年一遇洪水來統計城市可承受最高洪水位,現在是不管多少年一遇洪水,一旦洪水來襲,有深隧等存儲內澇洪水,可以確保城市人的生命安全。這跟過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轉換到讓人能夠生存為設計目標,真正做到以人民為本。
談及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我反復強調搞土木工程的人要將韌性設計前置在設計規劃之初就將災害預防做好,這樣就會減少“應急”,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就可以基本確保。
澎湃新聞:剛才你在會上闡述地下空間時還提到了上海的蘇州河,你覺得地下空間、減碳與韌性城市三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陳湘生:上海建設深隧的目的是什么?原來的城市設計可能是可承擔百年一遇洪水時城市安全。但如果是200年內更大洪水怎么辦?深隧的目的就是不管多大洪水、暴雨都可以存儲到深隧里面去,使得地面不會洪澇,這也是韌性城市、特別內澇城市的最關鍵的內澇韌性特點。到了旱季,就可以把深隧里的水抽出來澆灌植物花草,是非常良好的雨水循環利用,也是節能減排、低碳的具體體現。
第二,把更多的需求空間能轉移到地下的,盡可能轉移到地下,騰出更多的地面空間進行綠化,形成生態空間。這樣即是直接的減碳、也有更多地面種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同時更多設施放在地下更安全,運維也要省錢。所以向地下發展有多種好處,是一件美麗無害的事情,是低碳或者碳中和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一個多得的善事。
澎湃新聞:你在很多場合都提到地下空間的概念,我有個疑問,當人不斷地嵌入地下的時候,像水、空氣還有安全都應該跟技術高度依賴,就是說當人的生存跟技術高度依賴的時候,會不會出現一種技術性的災難?
陳湘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和關鍵,這一點,我跟錢七虎院士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說我們現在說向地下發展,不是說讓人們住到地下去,因為目前還不能完全了解,并充分確保地下空間環境對人身心的作用。地下空間的各種環境質量對人的作用能否和地面完全一樣,目前還不是完全清楚。
不是說地下環境完全達不到地面環境,但是完全達到的可能性還比較小,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地下還有什么未感知到的東西。所以我們不是特別贊同住到地下,但是現在的大部分設施是可以存放到地下空間的。事實上,某些突發情況下,地下比地面更安全,比方說地震或者遇到恐怖襲擊的時候。總之,就目前中國的技術、裝備、管理水平,以及當前在地下的發展規劃程度而言,地下的安全性不比地面差。
澎湃新聞:智慧城市現在是個高頻詞了,你認為它與韌性城市之間有什么關聯?
陳湘生:是直接關聯的。剛才說城市安全時提到韌性城市有三個維度,其中談到管理的韌性就是全息感知、通過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提前預警預控,這一套管理系統必須要智能化,最后實現智慧化。
比如說地下電線,一般情況下其溫度恒定,如果突然發熱,被智能化設備感知后及時發出預警并馬上檢修,這樣就是把應急變為實現消除隱患,先處理就不會再應急了。所以智慧城市或者城市大腦的核心還是在于確保人民的安全。
澎湃新聞:你覺得中國當前城市建設,在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方面的當務之急或者痛點在哪?
陳湘生:當務之急在于“城”“市”“管”三維韌性建設,三者是缺一不可,互相協同的,構成城市有序運行、城市安全的基石,任何脫離這三個維度談城市安全都是蒼白無力的。
總體上,中國在城市治理方面正在快速進步。目前中國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超大城市群的安全,比方說以上海為中心,與和上海相鄰的周圍城市群落的安全;再比如新冠疫情后的武漢,從疫情的發生、發現到迅速擴散,就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城市群管理的局限所在。可以說,中國現在沒有關于城市群的安全管理標準,或者超大城市群韌性建設大綱。
為什么關注超大城市群?因為它是中國GDP的主要產源(大約70%),同時也是人口密集區(大約70%)。所以超大城市、超大城市群的安全是中國現在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我反復強調城市三維韌性的原因,它們是超大城市群或超大城市安全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注意這三維韌性,超大城市群的安全就難以保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