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解構“中國恐懼癥”:杯弓蛇影,百害無益
新華社北京5月6日消息,近年來,在國際格局和新舊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國內過度夸大中國實力、強調中國將“主導世界”的“恐華”論調顯著升溫,甚至成為美兩黨出臺對華強硬政策的重要依據。究其本質,“中國恐懼癥”乃是杯弓蛇影式妄想癥的一種,有百害而無一益。
一
歷史上,基于所謂“黃禍”論的“中國恐懼癥”,是種族主義的衍生物,在歐美喧囂一時。早在19世紀,歐美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偏見,曾借助大眾傳媒得到傳播和強化,其對東西方關系的消極影響遺留至今。進入新世紀之后,污蔑中國的“黃禍”論偶爾還在歐美報刊上露頭,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報刊封面。
通過炮制“恐懼癥”,來制造一個對手,進而打壓之,是美國的一貫伎倆。一個可參照的事例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日本恐懼癥”。那時,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美國的70%,經濟實力逼近美國,日本人還收購了紐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隨之,美國脅迫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本被迫升值日元,進而加劇泡沫經濟,泡沫破裂后即遭遇“失去的二十年”。
近年來,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令美西方一些人和勢力感到“威脅”,非常“不適”。尤其是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不能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不能容忍個別領域被中國趕超,認為這嚴重威脅美國的全球利益,挑戰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于是乎,一些人和勢力聯手組建反華“小圈子”,大造“中國威脅論”,炮制新版“中國恐懼癥”,以孤立中國、遏制中國。
二
為什么說“中國恐懼癥”乃是杯弓蛇影?
其一,應客觀看待中美實力對比變化。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在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但美國依然是世界頭號經濟體。尤其在人均收入方面,中美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美國在軍事、科技創新等許多領域仍遙遙領先。即便若干年后,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也不能就此認定中國的綜合實力超過美國。畢竟,經濟總量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實力的唯一標準。正如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指出,聲稱中國主導國際秩序和美國已衰落的人沒有全方位地考慮實力因素;美國軍費開支仍是中國的近四倍,美在關鍵技術上一直保持領先。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認為,當前關于中國不可阻擋地崛起、即將超越搖搖欲墜的美國的說法遠非事實。
而且,即便中國塊頭變大了,但塊頭大小與威脅與否并無必然聯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形象地反問:“熊貓塊頭很大,但是它比禿鷹更危險嗎?”
其二,美國政壇對中國歷史文化知之甚少。中國人向來講究“和為貴”,中國發展不是要取代誰、打敗誰。中國文化崇尚仁義、中庸、和合,倡導誠信、責任、和諧,這些核心理念和價值觀讓中華文明持續五千年未曾斷絕,至今仍熠熠生輝,展現出凝聚力、創造力、發展力。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同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合作共贏,從不謀求世界霸權,中國將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軌跡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前不久指出,中美一方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另外一方必須失敗,世界容得下一個更好的中國和更好的美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北京沒有決心統治世界,而是努力地最大程度上發展自己。約瑟夫·奈指出,中國實力的增長很可能會持續下去,但美國不必害怕,中美雙方并沒有相互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兩國會競爭,但彼此應克制恐懼。
其三,中國沒有也無意試圖構建與美對抗的全球同盟體系。勤勞的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都發揮著高度負責任的作用。中國沒有主動發起過戰爭,沒有干預過別國內政,沒有侵占過別國一寸領土,沒有“拉幫結派”動輒威脅、制裁他國。中國在政策上和行動上都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秉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帶一路”倡議即是明證。
其四,中國沒有也無意發動對美意識形態對抗。中國始終相信,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中國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不會輸出制度與模式,更不愿搞意識形態對抗,將繼續以實際行動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推動發展模式的交流互鑒。中國沒有刻意疏遠美國認定的“民主國家”,中國前十大貿易伙伴中美國及其盟友占8個。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中國人修橋修路,建學校、醫院,援非醫療隊數十年來幫助非洲人民與疾病作斗爭,但中國從未對這些國家提出任何政治先決條件,沒有要求“跟誰走、不跟誰走”。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柯慶生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試圖在世界各地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也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之上。
三
鼓噪“中國恐懼癥”會陷入“自我實現預言”的怪圈,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約瑟夫·奈認為,夸大恐懼同低估對手一樣危險,可能讓美國反應過度;美中必須要避免過度放大可能導致新冷戰或熱戰的恐懼。基辛格認為,美中必須在國際事務上加強相互理解,否則可能引發對雙方都不利的災難性沖突。何瑞恩認為,美兩黨對華強硬共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中國實力恐慌所推動的,有人還試圖利用所謂的“中國威脅”來刺激美國內改革或克服國內分歧,但這終將得不償失。
專家們認為,鼓噪“中國恐懼癥”對美有三大負面影響:一是加劇美內外政策走偏,對削弱中國優勢的過度關注可能導致美國忽略本國最重要的任務,比如增強自身優勢;二是惡化國內政治斗爭,使中國話題淪為政客詆毀對手軟弱的工具;三是擴大與盟友和伙伴分歧,幾乎沒有一個盟友和伙伴認同中國是事關生死存亡威脅的觀點,如果美方以此制定政策,試圖傷害中國,最終將對美國造成同等甚至更大傷害。
四
鼓噪“中國恐懼癥”,進而以此構建對華政策注定失敗。
何瑞恩認為,對華恐懼癥將滋生焦慮和不安全感,導致對中國的過度反應,進而產生糟糕決策,最終損害美國自身競爭力,所以認清中國是美國政府正確制定中國政策的第一步。
柯慶生認為,對華采取冷戰遏制的主張誤解中國挑戰的性質,借此制定的政策只會削弱美國自己;美國同盟政策或多邊外交集中在與中國意識形態斗爭上將是嚴重錯誤;如果美國參照冷戰劇本,動員盟友和伙伴共同反對中國,或試圖減緩中國經濟增長及限制中國國際影響力,將大錯特錯;美多數盟友不認為中國是重大威脅,不會參加美國領導的對華冷戰遏制努力。
約瑟夫·奈表示,中國的存在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在當前情況下,中美之間應保持接觸,尋找機會,建立合作。
美國知名學者和媒體人扎卡里亞曾經在美《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是當前在地緣政治和軍事領域高度負責任的國家,與美形成巨大反差。對華發動冷戰將嚴重拖累美經濟,受益的只是美軍工產業。西方必須接受中國在現行國際體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不是不計成本孤立中國。
鼓噪“中國恐懼癥”是一種病,非常危險,但并非無藥可治,需要的只是拋棄冷戰零和思維,秉持平等相互尊重,擁抱開放包容,實現互利共贏。走出這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但如果繼續故步自封、諱疾忌醫,最終只會貽害無窮。
(原題為《述評:解構“中國恐懼癥”:杯弓蛇影,百害無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