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倉確立“城市東進”戰略,臨滬“強縣榜”或將面臨洗牌?
在蘇南諸多強縣中,近年來發展略顯沉穩、存在感稍弱的太倉,已經猛醒——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的比較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城市能級的突破口。
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愈發清晰。
滬蘇通鐵路于去年開通,契機似乎突然而至,太倉到上海的通勤時間縮短為30分鐘左右,“滬太同城化”變為現實。太倉順勢喊出“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口號,令不少長三角城市艷羨不已。
即將到來的又一波利好消息是,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的第一屆學生于今年9月入校報到,中外合作辦學的典范學校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有望于明年(2022年)交付使用。國內罕見的、兩所知名高校同時在一個縣級市落地的場景在太倉實現,而其總招生規模高峰期約在1.65萬人,今后將為太倉源源不斷地輸入有活力的優秀年輕人才。
放眼未來5年,小小的一個縣級市太倉,5條高鐵、1條跨省地鐵(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將被北延至太倉站)將在此交匯成網,太倉“臨滬第一門戶城市”的稱謂將更加坐實。
圍繞高鐵太倉站,太倉正謀劃城市“東進”,在與上海嘉定區接壤的區域,將平地建成一座容納30萬人口的現代化新城(婁江新城),屆時,太倉城區將與上海邊界全面接壤。
緊挨上海,坐擁多條高鐵及城際鐵路,又有兩大知名高校“加持”的太倉,將重塑其在區位、科教、產業、人才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有望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成為一匹蓄勢待發的“黑馬”,而臨滬“強縣榜”也或將面臨新一輪洗牌。
“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
今年4月9日,太倉市正式發布婁江新城總體控制性規劃,標志著婁江新城吹響了大規模開發、精細化建設的“集結號”。
根據規劃,婁江新城位于太倉主城的東部,與上海嘉定區接壤,規劃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規劃總人口約30萬人。
對于這座新城,太倉砸了重金,將最優質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和配套布局于此,因此也對其寄予厚望。太倉市長汪香元表示,婁江新城是太倉把握城市未來、提升城市能級的“歷史性工程”,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前沿陣地。
“太倉將舉全市之力,精心打造新城格局,為后人留下一系列傳世精品、建筑典范。”汪香元說,真正把婁江新城的最佳區位優勢,轉化為最優營商環境、最強比較優勢,打造成為“滬太同城化”的綜合性價比最高地。
據太倉官方介紹,婁江新城總體定位是太倉主城東部副中心,將其打造為“長三角中德合作示范區、臨滬智能制造集聚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區、虹橋商務核心配套區”,成為太倉“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核心功能區域,以及“對德合作”和“滬蘇同城”第一高地的核心載體。
“未來,婁江新城以先進產業體系為支撐,實現從精明增長到智慧創新的轉變。”婁江新城規劃設計單位、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總經理梅耀林說,這樣一座新城將放大自身優勢,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經濟。
其思路和特點是 : 第一,擦亮太倉“德企之鄉”品牌,探索對德合作的新體系、新空間、新模式。其二,突出臨滬優勢,展開滬太產業協同發展。其三,擴大兩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專業優勢,組織創新空間。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25/547/937.png)
太倉高鐵、高校,構筑融滬獨特價值
距離上海近,絕非太倉獨有的強力優勢。放眼蘇浙兩省,與上海相鄰的縣市有多個,比如,昆山主城距上海雖不似太倉主城那般近,卻在過去十幾年成為了“中國最強縣級市”。
從蘇州下轄諸多縣市中原本排名落后的“小六子”,到“中國最強縣級市”。昆山的“逆襲”和成功,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外界注意到,在蘇南浙北的環滬縣區中,昆山是為數不多的、早在2010年便接入滬寧城際高鐵并設站的城市。與上海通達的便捷性、同城化,也成為昆山日后不斷強化其競爭長板和優勢的利器。
如今,隨著“軌道上的長三角”聯系越來越緊密,一批同等量級的城市相繼邁入“高鐵時代”,它們與上海的時空距離也都大幅縮短,跟太倉相比相差不大。比如,在太倉的西面,蘇州相城區就借助高鐵蘇州北站,超常規地大打“臨滬牌”,近兩年迅速崛起為蘇州下轄區縣中的一匹“黑馬”。
那么,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提速實施的背景下,尤其是在蘇州提出“滬蘇同城”戰略的情況下,太倉怎么才能找準自己的獨特定位,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
在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城市更新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王海勇看來,高鐵、高校的資源疊加,將構筑太倉在蘇南強縣乃至長三角縣市中的獨特價值。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25/547/953.gif)
首先,高鐵方面,蘇錫常城際鐵路將經過太倉并設站,上海市域鐵路嘉閔線將被北延至太倉站,并與滬蘇通鐵路(一期、二期)、南沿江鐵路、北沿江鐵路實現換乘。這樣,5條高鐵和1條跨省地鐵將在太倉形成合圍的局面。太倉真正成為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第一門戶。
高校方面,西北工業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已落戶太倉并將陸續招生,太倉一舉成為全國唯一擁有“985”、“雙一流”高校的縣級市,一座臨滬科教高地拔地而起。
除了每年源源不斷地給太倉輸入有活力的年輕人才,更重要的是,這兩所高校的優勢學科和專業,比如西工大的航空航天及智能制造等,西交利物浦大學主打的新型的創業家學院、人工智能學院、芯片學院等,既迎合了時代所需,又與太倉的規劃主導產業及優勢產業相匹配。
可以預見,伴隨著高鐵、高校蜂擁而來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大量的年輕人才、科研機構和項目資源。
而婁江新城就是太倉未來搶占和承載優質高端資源最重要的新增載體。目前,上海的瑞金醫院、上海世外學校等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已經簽約落戶太倉。
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說,通過拉開城市框架、適度擴展規模,增強太倉對高端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將實現“高鐵、高校、高層次人才、高質量項目”在太倉交匯疊加、融合互動,更好地推動城市能級快速提升。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125/548/58.png)
“滬蘇同城化”新打法
一邊是太倉鉚足干勁建設新城、加快融入上海,另一邊“領頭羊”上海也正火熱推進新城建設。上海提出,將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5個新城,建設成為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打造上海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那么,作為“姊妹城”的太倉以及婁江新城,又該如何融入其中?
在太倉采訪期間,當地政府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滬太同城”語境下,婁江新城將充當“先鋒”,在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和營商環境上加速與上海的同城化連接。而在產業定位上,將與上海的五大新城形成分工有差異、產業各有特色的錯位競爭、協同發展效應。
太倉的“打法”是,上海正在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航空制造業集群,太倉則要抓住這些風口和契機,培育與之相配套的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航空“大產業”,加快形成五百億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百億級航空產業集群。
舉例來說,隨著C919國產大飛機開始量產,上海龐大的航空產業集群已初現雛形,航空產業鏈條正加速形成。據婁江新城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白斌介紹,太倉引入西北工業大學,帶來了航空航天科研優勢,且太倉德資企業密集,精密制造有著較好的產業基礎。
這些優勢疊加,使太倉早在2018年便率先布局航空產業,對中國商飛未來將量產的C919大飛機進行協作和配套。
目前,太倉選擇了航空零部件精密制造、航空新材料、專業無人機、航空服務業等四大領域,作為航空產業發力方向。據統計,當前已有20多個航空產業項目落戶太倉,總投資超100億元。去年,太倉航空航天產業產值已近百億元。
太倉下的這招“先手棋”,已成為長三角產業協同發展的“樣本”,受到蘇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今年2月12日,蘇州市政府和中國商飛將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地放在了太倉。
![](/_next/static/media/pp_report.644295c3.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caixun.cd299678.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104x44_tianzi_white@2x.b88d1296.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rebang.f9ee1ca1.png)
![](/_next/static/media/logo_bjjx.667644a5.png)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