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何懷碩|NFT藝術狂熱的思考:藝術何以異化,藝術到底何為
最近,NFT(非同質化代幣)藝術不斷登上新聞頭條,也引起了一波狂熱和跟風。佳士得的拍賣剛落下帷幕,國內就出現不少號稱“NFT藝術首展”的活動。
“收藏家”或投資者花六到八位數的巨資購買那些可以在網上免費看到和分享的電子圖像作品,這看起來似乎很荒謬,針對NFT藝術的熱鬧,有觀點直指這是“金融泡沫”與“郁金香狂熱”重現。對于如何看待當下狂熱的“NFT”,年已八旬的知名藝術評論家何懷碩投書澎湃新聞,從西方藝術從現代、后現代到當代的變化作答,并認為,這是美式藝術“鼓勵丟棄、蔑視傳統,以否定為創造”的延續,需要正視、反思、并引起警惕:
“多年以來,我苦思為什么近半個世紀美國以波普,抽象畫,超寫實,照相寫實,觀念藝術,身體藝術……以及后來黔驢技窮,干脆用‘當代藝術’來統稱無厘頭的虛無藝術,竟得到許多人的歡迎與接受,而且蔚為風潮?美國藝術本質上與政治有共通點:爭奪權力,訴諸熱情而盲從潮流的大眾。民粹的力量極大,政治與藝術,都可由民粹力量而得勝。”
楔子
受到最近拍賣行NFT(非同質化代幣)熱潮的引發,對于科技時代藝術發展的現況,有幾位友生要我談談關于科技創新、數位藝術等議題的見解。
對于這個題目,我一時不知如何下筆。美術界對于藝術異化的觀察與認知,不同世代的差異似乎非常巨大,已令人憂心。當代的“藝術”,龐雜、怪誕、無奇不有,從概念、定義到評判的基準,都打破千百年來的知識、理念與規范;連藝術的價值,全無共識。同稱“藝術”,彼此差別極大,大到品類錯亂,全無“紀律”。(我記得少時讀梁實秋先生贈我《浪漫的與古典的》書中談到“文學的紀律”,引了古今中外許多例證。但今人見“紀律”二字,便憎恨其“束縛”,實在是焚琴煮鶴。此處不容細論。)
比普數字作品《海濱》的靜止圖像,據稱以600萬美元售出。
NFT藝術家Pak的《無題》,2020年
2019年5月我一本寫作數十年的文集《批判西潮五十年》七百多頁出版之后,我暫時不再談論今日的藝術了。現在面對提問,正思索中,湊巧電視新聞有一個身穿T恤印有“反骨”兩字,因擾鄰被提告的男子,被新聞人稱為“網紅反骨酷炫男孩”。今日有青年人自標“反骨”,并以之為酷為榮。這種“大膽的創意”,其實與當代“藝術”異曲同工。當代與NFT等“藝術”都是“酷炫”的東西,今要問我對這種種的“新潮”的看法,當不是三五千字能說清。因為在這些“藝術”現象的背后,或它的源頭,有更多應該面對的重大問題,為什么沒人問?也幾乎不見討論?如果看我的拙著,對西方藝術從現代、后現代到當代我尚能試答所問,但對所謂“非同質化代幣”之類名詞,故弄玄虛,存心唬弄,我幾天前才第一次聽到,我也不懂。不過,我可談談藝術被演變成如此“酷玄”之前的故事與內幕;最后要問藝術到底要做什么?藝術有何意義?……談談更根本,更應認知的問題,提供愛思考的人關注、討論,或更有意義。
5月13日,一組NFT作品將在佳士得上拍,估價700萬美元。
一 藝術的演化與異化
藝術的生發、演化、盛衰,自古都各有極深廣的原因。任何有生命的文明創造,都有新生、發榮、衰老,以至退位、沉寂,甚至消亡。詩歌與戲劇古代極盛,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中國書法有二千年,繪畫也千余年的大盛,至今尚存,但不及過去在文化、生活中重要的地位。西方自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才幾百年盛極而竭。藝術有其盛衰,中外都一樣。
西方十九世紀末物理學發現光與色彩的原理,助長了印象派的誕生,一時又光芒四射。豈料沒多久,科技發達,反而促使西方繪畫的沒落。就因攝影術的發明,西方幾百年廣義的寫實繪畫大受沖擊而急速式微,便不能不另尋出路,大變局自此而始。實際上全因西方寫實繪畫已無法有過去的聲華,一如最近大馬戲團退出歷史舞臺。想當年大馬戲團何等風光!
克勞德·莫奈,《吉維尼的黃色鳶尾花》,1887?Muse?eMarmottan Monet
繪畫是視覺藝術的主流。在照相機出現之后,古希臘人“藝術是自然的模仿”的理念,已有機器替畫家代勞,能事豈不已盡了?中國畫不怕照相機,因為它主觀的成分較多,中國古人比洋人實在高出一籌。但中國任何文藝歷史悠長,積蓄過于豐盛,因襲必多。書畫在后代多陳腔濫調,也不免成為積弊。二十世紀以來,中外的繪畫確有盛況不再,美人遲暮之感。歐洲經過兩次大戰的災難,文化信心喪失,頹廢消沉,助長了虛無主義,各種奇形怪狀的畫派,如雨后春筍出土,歐洲的密林里開滿了上一代所栽種的“惡之花”(十九世紀法國象征主義詩人與藝術評論家,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鋒波德萊爾的名著)。自從1917年法國藝術家杜尚在紐約用男性小便斗,以《噴泉》為題,又把蒙娜麗莎的印刷品用鉛筆加上胡子,都能當藝術品展出,西方藝術的異化正式出臺,而在美國發榮壯大。此后,現代主義繪畫不斷顛覆它自己的傳統,砸破原來的規范,追求新奇怪異,大膽否定,無所顧忌。比如繪畫不限平面,可以在畫面上拼貼其他材料;材料可以毫無限制,多元混搭。技巧也顛覆過去的規范,甚至可以用潑、貼、灑、敲、刮、噴、壓等非藝術技巧的動作所產生的物理或化學的反應來制造作品,稱之為“自動性技法”。任何想得出的物質與方法都可以用來制造“作品”。美國見獵心喜且更變本加厲。波普藝術(Pop Art)的代表畫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1928-1987)提倡什么東西都可以是藝術,什么人都可以是藝術家。他的名作如用夢露等人像或汽水瓶、罐頭的相片,用夸張的色彩,絲網印制成“版畫”。不必多舉例,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以至現在所謂“當代藝術”,因為非常狂怪、混雜,沒有定規,也沒有一致性,既非“繪畫”,也非立體的“雕塑”,所以給改名為“當代藝術”。美國是徹底糟蹋繪畫的劊子手。任何人找一本美國現、當代藝術的書都可以一目了然。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迪普蒂奇》(Marilyn Diptych),1962年
中外確有許多各懷動機的人曲學阿世,贊美反傳統、反文化、反美學的藝術是“革命性的創舉”;也有人認為西方繪畫已死。有見識、有良知的人士當然不會認同前者;而普通多數人很難識破騙局,反抗潮流,多會趨炎附勢,乖乖盲從。現在新派很少用“繪畫”這個名稱,包山包海,無奇不有,都統稱“當代藝術”。現代主義以來,畫家數量千百倍增加,因為失去紀律與規范,沒有評判基準,這是人人可當畫家的時代,歷史所未曾有。
博伊斯,《油脂椅》(Fat chair) , 1964
二 藝術被工具化
“二戰”之后,歐洲衰敗,美國崛起,成為全球新霸主。日本成廢墟,且成美國的禁臠與忠仆,中國則慘勝。美國比以前各帝國主義更可怕,它軍、經、政各方面稱王之外,更于文化、人生生活等方方面面實行全面宰制世界的戰略布局。美國是野心最大的文化帝國主義,它秉承歐洲的“西方中心論”,更變本加厲。它不但以“全球化”來掩蓋“全球美國化”的野心,以最粗淺的美式藝術收編全球,自命新時代前衛藝術的導師,而且試圖巧奪它的恩師法國藝術的桂冠。
美國為維持全球永久的霸權,標榜美國藝術是全球化最先進的國際性,世界性的趨勢。透過制造聲勢、建前衛藝術館、辦大展覽、國際交流、結盟、邀訪、獎勵,培育各國舔美藝人、文化宣傳出版……種種糖果與迷藥,脅迫與利誘,企使原來各國、各民族、各地域那些承繼自己歷史傳統的文化,各有淵源與獨特風味的藝術,漸漸枯萎、消亡,而為美國所同化,所統轄。美國為達到這個目的,以藝術為工具,來配合其稱霸天下的硬實力,建立藝術的“家天下”,以鞏固長久對世界的管控。這是極自私,極不智,缺德而且愚昧的野心。想想各文明國家,尤其是有光輝藝術史的國家,其藝術傳統多么珍貴,卻被文明最短淺的美國所同化、所領導,是多么荒謬。試想全球人類只有一種美式藝術,將不可能有百花齊放,百鳥爭鳴而繁榮昌盛,沒有互相激蕩,互相借鑒,結果必因文化單一化而死亡。所以為一國之私,滅他國文化,是何等重大的罪孽!
KAWS,《THE KAWS ALBUM》,2005年
藝術的可貴,就在于有藝術家個人的獨特性、有傳統文化的淵源、又有不同時代的脈息。藝術本身是透過卓越的藝術技巧,表達藝術家的感情與思想,自由、自主,自為目的,不為達成其他目的的工具。藝術的工具化雖不同于武力征服或金錢收買那么直接,但為爭權奪利,透過欺瞞、扭曲、宣傳、鼓動、脅迫與利誘,使藝術成為工具,以滿足私心私利,是滅絕他人文化的罪愆,必將難逃未來歷史的恥辱柱的制裁。
三 民粹藝術
多年以來,我苦思為什么近半個世紀美國以波普,抽象畫,超寫實,照相寫實,觀念藝術,身體藝術……以及后來黔驢技窮,干脆用“當代藝術”來統稱無厘頭的虛無藝術,竟得到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夢想當藝術家的許多人的歡迎與接受,而且蔚為風潮?怎么會出現這個人類藝術史上空前的奇跡?它對人類悠久的藝術發展史的戕害無比巨大,為什么竟能一呼百諾?
杰夫·昆斯作品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也是美國總統大選前后“好戲”連臺之時。在特朗普身上,我悟到“民粹”兩字的意義與力量。我也更進一步領會了今日“美國”的本質。美國的藝術,我給他命名為“民粹藝術”。這個稱號未見有人這樣“正名”,我是從特朗普這個民粹領袖身上悟到的。美國藝術本質上與政治有共通點:爭奪權力,訴諸熱情而盲從潮流的大眾。民粹的力量極大,政治與藝術,都可由民粹力量而得勝。今日世界是資本主義在主導,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已經是人人認同“無愧的正當目標”,所以美國以民粹藝術為取得霸權的手段而得國家之利益,美國不覺得應有愧疚。回頭想想好萊塢電影、花花公子畫刊、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歷代歌星從白衣長褲,抖腿,斜抓立型麥克風、磁性喉音的貓王;黑膚漂白、內褲外穿的邁克?杰克遜;性感服飾、仿做愛動作的舞步的麥當娜……那是美國文化:去傳統、開放、粗樸、憨直、無厘頭、混搭、有點俗氣、滑稽、幽默、荒謬、有點傷風化、聳動、讓人情緒嗨起來,以至感情融入,引為同志,以至激烈共鳴……美國文化熱情張開雙臂,令人不設防地“擄掠”了占最大多數的大眾簡單的心(simple mind)。特朗普的魅力以民粹,美國藝術風靡世界也以民粹。今日美國正以民粹為民主,但美式民主已是內外政客可操控的假民主,非常可悲。
莫迪利亞尼,《小農民》
美式的民粹藝術鼓勵丟棄、蔑視傳統,以否定為創造。美國想要成為世界藝術獨一的領導者,不能只借用歐洲的現代藝術。其實,歐洲的現代藝術最初還是繼承過去的傳統,出現過成就極高的一批現代主義大師,如蒙克、梵高、高更、莫奈、珂勒惠支、席勒、莫迪利亞尼……許多一流天才,是西方最后一大批杰出的畫家。美國在藝術上想雄霸天下,就只能推向極端反美學的“異化”,變成“民粹藝術”——利用粗淺胡搞招來大批野心家,以人多勢眾,聚蚊成雷之勢,集全球投機客,成為一股突破國界的民粹藝術大軍。以紐約為中心,輻射全世界,形成一股所向無敵的民粹藝術浪潮。全世界加入美式畫家隊伍的人數,不易統計。但可以想見,其人數之多,必是歷史上所不曾有。其實大量的民粹藝術,根本是“非藝術”,因為它們不具備藝術品的條件與質量。
村上隆于法國凡爾賽宮的個展,Flower Matango,2010
四 科技與藝術
技術是成事的方法與途徑。由技術所成之事有二方面,一是實用(物質)的,一是非實用(心靈)的。前者稱技術,后者如創作文學或藝術,多用技巧或技法稱之。基本上,技術與技巧相通,不過應用范疇有別而已。
藝術需要技巧,但技巧不等于藝術。近代以來,科學被作為經濟技術的來源,即發展出科技,工商業因之一日千里。但藝術之技巧,不同于作用于物質,能不斷進步,提升其功效的科技。文學的技巧是文字的運用,全是心靈的操作,科技最多制造計算機打字、編輯代替手寫等工具,與文學內涵的優劣,沒有必然關聯。繪畫與音樂也同,頂多在制造藝術的工具與材料,樂器與錄音設備等物質性部分可有貢獻,與其藝術本身無關。
NFT藝術家Beeple作品
更重要的是藝術的創作是目的;技術、技巧(包括更有效率的科技)只是方法。決不因方法的改變,能使藝術有根本的改變。以為科技的介入而有“落伍—進步”“保守—前衛”“守舊—創新”等效應,甚至以為科技能創造新藝術,那是不可能的事。若對藝術沒正確認識,在這個錯亂的時代,容易上當。有人曲意濫造新名詞、新概念,有意使人搞不清楚其實質而生自卑;以為趕不上時代而自慚,因而被有心人所愚弄,甚至欺騙,切宜戒慎。藝術是人類很早的創造,它表現人的感情與思想,通過感性的形式來傳達,就美術而言,此感性形式的基礎是物質的存在,是唯一的單數,可以收藏,可以隨時展示。也可復制(印刷或攝影)。藝術的欣賞,不會因為傳達的媒介與技術不同就改變它的本質。某藝術品如果有價值,乃在它的思想內涵的深度與卓越技巧的美感形式,視其整體成果而有高低、優劣、深淺的評價,不因科技的介入而影響其藝術價值的穩定性。科技只能影響傳達的效果,不會影響藝術的本體。狗可搖尾巴,不能以尾巴搖狗也。
NFT藝術家Beeple作品
“二戰”之后,因為原子彈的威力驚人,那時候許多商品都用“原子”二字為商標招攬顧客,而有“原子襪”、“原子筆”等新名詞。我大學時代,蘇、美先后以火箭載人登月。美國航天員是阿姆斯特朗,其登月照片印刷品被投機畫家貼入他的“抽象畫”(當時中國臺灣開始有人追隨波洛克、克萊茵等人的抽象畫。畫面用拼貼也是新派所提倡反傳統的技法之一),自稱其畫為“太空畫”,大出風頭,且被美國邀請去“朝圣”,一夕成名。這些都是利用對科技的崇拜,利用新事物打知名度,粗淺庸俗的商業性伎倆。現在有“數字”“虛擬”VR和AR的技術,難道藝術界要搞一個“科技藝術”的新浪潮嗎?那將距離藝術的正途越來越遠了。
五 我國藝壇當代的狀況
文化最悠久、博大,藝術最卓越、豐富多樣的中國,竟然差不多被當代美國藝術文化所收編。東鄰日本歷史文化本來不低,但今日有草間彌生、奈良美智這種“畫家”。你能說這種人物是藝壇“大師”嗎? 這不是日本藝術“美國化”的投機客嗎? 其他各國也大同小異。民粹藝術有如病毒,連歐洲也難擋,其情可憫。
中國沒有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最艱苦困頓的時代被西潮收編,卻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漸漸上升的年代,令人扼腕。當時中國臺灣地區正當“亞洲四條小龍”之時。在藝術上,早在六十年代已有崇洋媚外的一批假洋鬼子在搞“現代畫”。八十年代初大陸改革開放,由“八五新潮”開啟了一個美式現代主義風潮的時代。那時許多人還不知道那是“美國式”,只知是“現代”,是歐洲潮流。想想中國大陸封閉那么久,不迎向世界,不引進時潮,哪能叫改革開放?當時十年運動剛過,百廢待舉,藝術的“八五新潮”,并不是由有名望的畫家主導,而是由受到反傳統的西方現代與后現代主義的蠱惑。其中一部分人急于成名,美國新潮很合口味,他們大膽摹擬歐美搞標新立異的創新,其實背后有洋人在關注著。我們一直懵懂,直到近年來看到洋人搞顛覆無所不至,才聯想到帝國主義策略之用心與遠見。當時中國這一批年輕人對歷史、文化傳統與世局的險惡相當無知無識。一伙憤青,不知誰在幕后策劃了一個新潮畫展,自此開啟了中國改革后藝術開放的大門,讓西潮如洪水決堤而入,那時即已走偏了方向。最大原因是當時我們藝壇多數藝術人不知道藝術要有自己文化的主體性。美國“當代藝術”最吸引年輕一代,因為美國正以最不須文化教養,完全反傳統,不必基礎訓練,鼓勵顛覆原來藝術規范,從材料、工具到技巧,可以無所顧忌的“創新”,可以一夜成名。在圓明園、宋莊、798,在許多廢墟、舊倉庫、小鎮,忽然如雨后春筍寄生了許多“新潮畫家”,完全追隨美式潮流,其中有港臺畫廊這方面的掮客與教父,以及洋人的鼓勵與合作。我很晚才有機會去參觀。2007年我專程到過“798”,真可謂“觸目驚心”。我寫了一篇《七九八雜感》,刊登在當年北京與中國臺北美術刊物上。(后收入拙著《批判西潮五十年》中)其中有幾句話說:
……一下子聚集了時代的“弄潮兒”:憤青、波希米亞人(流浪的藝人)、無業者、投機者、宛如過去“赤腳醫生”的“藝術家”、前衛藝術的投資者、經營者、外國投機客、政客、炒作者……798是一個新冒險家的樂園。有外國人斥資把一個廢廠改裝成美術館,里面展覽著所謂杰作。這表示這樣的中國前衛藝術家受到西方肯定,中國當代已經“與世界接上軌”了,在拍賣行當代畫作標出百萬、千萬的價碼,洋人與華人掮客早先廉價買下來,經過一番炒作,獲利百千倍。已有許多人投資“當代藝術”,做著暴富的黃金夢。大家共同參與這美式“藝術大殖民”……
798藝術區的畫廊空間
我們藝術界完全以接受西方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開端以來的編年史觀與意識形態,認同美式藝術的規范。誤以為既然加入全球化的行列,我們便不能自外于“世界”的秩序與“國際”的思潮。這大錯的一步,便是走進以美國的意識形態、藝術風格與一切價值觀念所架設的陷阱中,成為俘虜而沾沾自喜。我們以美國藝術為師,所謂“世界”“國際”“全球化”其實就是美國獨霸的“美國化”,我們藝術界沒有人警覺?我們大量留美學生,回國后為美宣傳,中國的文學與藝術全向美國看齊,許多美院教授、博導,開許多實驗、現代、后現代藝術的課程,我們的藝術史論,藝術批評以美國為文本,為導師……何以如此?
倪瓚,《六君子圖軸》,紙本墨筆,上海博物館藏,1345年
當然,表面上,我們畫壇還是有繼承傳統的中國畫(有時稱水墨畫)書法、油畫、版畫等等,可悲的是,我們自己文化傳統中的水墨畫與書法,也受美國新派的影響,已經產生質變。君不見兩岸三地,到處可見“現代水墨”“現代書法”“實驗水墨”“當代書法”等;有人已自稱“現代水墨之父”了!那些作品中,材料、畫法、格調、美感與精神,都發生異變,令人感到“驚既往之已絕,知來者之可悲”。中國藝術精神的喪失,以及與美國當代藝術接軌的荒謬,似日益難以回頭。
金農,《雜畫冊之十一》,1759年
沈周《東莊圖》,南京博物院藏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極多,極復雜。比如我們的美術教育出了大問題;我們與西方、美國的藝術交流幾乎認同當代藝術觀點與標準,認同所謂“策展人”等制度;我們的藝術雜志、藝術評論,甚至美術展覽的方式,欠缺鮮明的中國藝術思想,許多觀念、術語、方法都抄襲或翻譯自外文,我們沒有自己的觀念與詞匯;我們留洋回來當教師的缺乏中國文化的涵養,全在販賣歐美思想,鼓吹西潮前衛藝術;我們允許完全資本主義商業模式的藝術拍賣,任它強有力的主宰我國藝術發展,竟沒有人關切這些問題。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中國必將崛起!
回頭看藝術界,不少地方早已漸漸自愿淪為殖民地而不自知。這是極大的麻木與諷刺!
林風眠 《彈琴仕女》紙本水墨設色 34×34cm 1950年代 中華藝術宮藏
六 待從頭,問藝何為?
最反對藝術有定義的,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學者。因為若肯定藝術有定義,許多“非藝術”便不能混進“藝術”中來。如果繪畫有定義,抽象畫、波普、裝置、身體、觀念等“藝術”,都站不住腳,因為違背繪畫的真義。
愛德華·霍普,《夜游者》,1942
美國藝術本來源于歐洲的傳統,過去確有不少很好的畫家。如惠斯勒(Whistler)、伍德 (Grant Wood)、霍普(Edward Hopper)等等。有傳統的淵源,更有美國本土的氣息、時代的精神和畫家的氣質與個性。二十世紀美國有一位畫家安德魯?懷斯(Andrew Wyeth,1917-2009),被稱為鄉土畫家,因他一生不出家鄉,只畫家鄉,非常細膩而富于感情。我大學畢業,花了一二個月寫了一篇很長的評論他的畫的文章(發表在《幼獅文藝》雜志,后來收入我的批評文集《矯情的武陵人》中)。他是很卓越的畫家,我很敬重這種有人文精神、人道關懷的畫家。二十世紀中期以后,美國變了,由世界大戰前的天使變惡魔。因為二戰后美國無敵于天下,開始對全球敲骨吸髓,侵略、霸凌,自私自利,發動戰爭無數,毀人家國,奪人財富。他為了霸權的穩固,為了將藝術工具化以便收編世界的藝術,推廣民粹藝術,反精英藝術,懷斯不適合做工具,不再受重視,轉而歌頌安迪?沃霍。安迪是藝術界投機的變色龍,與懷斯全然不同類。
安德魯·懷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各國藝術在當代受到美國霸凌,已經有七八十年。世界藝術遭到大劫難,真正的藝術已經奄奄一息了。許多優秀畫家凋零了,有的絕筆了。事實上很明顯,美國崇尚武力與功利的文化,帶領世界重視物質、技術與財富,遂使人文價值萎縮。美國是二十世紀崛起的帝國主義,他對世界的傷害,遠超過以前葡、西、法、德、英等帝國主義。今世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所有人文大師與前相比,現、當代可說是花果飄零。想想二十世紀初西方與中國大畫家如蒙克、珂勒惠支、席勒、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畫家之后,誰是繼人?我們回頭看八大、看石濤,看梵高,看米勒,看中外歷史上許多大師的畫……你在那些偉大的藝術品中感動、欣賞、喜愛,受安慰、啟發、鼓舞,覺得有藝術,人生雖苦很值得活。而美國式的“現代、后現代、當代藝術”沒有人味,沒有人文價值,也沒有美感,只讓人覺得虛無、作嘔、失望、厭世。嘴里不敢說,但都懷疑它算藝術嗎?為什么不敢說呢?怕被譏笑為落伍、保守、無知。其實這是美國心理戰略家早就估算好的。七十年來,美國民粹藝術的策略確實成功了。今日“當代藝術”這個名稱到處被認同,“當代藝術館”處處皆有,這都是我心頭的痛。
我們中國藝術界被愚弄,自愿被操控數十年了,許多理論大師、教授、博導,與更多名利兼得的畫家,多以美國民粹藝術的理念、術語、方法去作畫、教書,寫評論、辦活動,都無往不利。不少“跟風者”亦成為“權威”已數十年了。
傅抱石筆下的屈原
前不久的“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句話,震聾發聵。中國藝術界應該受到啟發,如醍醐灌頂。我們怎能不覺醒?豈不該重新回到中國文化中,回到人本主義,從頭思考:藝術到當下到底何為?我們認為的藝術應該是什么?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與人心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在這錯亂的世界中,為什么要聽任強權或資本的管控?如何通過文化藝術,呼喚天下英才,真正重振中華之魂。
吳昌碩,《隸書四言聯》,1927,西泠印社藏
2021年4月于中國臺北澀盦
(本文原題為《問藝術何為——“非同質化代幣”引起的獨立思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