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進擊的巨人》“未得善終”:一次對自由的可恥而無用的逃避
原創 海德 次元研究 收錄于話題#作品研究25個
我們在最終話看到的矛盾,并不是那種反映出事物真相的、具有復雜性的矛盾,更多是作為創作者沒有想通、進而沒駕馭好的自我分裂式矛盾。
*本文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連載11年7個月,《進擊的巨人》(下稱《巨人》)漫畫完結。隨著最終話釋出,作品究竟會不會爛尾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也結束了“薛定諤的貓”的狀態。
▲ 《進擊的巨人》最終話,雜志《別冊少年magazine》封面。圖片:網絡
,《巨人》的獨特,在于構建了一場對話。一種遠比同時代漫畫中更為古舊的、非黑即白的英雄觀,被難得地嚴肅呈現,并觸碰到作品中,經抽絲剝繭后灰度驟增的莫測世界。
對話雙方矛盾難以調和,構筑起強大的戲劇張力,將成千上萬讀者吸進其中,切身體會“接下來該怎么辦”的揪心。這本是作品的魅力,卻也為結局平添了很大難度:
人們慣于期許故事結尾有某種“承諾”的調和與解答存在,而這恰恰是《巨人》將復雜性深挖后,難于提供的。作者諫山創此前采訪中表示要創作一個“傷害觀眾”的結局,很多粉絲將之理解為對觀眾既定觀看惰性的挑戰,(自以為)心領神會地覺得可以接受。
然而,當4月9日到來,所有的期待和準備,都以一種最滑稽的方式落空。哪怕在倒數第二話,都還算是保存著的復雜性,卻在最終話中以最為粗暴的方式被強行調和成“大團圓”,這已不是對觀眾觀看惰性的挑戰,這是作者在用自己的惰性挑戰觀眾。
觀眾失望的理由很充分:此前早早公布的最后一個鏡頭,最終沒有出現;劫后余生的眾人,也沒有得到恰當的描繪;毫無鋪墊地加入艾倫弒母劇情,從源頭破壞了劇情。除這些瑕疵外,真正讓人失望的,是目前結局中,諫山創對《進擊的巨人》一直以來探討的“自由”的徹底背棄。
自由不應是“神”的禮物
最后一話的大量篇幅,留給了艾倫的自白。在這些篇幅中,艾倫苦口婆心地解釋自己如何不惜背負惡名也要將阿爾敏、三笠等人塑造成拯救全人類的英雄。經過這輪反轉,此前艾倫與伙伴們的矛盾都成了他忍辱負重地自導自演。
這樣做確實可以感動觀眾,從而鋪墊出一個大團圓結局,但代價呢?
諫山創筆下,所有人為之苦苦奮戰,反復強調的“自由”,最終屈從于強力,成了艾倫——這個能力近乎于神的主角的恩賜,這也讓作品此前關于自由的討論都成了笑柄
▲ 《進擊的巨人》漫畫截圖。圖片:網絡
此前,至少有一小簇和艾倫最親近的人,當他們被艾倫召喚到尤彌爾之路時,艾倫的聲音確實有對他們傳遞過:“我不會偷走屬于你們的自由,你們是自由的。”
而正是在這種雙方都均等自由的對抗中,自由的困境得以充分展現:如同劇情中阿爾敏、三笠一行人無論如何努力奔跑都無法接近艾倫,自由中其實一直都有著交流無法觸及的孤獨。
這種復雜和無奈本是《巨人》的魅力所在。可為了給作品劃上句號,諫山創在最后一話中卻將這份自由收回了。伙伴們的自由,成了在艾倫計算范圍內,為實現其“獻世”目標而存在的棋子。
而這種“獻世”,早在近兩千年前,基督教世界里已經有近乎完美的版本,根本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的重演一遍。
▲ 《進擊的巨人》漫畫截圖。圖片:網絡
最終話中的另一處情節,描繪了艾倫對阿爾敏托孤:一定要把“拯救人類”當做一種“使命”傳遞給阿爾敏,他才放心。
這也就是說,口口聲聲喊著自由的艾倫,其實從來都不放心讓任何處于信任范圍外的人擁有自由。無怪乎“巨人之力”消失后,恢復人類形態的亞妮說:“這個趕著去死的家伙真是自以為是”。
這種對于他人自由的不信任將《巨人》原本開闊的格局一下子帶得很小。尤其是在諫山創之前,就已經有猶太裔心理學家、哲學家艾里希·弗洛姆開辟的另一條道路作為對比,更顯得諫山創的處理落后于時代。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點出了現代人的困境——獲得自由的過程中,會為人類福祉舍棄自己的上帝的形象也在崩塌。但弗洛姆沒有退回“神”的形象中尋找慰藉,而是堅定地相信個體的選擇,他提出:
“我們多數人至少可以在瞬間察覺到我們自身的自發性,這時也正是我們真正幸福的時刻......自發行為是一種克服孤獨恐懼的方法,同時人也用不著犧牲自我的完整性。因為在自我的自發實現過程中,人重新與世界連為一體,與人、自然及自我連為一體。”
理論文字轉化為劇情存在難度可以理解,但諫山創這個帶給了我們如此多驚喜的男人,在結尾處犯下的錯誤是路徑選擇上的徹底倒退,這是喜歡他的粉絲萬萬沒有想到的。相較之下,無論設計是否完美,《電鋸人》作者藤本樹此前創作的《炎拳》,其實是更有考察價值的樣本。
始終是工具的艾倫
《進擊的巨人》最終結局帶來的遺憾中,更讓人痛心的可能還在于,如果從終點往前回溯,竟然能看出幾分理所應當。畢竟,這部作品中,本來就擁有著過往作品都沒有的、最不自由的主角。
▲ 《進擊的巨人》動畫版海報。圖片:網絡
諫山創此前接受采訪時就表示過,艾倫在作品中是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對此他也很遺憾。所以,很多人都期待著看到艾倫在結局處得到某種形式的自由。
諫山創曾向媒體展示一格據說會用作作品最后一格的分鏡,那是一個長發人物抱著嬰兒的背影。這人對懷中的嬰兒說:“你是自由的。”有不少人就此做出了遐想,這個孩子是不是轉世后的艾倫?艾倫是不是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自由?
▲ 曾經被媒體確認為會是最后一格畫面的草圖。圖片:網絡
但最終的現實是,連這種“下輩子”的自由,作品也沒有提供。雖然最終話中艾倫強調滅世是他自己的選擇,即便沒有阿爾敏一行人阻攔,他也想要踏平這個世界。然而,這真的很難讓人信服。
并且,如果艾倫已經到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心境,又怎么還會覺得有跟阿爾敏坐下來聊一聊的必要呢?更不用說消滅了島外 80% 的人類,以確保他們沒有實力向島內的人發起反擊,這種小家子氣的精準計算。
所以我們在最終話看到了一種矛盾。這并不是那種反映出事物真相的、具有復雜性的矛盾,而更多是作為創作者,沒有想通、進而沒駕馭好的自我分裂式矛盾。
不留情面地說,這種矛盾來自于創作者諫山創在作品最后的逃避,他一方面感受到某種破壞性的結局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卻又迫于某種不知來自于哪的壓力,想要把整個故事圓回來(這其實并不是故事必須提供的)。
▲ 《進擊的巨人》最終話中的這段情節,成為網友吐槽的焦點之一 。圖片:網絡
我不確定諫山創對于自己的逃避有沒有覺察,但在最后一話中,艾倫抱著阿爾敏說,“你一定能到墻的那一邊”,似乎也在暗示,艾倫連同諫山創提供給我們的這版結局中,墻是未被突破的。其實就算突破不了,好好地描繪一個悲劇結局,那么對于熱愛這部作品的讀者而言,“惡心”也是能接受的。但秉持著對和平的追求,卻不厚道地用數學減法的方式強行解答,提供虛假的和平,就著實是對讀者的傷害了。
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工具)”。直至最后,艾倫依然是他自己眼中“自由”理念的工具,這使得自由從來都不屬于他,也不屬于這部作品。諫山創難得地展示了某種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沖突與張力,卻最終又退回到古舊的“獻世”中,完成一次對于自由的完美逃避,讓人覺得可惜,可嘆。
▲ 網絡梗圖幽默地反映了不少讀者的心聲,《巨人》曾是一部被讀者視為能與名著媲美的作品 。圖片:網絡
原標題:《《進擊的巨人》“未得善終”:一次對自由的可恥而無用的逃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