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雞娃之路并非坦途,要認清到底什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原創 美好教育倡導者 若流
本文3181字,閱讀時長約5分鐘。
「摘要」
新一代中產父母不惜投入巨大精力和財力,竭盡全力為下一代的教育之路掃清障礙。全民雞娃背后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極致爭奪。然而,這條看似穩妥的道路并非坦途。
從中外教育實驗來看,拉長人生時間軸可以發現,成長遠比想象的復雜多面,微小的變量也可以將人生導向不同方向。
那么,教育的終極意義是什么?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困境人生如何實現突圍?美好教育究竟是什么樣子?
我們不知道如何直接回答這些問題。但思考從未停止。
從過去到現在,國內外圍繞成長這個主題做了各式各樣的記錄,最長的跟蹤記錄甚至歷時長達56年。我們從中挑選了10個教育實驗案例,篩選標準只有一個:得到真正的啟示。
這十個案例將分兩篇與各位分享,希望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力量,希望這些案例能夠匯聚志同道合者,讓我們共同致力讓教育生態更美好。
《人生七年》
到底什么決定了命運?
來自《人生七年》紀錄片
《人生七年》是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系列記錄片,共9集。紀錄片選取了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人,從7歲開始,每七年回訪,因導演今年初去世,最后一集《Up63》(2019)將大概率成為收官之作。
事實上,紀錄片本身帶有很強的“階級決定論”的預設立場,同時關注的人生議題也遠不止人生早期教育,但該系列紀錄片最可貴之處在于,不是1年、10年,而是通過橫跨全生命周期的持續關注,引發我們深入思考“幸福人生”如何實現。而這,恰恰擊中了當前我們面臨的教育困境:由于多度短視而陷入內卷,迷失方向。
紀錄片中,有的人相對經歷平順,有的則不免坎坷——職場不順,家庭失合,健康危機。在大眾預期的“劇本”內也好,跳脫出既定人生路線也罷,我們可以神奇地發現,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回到正軌”的能力。觀察他人人生,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能力的強弱,既與早年學校教育經歷有關,也和個人脾性及其人生態度息息相關。回到教育視角,我們如何賦予孩子獲得幸福人生的能力,幫助他們面對不確定性和“偏離”既定軌道的挑戰,遠比我們當前陷入“讀好書,找好工作”的焦慮,更具價值。
《棒!少年》
“困境少年”的命運突圍
截圖自《棒!少年》電影
《棒!少年》是2020年大熱的教育紀錄片,記錄了一群“困境少年”通過棒球改變自我,主宰命運的經歷。“困境少年”的出身多樣:父母早逝、離異、入獄等無人照顧的孤兒和“問題兒童”。
馬虎,是紀錄片中的主角,性格張揚,經常惹事、挑釁的混世魔王。他12歲進入強棒天使棒球隊,如果沒有棒球,他命運大概率是繼續留在寧夏一個曾是國家貧困縣的地方當個小混混,在老家,他的最高戰績是提著偷來的刀和別人對賭“指頭放在這里,一刀全部下,你敢嗎!”
某種程度,棒球成為這群困境少年的唯一出路,如果他們打到全國第一第二,有可能以特種生的身份考上大學。棒球這項運動很強,無論高矮胖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為棒球,讓他們灰暗的人生多了一種可能。
影片中,為了爭取赴美參與世界性比賽的一個資格,馬虎努力表現,最終如愿趕上赴美參賽的末班車。團隊竭盡全力,但“強棒天使隊”仍輸給了對手,比賽結束,隊友們抱在一起痛哭,哭得最厲害的小雙說,“機會只有一次。”馬虎則用胳膊擦去小雙的眼淚,安慰小雙:’“我們以后多的是機會啊。”此時,比賽的輸贏已經不那么重要,比輸贏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成長。
影片上映后,前奧運國手孫嶺峰得到廣泛關注。孫嶺峰是“強棒天使”棒球隊的創始人,曾擔任中國國家棒球隊隊長,2010年退役后,開始從事棒球運動推廣工作。做公益的過程中他發現,給錢給物,從根本上改變不了底層孩子們的命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棒球不是讓他們都成為職業選手,而是“能通過棒球有一技之長,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孫嶺峰曾說。
《零零后》
成功的教育是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截圖自《零零后》紀錄片
《零零后》是2019年上映的,影片拍攝歷經12年,記錄了兩位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從5歲到17歲的成長,在各自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挫折,以及背后整個家庭的各自選擇。
幼兒園時期,池亦洋是一個孩子王,身上常披著紅色斗篷,經常拿著棍子帶著孩子們“沖鋒陷陣”。柔柔則有很強的藝術天賦,唱歌畫畫都不在話下,還會站在山丘上開始作詩:”風景風景,新的風景,我要呼吸一下風景。”兩個小生命透著無限生機。
池亦洋和柔柔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上小學時他們倆遇到很大的難題,池亦洋總是完不成作業,經常挨批;柔柔則學不好數學,說數學公式像森林里的毒蛇。小學時他們陷入的困境,讓導演張同道感到痛心。只有“成績”這個單一的評價標準讓孩子們壓力重重。
那到底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導演張同道,同樣作為一位00后的父親認為,未必一定要考上北大清華才是成功的,成功的教育,是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慶幸的是,紀錄片中的兩位主人公都在他們的17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池亦洋遇到了橄欖球,他決定去美國讀高中,希望自己能打進世界級的橄欖球比賽。柔柔選擇了出去讀書,拿到十個大學的offer,最終進了全美排名前五十的普渡大學。
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計劃
踐行三十年,兩萬多家庭參與的本土化學習創新
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孩子參與活動
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是一個民間非盈利松散型學習平臺。創始人巴大叔(陳耀)是一名小學科學老師。從1994年的科學課堂教學到創建少年科學院,再到2004年正式推出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計劃,搭建“家庭實驗室全國聯盟學校”科學教育平臺,吸引全國兩萬多個家庭的家長和孩子參與,他用近三十年時間實踐了本土化項目制學習創新。
家庭實驗室,即讓學生在家里找一個角落成立自己的實驗室。孩子們自主尋找他們感興趣、想了解和研究的問題,然后列出自己的實驗方向和計劃,具體實施后,在微信群等平臺分享實驗觀察筆記,進一步交流實驗過程和結果。
陳耀說,研究其實很簡單,就像吃飯一樣尋常。觀察植物生長,觀察油煙機的工作原理……對于孩子而言都是研究機會。對孩子來說,家庭實驗可以幫助他們對問題形成系統性理解。
事實上,近年來陳耀明顯感到,素質教育氛圍正在全面倒退。他遇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要參與各種各樣的學科培訓,而沒有時間跟隨他進行科學實驗和創客學習。也正是因此,一千零一夜家庭實驗室的堅持顯得尤為可貴。正如他告訴《若流》,盡管有人質疑他所言“家庭實驗室的試驗田可能誕生‘諾貝爾獎’獲得者”,但他也確信,“諾貝爾獎”獲得者不可能誕生于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
青云學子計劃
獲得豐富而堅韌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終極意義
民間發起的教育實驗——青云學子計劃始于2009年。項目選拔來自民工子弟中最聰明的一批孩子,試圖給他們提供穩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讓他們不浪費天分,不從體制教育中滑落。由于沒有體制背景,項目一直是“寄宿”狀態:從小學到高中,分別得到了芳草地小學、東北師大附中朝陽分校和新東方國際學校的支持。
青云班的課程體系分成四個學科群:自然學科群,語言與文史哲學科群、身心健康學科群、藝術與生態學科群。因為項目發起人中科院的背景,各類學術大牛也經常會來到課堂與孩子們分享。項目參與者的共識是,孩子們可以分數不高,但不可以見識不高。
從外界來看,這可能是一個不太成功的教育實驗,因為預期中改變命運的孩子是少數。從初中開始,就有孩子陸續因為各種現實原因放棄繼續參與實驗。到高中畢業時,全班有接近十位同學在最后關頭放棄了去澳洲。有人回到老家上了專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還有人重讀參加高考。
但這仍是“美好教育”的絕佳實踐,能夠證明教育的力量。第一,如果把青云班當做實驗組,與同期北京打工子弟的整體狀況相比,他們的未來已經好得多。第二,實驗過程中帶給這群流動兒童的支持讓他們終身受益,比如,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擁有一群超過十年友誼的朋友,學會做一個向上、正直的人。世俗意義的“成功”受諸多因素影響。從教育角度,相信喚醒人,讓人獲得豐富而堅韌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終極意義所在。(該項目目前已經停止運營)
推薦閱讀
THE END
【若流】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雞娃之路并非坦途,要認清到底什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