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甲午祭︱用數字說話,8位學術名家的甲午鏡鑒
在7月24日舉行的“殤思?鏡鑒———甲午戰爭120周年研討會”上不僅有軍方人士,還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甲午戰爭史的學術名家。他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對于這場改變中國近代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作出了發人深省的反思,澎湃新聞(www.6773257.com)記者整理了其中8位專家發言里包含數據性的內容和結論,用這種直觀的形式展現各位學者對于甲午戰爭的紀念。
甲午戰敗導致日本侵略連鎖反應
大連民族學院原副院長關捷
大連民族學院原副院長關捷在發言中談到甲午戰爭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時說:“沒有甲午就不會有10年后的日俄戰爭,也不會有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不會有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0年,也不會有日本占領大連40年,也不會有東北廣大地區淪為日本統治的14年,全國蒙受戰火之災的8年。”
慈禧挪用海軍衙門經費750萬兩,方伯謙投資房產60間
關于北洋海軍內部的腐敗,姜鳴提到了不久前在英國剛發現的史料,一名海軍洋員控告方伯謙的胞弟賴賬,說方伯謙當初為購劉公島上的60間房產向其借貸英銀6千元,年利8%,并由其胞弟出面收取租金。這就證實了當初揭露的北洋海軍腐敗和軍紀渙散的史料是真實可靠的。
嚴復總結戰爭敗于此前30年的洋務運動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馬勇的發言主題是“嚴復對甲午戰爭的觀察和思考”。嚴復認為北洋海軍在指揮層面有很大的失誤,他對李鴻章多有指責,比如用人不當等等。簡而言之,嚴復總結戰爭失敗的原因有三點:第一,甲午戰爭之前30年的洋務運動,在嚴復看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把西方分成“體”和“用”兩個方面,沒有利用后發優勢從器物變革適時轉變為制度變革;第二,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問題;第三,根本的政治制度問題。
法國《費加羅報》用130多篇文章報道甲午戰爭
法國國家圖書館規劃部部長裴程從海外學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根據他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查詢,發現西方媒體對甲午戰爭有大量追蹤報道,“比如說《費加羅報》1894年7月到1895年11月間就發表了130多篇文章,晨報發表的文章更多,還有一些報刊、雜志也發表了大量的文章。”
裴程指出,西方對甲午戰爭反思的出發點是自身在華的利益。西方列強中因為甲午戰爭的受害者是大英帝國和俄羅斯。西方人普遍認為李鴻章是清朝上層唯一一個看透時局的高官,但只靠一兩個李鴻章,仍然回天乏術。但因為中國的眾多人口、遼闊幅員、當時西方并沒有對中國完全失去信心,“比如說11月份日軍進入遼東,朝廷驚慌失措,要趕快籌集軍餉準備保衛北京,香港的匯豐銀行發行公債,公債是1900萬兩白銀,僅僅不到一天就收盤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時年息是17%,20年還清。”
“高升號”上1000人里有700多位是淮軍子弟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飛來自李鴻章與“淮軍”的故鄉,他特別提到7月22日的安徽《新安晚報》上刊登了一篇報道,標題是《街頭借問“甲午”恥,一無所知占三成》,內容為記者隨機走入合肥小區、寫字樓、政府辦公樓、工地、商場、大學城,采訪了100位市民。而接受采訪的100位市民里有31位對甲午戰爭一無所知,只有2個人知道丁汝昌是安徽人。
此外,翁飛還講述了淮軍子弟兵在甲午戰爭中的英勇表現。120年前,日軍在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高升號”,引發甲午戰火。“高升號”上的大部分士兵是淮軍吳育仁部的兩個營,最后罹難的清軍將士大部分來自肥東六家畈,主體1000人里有700多位是淮軍的子弟,其中就有吳邦國委員長的叔叔、爺爺。
6集甲午海戰電視紀錄片即將播出
據楊曉丹介紹,紀錄片搜集了很多珍貴的歷史鏡頭,例如有海軍工程學院在1990年代對冰心先生的采訪。其次,還有國內研究甲午戰爭史的權威學者戚繼章先生的歷史鏡頭。再者,攝制組還奔赴國內外多個與北洋海軍、甲午海戰有關聯的地點進行拍攝,特別珍貴的是日本的“定遠”館在去年拍過之后,今年就拆除了。此外,劇組還將陳悅先生發現的一首北洋海軍軍歌,請專家按照現代方式進行譜曲,效果震撼。
甲午戰前日本擁有銀行900多家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在發言中比較了中日兩國在戰前的銀行體系,指出日本已經建設成為現代國家,而中國還遠遠落后。“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甲午戰爭前日本已經有900多家銀行了,其中國家銀行100多所,私人銀行幾百所,而中國一家銀行都沒有,完全還是靠傳統的票號、錢莊。”
21世紀在荒山上發現19世紀的北洋海軍士兵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