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廣為流傳,真實的歷史又是什么樣呢?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字數:2400,閱讀時間:約6分鐘
歷史提問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廣為流傳,真實的歷史又是什么樣呢?
“貍貓換太子”這個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在包公斷案中,“心術不正”的劉后與太監郭槐狼狽為奸,將懷有身孕的李妃哄騙住,在她誕下兒子的時候,用剝了皮的貍貓換走,兒子帶回宮里假裝是自己所生。李妃被陰謀詭計所害,流落民間,后來被開封府秉公斷案的包拯遇到,最后幫助仁宗認生母,揭露劉后的惡毒面目,李妃洗刷冤屈還朝。
這個故事用來傳達忠孝的思想意義,確實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們需要知道,真實的歷史和這藝術化的話本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且不說這“貍貓換太子”的戲碼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劉后的惡毒形象也是后人完全捏造。歷史上的劉后是對北宋發展有著大貢獻的正派人物,仁宗的幼年成長也并未經歷來自劉后的任何“虐待”。
那么問題來了,“貍貓換太子”這個狗血又傳奇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從無到有衍生出來的呢?
01
后世對歷史的獵奇心理
雖然說“貍貓換太子”這一戲碼在歷史上不存在,但宋仁宗確實不是劉后所生,而由劉后撫養長大。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李妃最初是劉后身旁的侍女,負責照顧劉后的生活起居,后來被宋真宗臨幸而懷有身孕。
但李妃所懷的這個孩子,是被宋真宗明令允許交給劉后來撫養的。歷史上的劉后是個厲害角色,根本就不需要依靠城府心機去和別的后妃爭寵,宋真宗對她的專寵,可是持續好多年、甚至至死方休的。
將尚在襁褓里的宋仁宗抱回宮里,劉后便視如己出,悉心培養。無論是在學業還是德育上,從未有疏忽,最后將他培養成一代明君。李妃比劉后去世得早,李妃去世不久,劉后便對其進行厚葬,但是年幼的宋仁宗并不知曉。
待到宋仁宗登基為帝,他不知從哪里聽到的流言,說自己的生母并非劉后,而是李妃,李妃是被劉后害死的,是被迫服毒身亡。宋仁宗心懷愧疚,想要查明真相,就掘了李妃的墳墓,開棺驗尸,卻看到李妃面色如生,根本沒有服毒而亡的痕跡,李妃下葬時所穿的服飾,也是按照皇太后的禮制來的。
這時的他才明白過來,是冤枉了劉后,李妃的確是自然死亡。
可是,為認生母而開棺驗尸這種事情,在古代是尤其不吉利的,這件事情也轟動朝野,一時淪為“熱談”。正是因為這件事成了“熱點”,每當后世的人提起這回事,都會以充足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來擴充這件事的傳奇色彩。
這也直接導致,這段歷史故事成為了文學作品藝術創作的絕佳素材。
02
文學作品的持續加工
藝術創作、文學作品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但我們也不能小瞧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柏傌垞Q太子”這個故事從衍生、發展到成型,以及中途故事細節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這完全是依靠宋朝以后歷朝歷代文藝工作者的想象力的。
元朝時期,有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雖然作者不詳,但這部雜劇里卻是以李妃為原型,第一次講出了李美人為宋真宗誕下兒子,劉后秘密派宮女寇承御處死孩子。但這個宮女遇到陳琳,想辦法把孩子藏在了妝盒里,送給南清官八大王收養,后來被立為了太子。
到了明朝,又有《金丸記》記載了清官包拯偶遇李妃訴冤情,包拯接下這個案子,經過重重阻礙幫助李妃認回兒子。在這個故事里,包拯是揭示故事中心的主要人物,包括“打龍袍”,都是塑造包公清廉公正、不畏強權清官形象的一個素材。
在同一時期,還有明代小說《百家公案》也是同一素材,第七十五回《判仁宗認李國母》也是運用同樣的藝術手法,突出包拯這一重要人物的特點。
后來,在清朝文人石子裴所做的《正昭陽》,《古本戲曲叢刊》第五集影印,講述了包拯前往陳州糶米,宋真宗御駕親征,平定滇蠻之亂。而在這時候,劉后以自己所生的女兒,替換了李妃所生的兒子,最后包拯審理此案,真相大白,宋仁宗迎接李妃回宮,而劉后服毒自盡。
在這時候,故事情節是劉后以自己的女兒換掉太子,而“貍貓換太子”的橋段還并未誕生。第一次出現貍貓換太子情節的,是在清嘉慶年間,李雨堂所作小說《萬花樓演義》。之后,清代小說《龍圖耳錄》的第一回就是《設陰謀臨生換太子》,講的是劉飛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調換李宸妃剛出生的兒子。第十五回至十九回寫包拯審理李妃冤案,劉后畏懼,驚恐而亡,李妃還朝。在這時,“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就初步定型了。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這一故事流傳得越來越廣。以至于后來在京劇中《打龍袍》、《貍貓換太子》和《斷后》等劇目都是非常有名的。甚至還有很多其他衍生出來的劇目,比如川劇《盤妝盒》、弋腔《金丸記》、秦腔《抱妝盒》和淮調《鍘郭槐》等,都是以“貍貓換太子”為經典橋段而衍生出來的“旁根枝葉”。
03
歷史與藝術不能混為一談
知道了“貍貓換太子”故事衍生的來龍去脈,我們就能更清晰得認識到:歷史和話本戲劇完全不能混為一談。
或許一定程度上,話本戲劇要比歷史來得更精彩、更吸引人,或許細節刻畫也更能讓人信服,隨著流傳更深入人心,但藝術就是藝術,與真實的歷史仍舊有著很大距離。
在藝術作品的創作手法中,或許是為了突出包拯的清廉與公正,而將正派人物劉后反轉成反派,將藉藉無名的李妃包裹成深明大義的形象,只為了更好地傳達宋仁宗忠孝的中心精神。但我們仍需要知道,樹立一個正確的唯物史觀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仍需要知道,真實歷史上的劉后不同于藝術作品的形象,她對宋朝繁榮乃至后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亦值得被尊敬。
參考資料:王林飛《貍貓換太子故事的演變及文化底蘊》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廣為流傳,真實的歷史又是什么樣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