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藝術“家”| 地下室里的光和風
說起地下室,你第一印象是陰暗潮濕還是堆滿雜物?因為缺少光線和通風,地下室一直是不被重視的空間,能被改造成放映廳或是練歌房已經算用了心思。除了被當做“暗房”,如何通過光線和空氣的引入讓地下室和地面有所互動?來自臺灣的設計師們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一個東方院子的縱橫之道
既要保證生活的便利,又要貼近自然,在住宅上,園林算得上是一個和諧的載體。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現代園林被不斷重新定義,尤其對于有地下室的園林別墅來說,如何讓地下空間也不輸園中景色是一個新命題。被譽為新裝飾主義大師的邱德光,就在蘇州打造了一個內心圣殿。
書房傍晚景色,書房燈光流入院中,如水中月
推開正門,繞過玄關,映入眼簾的是書房。整面墻的落地窗讓院落的景色完全落入眼中,不規則的木板桌面,宛如伏案在林間。書房另一個別致的設計是弓形的房頂,配合波浪狀的切線,有些許在游船上的錯覺。
整棟建筑地上地下分別有兩層,地上建筑和書房一樣,無論是餐廳、臥室還是走廊都盡可能納入園中景色,步步皆景又有所不同。
客廳的家具在布局上,并沒有特定的方向性,也是盡量多的引入窗外的景色和光線。看似普通的客廳茶幾,還藏著這座設計最大的伏筆——光的隧道,也正是整棟房子的“一縱”。
茶幾的玻璃是調光玻璃,通電透明,斷電霧化。一旦打開開關,光會通過一樓頂部直透地下二層的“內心圣殿”,是整座建筑的“精神意象”:聯通著地上與地下,光與黑暗,隱喻著自我與他者,個體與世界等諸種關系的共融。
設計剖面圖,客廳茶幾下方隧道般開口聯通地下
光道兩側是透明的亞克力通道,由一個個亞克力方盒構成,既增加了地下的采光,又可放置對住戶來說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作為展示柜。
楊柏林雕塑《耦》置于內心圣殿中心,通過愛人的意象,表達著愛侶、長幼、家庭、社會各種永動的互動關系間不變的解決之道,即:愛。
引入光線后的地下室,兼具休閑、酒吧、健身等功能,展現出和地面園林不同的另一番景色。
一個臺北地下室的四口之家
另一個在臺北的地下室面積只有60平米,相比于蘇州院子的寬敞大氣,這棟房子的住戶更追求空間的實用性。地面一層只有40平米,因此多出一半面積的地下室,不僅僅是地面空間的補充,而是被寄予成為主要生活空間的希望。設計師曹均達、劉冠漢將天光和綠意帶入了這間地下室,也成功將臥室、廚房、客廳、健身房等空間轉移至地下。
KC design studio設計的概念軸測圖
住宅一層和沿街地面有落差,設計師利用落差打造通光和通風口。
靠近一層院子的樓梯處設計了一個天井,讓更多的光透進。順樓梯而下,一側是廚房和餐廳,另一側是客廳。
地下室的樓梯采用網格狀的金屬,增加透光。不同區域的分割,也盡量減少用實體的墻或者門,取而代之的是綠植和玻璃,增加透光性。
天井中的植物除了增加綠意,還成了男孩和女孩房之間的隔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