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世紀初上海灘的鋼筆與毛筆之戰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毛筆是最主要的書寫工具。由于科舉制度的存在,練就一手好的毛筆字是知識人的基本功。同時,好的書法作品也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和許多傳統事物一樣,在20世紀初的全球化貿易中,毛筆不得不與外來的書寫工具競爭從而獲取生存空間,鋼筆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將毛筆的生存空間壓縮得只剩書法藝術這一領域,但百年之后的今天,鋼筆也變成了高檔商場的藝術品,逐漸淡出日常書寫領域。
鋼筆初現上海灘
鋼筆發明于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傳入中國。作為當時中外交流橋頭堡的上海,也成為鋼筆與毛筆之戰的發源地。在當時的報紙上,我們可以看到相關的爭論很多。有人認為,“鋼筆或毛筆,各有它的長處。如用鋼筆寫,書寫流暢,可以將一縱即逝的思緒,像賽跑式的把它記下來。假使用毛筆寫,吮筆磨墨,一面寫一面盡可有構思的余地。總之,寫記事文須秉筆直書時,似以鋼筆較宜,寫深奧的理論文字,則以毛筆為佳,不致于等你想到下文時,筆尖上的墨水卻早已滯住了。”
另一種觀點卻不以為然,他們以為“善用鋼筆亦必不能強人廢除中國之毛筆也,照新時代的眼光看來,調查現社會的應用,鉛筆和鋼筆比毛筆的用處多,所以練習時不能專用毛筆。最好的辦法,大字用毛筆寫,小字用鉛筆或鋼筆寫,同時并用,不偏不廢,才不吃虧。”
但鋼筆自身所包含的西洋基因,使它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們便趨之若鶩了。有愛追時髦者以為“一樣的寫文,一樣的表示意思,為什么不用毛筆而用鋼筆?這大概風氣造成,一支鋼筆,表示學貫中西,即不能貫中西,也必可掛之衣襟而表示‘登樣’。”其實,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也可隨處見到有人將鋼筆別在上衣兜。當這種時尚演變為社會風潮和流行趨向時,便不可避免地使群體陷入從眾心態,洋鋼筆取代土毛筆也就水到渠成了。
鋼筆的廣告宣傳
20世紀初以報紙為中心的新媒體拓展了新事物的宣傳渠道。泛覽《申報》,我們便發現大量以鋼筆銷售為主題的廣告,這些廣告圖文并茂,不僅有藝術樣式的文字,還配有精美的插圖。尤其每到開學旺季,更是密集發布,刺激消費者的神經,喚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當時的跨國公司多用報紙平臺為其產品造勢。派克牌鋼筆以征文的形式發布廣告,比如1929年的派克筆公司征文,題目有兩個:一是“中國筆制法及沿革”,二是“毛筆與鋼筆優點之比較”。兩題中任選一題,并選聘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博士、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博士、上海公共租界市議會華董袁履登先生為評判員。應征之文,須用中國文字。字數以一千字至一千五百字為度,用毛筆或自來水筆寫均可,惟不可用鉛筆。利用文化界名人的影響力是跨國公司進行產品定位和促進銷售的又一發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關勒銘公司的國產鋼筆
在20世紀30年代的國貨運動中,鋼筆與毛筆之間的斗爭,演變為國貨與洋貨之間的競爭。一方面,鋼筆國產大大降低了成本,為迅速傳播推廣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對技術的改良與革新,也使得鋼筆更貼近國人的需求。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是關勒銘公司,該公司以國貨為賣點,以《申報》廣告為媒介,大力推廣其產品。
挽回利權,是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訴求,將國家的宏觀形勢、公眾的利益與國貨產品的銷售建構在一起,不僅推動產品國產化,實現利潤增加,還有助于喚醒民族意識。
關勒銘公司還注重商標的保護,1928年11月3日國民政府工商部在《申報》公布了關勒銘的發明專利:“關勒銘自來墨水毛筆仿歐美自來水鋼筆之構造,以毛筆頭帶筆尖,以細金屬尖管代鋼筆尖,內之導水柱以軟橡皮管為墨水池。”通過對毛筆進行改造,生產了自來水毛筆。以關勒銘為代表的公司,不僅以國貨為賣點,引起愛國者之同情,利用其民族認同之心理。而且還積極參與技術改良,并降低產品價格。這一行為方式,對后來的企業引進、改良、推廣國外技術具有范式意義。
官方的認可與推動,增強了鋼筆作為書寫工具的優勢。1928年中央大學區檢定小學教員時,要求考毛筆、鋼筆、楷書及珠算、筆算;上海市中學畢業會考,也要求考生入場時須攜帶毛筆、墨盒或鋼筆、墨水。涉及出入境的護照問題,政府也提出:“護照事項表及簽證護照保證書、須用毛筆或鋼筆正楷填寫,不可草率。”甚至國民黨選舉總統與副總統,要求“采用無記名投票法,用毛筆或鋼筆在候選人姓名上正中加圈。”
1931年,上海市教育局呈部報告《小學課程暫行標準試驗結果》提出,在小學國語寫字用筆時,要注意鋼筆字的練習,認為“如果在現在時候學習寫字仍和從前一樣,只用軟筆不用硬筆,實是一個大大的錯誤。”在外交事務中,官方通過書寫工具表明自己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1945年“中瑞新約”簽訂時,“王外長以毛筆及鋼筆并簽中英文名字,亞勒則以鋼筆簽署瑞典名字。”
同時,鋼筆的出現也推動了紙張、墨水技術變革,研制了許多專供鋼筆使用的墨水和紙張。由于中國紙只能用毛筆書寫,而外紙張可以用鋼筆、毛筆、鉛筆。新豐紙廠迎合鋼筆對新型紙張的需求,發明了象林牌紙,純粹采用國產原料,參以化學方法,迭經改良,印刷成績極佳,足與外貨媲美,雖在夏季亦無變化。有人發明了一種“栩制墨水”,解決了鋼筆寫字易滲化的問題。
鋼筆vs毛筆:中西文化之爭
鋼筆介入書寫領域,贏得了人們的贊美,因其有獨立之性,無依賴之習。毛筆雖然悠久且高貴,但總得借助墨、紙、硯臺才能成事。但也引起了部分人在文化上的憂慮,他們批評道:“許多大學生,往往連本國文字都不會利用,會寫鋼筆而不善用毛筆,其實這點距真正的文明,真是太遠了。”這種贊美或擔心的態度仍然存在于今天國人對西方事物的情感上。
繪畫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鋼筆的介入,一方面出現了鋼筆畫這一新型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中國畫的種類。同時也引起人們對這一藝術形式的擔心,“中國畫是否永存?不要說書法的本身沒有人肯下功夫去注意,就是寫字的工具毛筆也逐漸被鋼筆、鉛筆,以至于原子筆所侵占,而失去了書法本身的條件。”事實上,鋼筆取代毛筆,恰好將毛筆從日常書寫領域中解放出來,成為專門的藝術形式,推動了書法藝術的專門化。這一變化剛好與社會分工的專業化趨勢相一致,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趨勢。
說到底,鋼筆與毛筆之戰背后反映的是文化之爭,曾有學者表示憂慮,“到了歐西文化侵入中國以后,毛筆已受鋼筆、鉛筆、自來水筆打擊不小,今年廣東政府下令提倡學生用毛筆以塞漏巵,便是保存國粹的意思,不但是毛筆已經發生危險,就是鋼筆鉛筆亦何曾不是已經要淘汰;在外國用打字機的文學作家以及商店公司管家機關都是用打字機作文作信了。將來筆這東西,怕也就與文化無關了。”而樂觀者卻認為:“鋼筆頂替了毛筆,洋服頂替了中裝,革履頂替了布鞋,是中土文化衰替的原故。”
發生在20世紀初的鋼筆與毛筆之戰,引起了很多的紛爭和思考。在21世紀的今天,外來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復雜多樣,我們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在保持民族特色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不同的先進文化。畢竟,再優秀的文化只有不間斷的新陳代謝,才能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