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返切諾爾貝利——核輻射究竟對人有何影響?
文/陳根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境內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
該事故導致了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輻射危害相當嚴重,31人當場死亡,200多人受到嚴重的放射性輻射傷害。之后的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
這場災難在國際上引發了巨大關注,研究人員曾對該事件給后代帶來的輻射暴露風險進行了研究,但相關結果沒有定論。如今,在事故發生后35年后,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基因測序工具,又重新評估了核輻射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研究人員尋找到當年負責清理現場的工人,或是住在附近可能攝入含有核污染食物的居民,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做了全基因組的分析,以尋找一種“新生突變”的基因變異。這種變異存在于精子或者卵子中,不存在于父母其他的細胞之中,但是可以傳遞給后代。
結果表明,與普通人群相比,他們體內的“新生突變”數量并沒有明顯變多。也就是說,該事件產生的電離輻射對下一代的健康影響微乎其微。
另外,研究人員又調查了359名曾暴露在輻射下的人的甲狀腺癌基因組,以研究電離輻射對甲狀腺癌產生的影響,作為對照,研究人員又找了81名沒有暴露在輻射下的個體。
分析表明,無論是輻射暴露組,還是對照組,許多調控細胞生長的基因都發生了變異。但兩組的基因變異類型卻有明顯不同,小時候暴露在輻射下的人,關鍵基因更多出現“融合變異”。
這或許是因為電離輻射帶有的能量打斷了DNA雙鏈,當DNA雙鏈重新修復時,將錯誤的片段連接進來,產生了變異。而對于那些沒有暴露在輻射下的個體,他們更多出現的是點突變。
此外,暴露于輻射時年紀越小,DNA雙鏈斷裂與輻射暴露之間的關聯就越強。這也表明DNA雙鏈斷裂可能是暴露于輻射后,是最早出現的基因變異之一。
該研究有利于將腫瘤的基因組特征與輻射劑量進行關聯,對輻射誘導的癌癥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未來,其能為輻射與癌癥研究提供新知識,從而了解核電站事故可能帶來的影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