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回聲·序曲展|開幕回顧及五一假期開放時間
2021年4月24日,《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開幕現場。 胡綺軒 攝 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供圖
2021年4月24日,由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支持,瑞士山岳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基金會、澎湃新聞、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主辦,閑下來合作社/大魚營造、澎湃研究所協辦的《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正式開幕,此次開幕活動以Zoom線上會議與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現場建立中瑞雙方的互動交流。
開幕式現場,來自Zoom會議、從瑞士、昆明發來遠程連線的嘉賓有瑞士伯爾尼山岳博物館館長貝雅特?厄許樂(Beat H?chler)、展陳設計師弗蘭克?迪特曼(Frank Dittmann)以及參展藝術家羅菲。在場的與會嘉賓有瑞士文化基金會上海辦公室代表魯昱熙,回聲序曲展共同策展人、笛德侯文化實驗室創始人朱紀蓉,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編輯、也是本展的助理策展人沈健文,閑下來合作社社長張歡,深圳城市聲音博物館館長李楊,攝影師陸杰,參展藝術家羅天瑞、孫奇芳、王越洲等。
共同策展人朱紀蓉博士(左)。 Ruixi 攝 上海當代藝術館 供圖
開幕式以中方共同策展人朱紀蓉對展覽的介紹作為開場,《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展覽計劃源自瑞士伯爾尼山岳博物館(Swiss Alpine Museum, Bern)2019年的《回聲:山以聲音回應》(Echo: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覽。中、瑞合作的策劃團隊以瑞士回聲展的策展架構為基礎,將回聲展帶入國內觀眾的視野,令國內的回聲、與瑞士的回聲發生共鳴。此次序曲展在場地、創作者、策展等方面均呈現出了探索性與實踐性,策展團隊將持續推進展覽計劃,吸引更多的藝術家、跨領域創作者、普通公眾等共同參與,期望由回聲引發的創作實踐活動得到更多的討論和延伸。
共同策展人瑞士伯爾尼山岳博物館館長貝雅特?厄許樂(Beat H?chler)(左)及展陳設計師弗蘭克?迪特曼(Frank Dittmann)。 Ruixi 攝 上海當代藝術館 供圖
在此次《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的籌備過程中,瑞士方給予了中方策展團隊大力的支持。瑞士伯爾尼山岳博物館館長貝雅特?厄許樂(Beat H?chler)在連線會議中表達了對回聲序曲展成功開幕的祝賀,透過鏡頭看到的展覽現場讓他感到十分驚喜,并稱贊這是一場闡釋回聲概念的全新實踐。
貝雅特表示,瑞士回聲展的策展是其個人首次從視覺實踐轉向聽覺藝術呈現的嘗試,透過聲音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贊德(Christian Zehnder)的作品,回聲的特性被放大,觀眾可以通過回聲分辨出阿爾卑斯山區的山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并不都是相同的,它夾雜著一種時遠時近的空間變化,這些作品促使觀眾重新發現回聲的力量,不僅是用眼睛觀看、雙腳丈量,更是以一種新的方式感受山岳風光。
除此之外,回聲項目也包含了行為性和表現性的元素——大家需要通過吶喊,利用自己的聲音進行表達,同時也要求觀眾通過“聆聽這種聲音”的方式進行接收和感知。貝雅特在親身經歷中發現,該行為性帶來的感染力跨越了年齡與國界,令人十分動容。由此,貝雅特認為,中方的回聲序曲展建立起了一種對話,不僅是發出吶喊的人與接收者之間的對話,更是瑞士與中國、與上海之間的文化交流,他十分期待此次展覽能夠有更多的延伸和推進。
2021年4月24日,《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開幕現場。 胡綺軒 攝 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供圖
正如貝雅特提及——回聲不僅是一種聽覺形式的表達,更有空間形式的呈現,此次回聲序曲展共設有兩個場地,開幕式所在的藝術空間為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位于熙攘街邊與人民公園中間,透過玻璃帷幕讓藝術作品充分融入了城市肌理;副場地為閑下來合作社地下室隧道空間,保留下的隧道是回聲制造的天然場所,氣氛幽微神秘。兩個場地截然不同,卻又相得益彰,充滿張力的場地特性成為此次回聲序曲展的重要特色。
《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主場地現場。 胡綺軒 攝 笛德侯文化實驗室 供圖
本次開幕活動現場連線了序曲展的展陳設計師弗蘭克?迪特曼(Frank Dittmann),同時操刀2019年的《回聲:山以聲音回應》(Echo: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覽的弗蘭克表示,此次中方序曲展的主場地為“玻璃屋”, 其空間構造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回聲的視覺表現。由此,與瑞士展覽不同的是,中方序曲展嘗試讓視覺元素介入展覽、作為傳遞回聲形象的媒介景觀,融入山脈和天際線的剪影輪廓,但同時只保留純粹的黑白色彩,以期觀眾在運用想象空間的同時能夠更多專注聲音本身。
序曲展的副場地是一個非常規的展陳空間,在這一具有厚重感的場地中,聲音一直處于飄渺的、不斷出現又不斷消失的狀態,擁有截然不同的聽覺體驗。弗蘭克表示,序曲展的兩個場地都充滿著“意外之喜”,期待觀眾能夠與回聲親密互動,讓自己沉浸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一個回聲的世界。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副場地,閑下來合作社B區深洞。 朱紀蓉 攝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副場地,閑下來合作社B區深洞。 沈健文 攝
此次回聲序曲展隧道部分的展陳設計,由影音顧問羅天瑞(Terence LLoren)對設計概念進行創意深化、落地實踐。同時兼任參展藝術家的羅天瑞在開幕式中表示,在參與整個展覽設計和搭建的過程中,他的感受更加深入和強烈,他認為,主場地藝術亭臺空間強調的是“精確性”,不僅體現在展場選用了點對點的耳機設備讓觀眾對回聲作品進行聆聽,同時也滲透于籌備過程中的多次規劃與測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副場地隧道空間體現的是“隨機性”, 回聲通過揚聲器外放,讓聲音持續、強烈地發生碰撞,提供觀眾更多即興體驗的可能性同時,也在隧道空間形成了聲音彌散,無處不在的效果。
《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的主場地是一間能看到南京西路上人來人往的“玻璃屋”。沈健文 攝
澎湃新聞編輯、本次展覽的助理策展人沈健文對此次序曲展的先導活動“回聲地圖:聲音暨影像線上征集”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同時簡明扼要地回顧了一系列與回聲主題相關的人文科普、學術論壇等內容,并鼓勵觀眾前往展覽副場地閑下來合作社的隧道空間體驗更多層次的回聲魅力。閑下來合作社社長張歡表示,此次序曲展的場地空間具有鮮明的反差特性,主辦方在策劃搭建過程中的專注與用心均反饋在展覽的品質當中,隧道空間的作品呈現出渾然一體的結果,同時,閑下來合作社作為友好融合的共建空間,可以提供觀眾互動的更多可能。
《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主場地。 Ruixi攝 上海當代藝術館 供圖
《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已正式對外開放,展期將持續至2021年6月6日。在展覽開放期間,策展團隊將結合藝術亭臺與隧道場地的展陳空間特點,陸續推出“回聲采集之旅”“回聲親子工作坊”“回聲音樂會”等結合藝術體驗和人文科普的公教活動;同時,基于本次序曲展的策展實踐,后續將以“如何展示聲音”為主題開展跨領域交流座談,以吸引更多的藝術家、跨領域創作者、普通公眾的參與。此外,策展團隊預計將開放展陳空間作為活動場所,招募多元化的創作主體及團隊,以回聲主題為概念起點,建立更多層面的對話,讓回聲的回聲繼續輻射、發生(聲)在不同屬性的自然與城市空間。
(本文作者:黃俊儀,回聲展覽策劃團隊成員)
《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序曲展
展期:2021年4月25日(周日)至2021年6月6日(周日)
展覽地點:
主場地: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 MoCA Pavilion(南京西路231號人民公園七號門)
副場地:“閑下來合作社”B區隧道(上海長寧區仙霞路700弄25號前地下防空洞)
五一假期開放時間
5月1日(周六)至5月5日(周三)
主場地:每天10:00-21:30
副場地:每天10:00-18:00
祝大家觀(聽)展愉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